蘇永杰
【摘要】批改作業的時間過多使得教師的備課和教研時間不足從而影響了教育教學質量。本文介紹了教師引導學生互相批改作業的方法,闡述了保障作業批改效果的措施,論證了學生互批作業的益處,為廣大教師提供了減輕批改作業負擔的途徑。
【關鍵詞】教師減負 學生互批作業 措施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1-0015-01
怎樣批改學生作業和練習的問題是學校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本人經過反復研究、實踐、修正,最終形成了這套方法。這套方法可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一、換批作業。學生前后位四人一組換批作業:甲給乙,乙給丙,丙給丁,丁給甲,這樣換的好處是避免了同位交換相互包庇的現象。要求學生三秒之內就要換完,做到快、靜、齊。
二、確定每個題的評價點數。教師根據作業數量規定每個題的評價點數,為了節約時間一般不必詳細說明每個題的評價點數,例如“大題5個評價點,小題3個評價點,總共100個評價點”,這樣分派雖然不是非常嚴謹,但基本上可以反映出每個學生的作業完成質量情況。
三、宣讀答案。該環節由教師或學業水平較高的學生完成,對于個別比較難批的大題一般由教師進行詳細地講解與說明,并告訴學生出現什么樣的錯誤該扣幾個評價點。此時學生并不單純在批改同伴的作業,同時也要掌握該題的做法,因為改錯時這些題老師就不講了。
四、作業質量評定。該環節分為兩步:第一步是學生根據老師規定的本次作業每個題的評價點數算出同伴得到幾個評價點,第二步是根據獎扣分標準打上本次作業的獎扣分。獎扣分的標準是因人而異的,學期初根據每個學生的學習水平給他們定一個標準,比如一個成績優異的孩子作業達到90個以上評價點就獎勵1分,低于70個評價點就扣1分;如果是一個成績暫時落后的孩子,可能達到60個以上評價點就獎勵1分,低于40個評價點就扣1分,這個標準還可能根據學生的成績變化進行調整。總之就是讓每個孩子“跳一跳能摘桃兒,松一松會丟面兒”。
五、找準癥結,對癥下藥。老師邊讀題號邊讓該題出現錯誤的同學舉手,同時對每個題大約有多少同學出現錯誤進行了記錄,為接下來進一步講解作業提供最直接的依據。講作業時,老師只講出錯人數較多的題,對于出錯人數特別多的題,講完后馬上出一道類似的題目讓學生練習,對于只有個別學生出錯的題目,最后給學生5分鐘時間在小組內集中討論解決。
這套方法的關鍵是要得到學生的支持與配合。經過這十幾年的教學實踐檢驗我發現這套方法有以下優點。
一、節約了教師大量的批作業時間,為充分備課提供了保障。這種批作業方法可以保證教師無論是上第一節課還是有多忙都可以把作業當堂批出來。讓學生批作業看起來會耽誤學生的學習時間,但細想一下:每借用學生1分鐘,每班55名學生就會節約老師近1小時,老師用這1小時充分備課,用心鉆研教材、了解學生、研究適合的教法,反過來可能為每個學生節約10分鐘,這也符合經濟學中的收益最大化理論。這種師生合作的作業批改方式,實現了學生主體地位和教師主導作用的和諧統一。
二、作業評價點能準確反映出學生完成情況,動態化獎扣分發揮了評價結果的激勵作用。把每個題都賦予適當的評價點,由同伴根據老師制訂的統一標準算出每位學生得到的評價點,再根據得到的評價點按照人性化的標準算出獎扣分,無論獎分還是扣分都不會使學生感到不公平。這樣的評價能真正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幫助學生正確評價自己的學習效果,也有利于學生養成規范做題的習慣,學習成績的提高也就是水到渠成了。
三、同伴的作業也是學生學習的素材,為同伴數學思維對話創造了條件。學生批作業時可能發現同伴的解題方法比自己的更好,或者與自己的思路不同,自然而然的就學到了更便捷的方法,開拓了自己解題的思路。如果同伴的題解錯了就會成為反面教材,使批改的同學知道了怎樣做會出錯,避免以后犯類似的錯誤。學生在相互批改作業的過程中,在理解其他同學的思考方式的同時,可以反思自己的思考過程,這實際上就是同伴思維對話的過程,進而可以發展學生的思維品質。
四、統計每道題出錯人數可以幫助師生更科學地確定教與學的重點。讓學生舉手示意哪個題出錯,統計出來的數據相對比較準確,根據這個數據確定教學重點,使得教師的講解沒有廢話,句句中的。這樣還培養了學生勇于承認錯誤的品質,體現了教師對學生的信任,長此以往能夠增加師生之間的信任度,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學生發現老師講的題都是同學們出錯較多的題,即使自己這次沒有錯也要認真聽,因為有很多同學出錯的題自己以后也很有可能出錯,這樣學生聽講自然也就認真了。
這套批作業的方法也同樣適用于批改學生的課堂練習,用這種方法既能幫助教師迅速、準確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又能調動學生做練習的積極性。當然,有了這套方法教師也不能一點作業都不批,我一般每天抽查十幾名同學的作業。一方面檢查學生是否完成,書寫是否認真;更重要的是為了了解學生出錯的題錯在哪里,以便講課時能有的放矢。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 給教師的100條建議[M]. 出版地: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