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燕
【摘要】本文論述文言文教學中容易出現(xiàn)預習不充分、練習不到位、背景不交代等盲點問題,對于這些盲點,教師應加以關注,扎實教學,突破盲點,促使學生全面而系統(tǒng)地接受文言文知識與能力的訓練。
【關鍵詞】初中語文 文言文教學 盲點 突破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8A-0067-02
文言文是初中語文學科的重要內容,對于提高學生語言運用能力與文化素養(yǎng)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然而,長期以來,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情況并不樂觀,處于一種尷尬的地位,教師教得吃力,學生提不起學習興趣,課堂氣氛十分沉悶,教學成效不盡如人意。筆者認為,文言文教學要體現(xiàn)出學生的主動性,教師就要引導學生在課前進行充分的預習,克服學生的畏難情緒;文言文詞義艱深,句式多變,因而需要引導學生進行扎實的練習,這樣才能打牢語言學習基礎,讓學生在拓展和實踐之路上走得更遠;文言文寫作的年代距今較遠,如果教學中背景交代得不夠清晰,學生就無法“知人論世”,就不能深刻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內涵。而這幾方面內容恰恰容易成為文言文教學的盲點(認識不到或被忽略的地方)。筆者在此以諸葛亮《出師表》一文的教學為例,談一談文言文教學中的幾個盲點及應對策略。
一、預習不充分
初中生的文言文學習基礎還十分薄弱,再加上學習任務中存在一些生澀難懂的詞匯,可能只是一個虛詞,其用法便有很多種,如果所有知識點都要依靠教師在一堂課上進行講解,時間肯定不夠用。那些本來可以由學生自行掌握的知識,交給教師來處理,課堂知識量將會變得冗雜而龐大。再者,如果所有學生都要面對教師在課堂上的知識輪番“轟炸”,還要無條件地接受并記憶,對于學生來講,難度同樣不小,消化起來十分費力。如此種種,都使預習不充分的問題顯現(xiàn)出來,加劇了學生對于文言文學習的厭惡心理。
教師要認識到,文言文學習畢竟是一項非常特殊的語言學習任務,它對學生平時的積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學生應當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充分的預習,從而滿足能力和素養(yǎng)提升的要求,特別是滿足課堂上的聽講要求。以《出師表》這篇課文為例,文中多次出現(xiàn)虛詞“以”字,它在用法上是非常多樣化的,在“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一句里,是介詞“把”的意思;在“先帝不以臣卑鄙”一句里,是“因為”的意思;在“以光先帝遺德”一句里,是連詞“來”的意思。若學生在課前適當預習一下,對相關知識有一個印象,那么便會大大降低課堂教學的難度,同時促使學生養(yǎng)成自主學習能力。
二、練習不到位
文言文教學中容易出現(xiàn)的另一個盲點問題是練習不到位。在面對某些易錯知識點時,一般性的講解固然可以讓學生明白其含義,卻會因為缺少必要的練習而造成錯解、誤解等,這在初中文言文教學中比較常見,學生因為練習的缺失,在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語法運用等方面容易出現(xiàn)理解失誤。解決這些問題應當成為教師的首要任務,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多做練習,突破此盲點。
首先,一些文言文詞匯的含義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變化,如果用現(xiàn)代詞匯生搬硬套,顯然是行不通的。這種古義和今義迥異的情況,在《出師表》里面多有體現(xiàn)。比如“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一句里的“驅馳”二字,古代是奔走效勞之意,今天是速度很快之意;再如“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一句里面的“涕”字,古代是眼淚之意,今天是鼻涕之意。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這些例子都說明了古今詞義的巨大差異。所以,在教學文言文時,教師有必要利用練習使學生真正掌握文言文詞匯在特殊語境下的意思。其次,除了古今異義,一詞多義也是文言文中的常見現(xiàn)象,對于學生而言,在特定語境下判別同一詞匯的不同含義并不困難,可是學生所處時代和文言文寫成時代的距離比較遠,所以并不容易作出恰當?shù)慕忉尅N覀兺瑯涌梢耘e出《出師表》里面的例子:“道”字在“中道崩殂”一句里是“路,途”的意思,而在“以咨諏善道”一句里則是“道理”的意思;“今天下三分”一句里的“分”字是“分開”的意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一句里的“分”字是“本分”的意思。當學生遇見這樣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如果盲目襲用,必然出錯,若想減少出錯,同樣要靠多加練習來彌補。最后,在句型方面,文言文語法和現(xiàn)代漢語的語法也存在不同,一些考試試題就是利用了這點不同,給學生提出疑難問題,致使學生頻頻失分,試題往往把各種各樣的句型放在一處,使人無法快速作出判斷。《出師表》里面有一些典型句式,如一般的判斷句:“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狀語后置的句子:“不求聞達于諸侯。”若是進行仔細觀察,并進行常規(guī)化的練習,還是容易掌握規(guī)律的,像判斷句通常會利用“……也”的形式來表示,而狀語后置則通常把表示時間、地點的詞匯置于末尾,且用“于”字加以連接。總之,唯有多做練習,才可能有效解決這些問題。
三、背景不交代
正所謂“知人論世”,要想真正理解一篇文章,需要同時了解該文作者的身世情況、寫作背景等,這對于初中文言文學習來說特別重要。可是現(xiàn)在一些教師、學生卻忽視了這個問題,他們只將關注點放到字義、句義上,生硬地將文學和歷史割裂開來。我們應當認識到:古代文學作品不是詞藻的炫耀,其寫作目的主要是反映出當時的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多個方面的情況。因此若要真正了解《出師表》因何精彩、千古不朽,我們就一定要對作者諸葛亮有一個系統(tǒng)而全面的了解。當知道他曾先后近三十年輔佐過劉備和劉禪兩代君主,其理想始終在恢復漢家河山、一統(tǒng)山河的時候,特別是了解到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決心時,或許學生更能體會到文中的拳拳忠君愛國之心。為此,教師還應向學生講述《三國志》中劉備托孤這一段故事:章武三年春,劉備在永安病重,召諸葛亮囑托后事,他對諸葛亮說:“你的才干十倍于曹丕,一定能夠安邦興國,做成大事,如果嗣子劉禪可以輔佐,便輔,如果他不能勝任,你可以取代他。”諸葛亮當時既感動又惶恐,說道:“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jié),繼之以死!”劉備又讓劉禪以父事諸葛亮,因此后來諸葛亮為蜀國政事日夜操勞,經(jīng)過數(shù)年休養(yǎng)生息,待到國用充實時,再大舉伐魏,行前寫下這篇《出師表》。了解了這些,學生再讀《出師表》一文時,感觸定會有所不同。
事實上,不管教師進行怎樣精密的預設,均難以保證初中文言文課堂教學始終處在豐富多彩、興趣盎然的狀態(tài),也難以保證課堂前、中、后各個環(huán)節(jié)不出現(xiàn)盲點。對于教師來講,應當盡可能減少盲點出現(xiàn)的可能性,而一旦其出現(xiàn),則要第一時間補救,以促使學生全面而系統(tǒng)地接受文言文知識與能力的訓練。
(責編 秦越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