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巍巍
據國際社會保障協會(ISSA)的統計數據顯示,全球170 多個已建立養老保險制度的國家中,有近80 個國家對公務員實行單獨制度,大約占45%。從地區來看,實行單獨的公職人員養老保險制度在南亞和非洲較為普遍,而拉丁美洲和東歐地區則以全民統一的制度占主導地位。至于北美、歐洲地區,則更多的是介于統一和單獨之間,即部分統一,主要表現為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統一(或在基本層次上統一),但實行專門的職業年金計劃。
公務員養老保險四大模式
部分統一制度獨領風騷,即公務員參加全國統一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但具有專門的補充職業年金
從資金籌集模式看,養老金制度主要劃分為現收現付制和基金積累制兩大類型。當然,也有介于兩者之間的部分積累制。結合籌資模式及統一性角度,世界各國的公務員養老保險制度大體可劃分為四種類型:
實行單獨制度,現收現付模式。即對公務員實行獨立于國民養老保險制度的特別制度,并采取現收現付制的籌資模式。在這類國家中,絕大多數國家不要求公務員個人繳費,國家財政撥付通常是其主要籌資來源。因此,養老金給付所帶來的國家財政負擔會比較重,如法國、比利時等。
實行單獨制度,基金積累或部分積累模式。公務員與企業實行不同的養老保險制度,但是公務員養老金制度建立專門的養老基金,實行完全積累或部分積累。比如美國的加利福尼亞、佛羅里達、新澤西、佐治亞、威斯康星州以及紐約市的公務員養老基金,這些制度在治理、投資以及籌資等方面不受聯邦政府的直接管轄。
實行部分統一制度,即公務員參加全國統一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但具有專門的補充職業年金。這種部分統一的制度模式為很多發達國家的公務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所采用。代表國家有美國(聯邦雇員和部分州政府雇員)、加拿大、日本、英國等。
實行完全統一制度,即公務員與其他就業者實行完全一致的養老保險制度。實行這種模式的國家大多在20 世紀80 年代和90 年代進行了根本性的養老金制度結構改革,建立了強制性的私營管理基金制個人養老金制度,以智利為代表。受智利的影響,拉丁美洲很多其他國家也紛紛進行了類似的改革。在這些國家,公職人員參加全國統一的養老保險制度,與私人部門(相對于公共部門,私人部門是指個人、家庭和私人所擁有的企業單位。)雇員的養老制度沒有本質差異。
待遇確定型、繳費確定型養老金
待遇計發方式
為了保障公務員退休待遇的穩定性,公務員養老金計劃更多地采用待遇確定型
從養老金待遇計發方式看,有待遇確定(DB)和繳費確定(DC)兩種類型。待遇確定型計劃指的是,預先規定退休時的養老金標準,根據養老金確定繳費水平,因此雇員的養老金水平比較明確和穩定。繳費確定型計劃指的是,預先規定繳費,養老金水平由繳費水平和投資收益決定。在實施特殊的獨立制度的國家或地區,其公務員養老金計劃的類型均為待遇確定型。在那些“部分統一”,即第一層次統一但實行專門的職業養老金計劃的地區,其公務員養老金計劃也更多地采用待遇確定型。而在企業部門,由雇主提供的養老金計劃則以繳費確定型為主。公務員養老金計劃采取待遇確定型的主要原因是為了保障公務員退休待遇的穩定性,避免個人承擔養老基金投資失利而縮水的風險。比如,美國絕大多數州及地方政府公務員養老金計劃都是DB 計劃,DC 計劃僅占很小的比例,聯邦政府公務員養老金計劃則屬于混合計劃。
自上而下設立單獨的管理機構,
統一集中管理
管理機構有獨立法律地位,實行專門管理;管理機構隸屬中央某個部門,接受部門監督
從管理體制上看,雖然各國公務員養老保障的體制不同,在具體模式上也各具特色,但在管理體制上一般是自上而下設立單獨的管理機構,實行統一集中管理,包括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建立全面性的、有獨立法律地位的法人管理機構,實行專門管理。這種模式在發達國家比較普遍。另一種情況是管理機構隸屬于中央某個部門,接受部門監督。某些國家在統一領導、集中管理的前提下,地方也享有一定或相當的管理權限,例如,美國的一些州及地方公務員養老基金就具有相當的獨立性。
總體看,對公務員實行特殊的養老金制度,使其獨立于國民養老保險制度之外,這是早期公務員養老保險制度建立和發展之初一個比較普遍的現象。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日益高漲的養老保障體系統一性和公平性的呼聲和要求,對公務員實行特殊養老金制度逐漸暴露出很多弊端,很多國家開始著手進行公職人員養老金制度改革。改革舉措所體現的趨勢集中到一點來說就是“統一化”,只不過各國選擇的方式不盡相同,大體有三種改革方式:一是放棄舊的公務員養老保險制度,使其完全納入統一的國民養老保險制度,如智利。二是保留原制度(或計劃)而實行部分統一,主要做法是在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層面統一,而在補充養老保險層面體現差別。這是大多數國家采取的改革方式,如美國、英國、澳大利亞。三是對原有制度進行調整改革,主要是待遇領取辦法、待遇調整方式、調整延長退休年齡等參數,如日本。
(摘自《中國勞動保障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