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行
寫短文、說短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有人用盡“洪荒之力”,他的文章也短不下來,就像穿衣服一樣,總是搞得肥肥大大的,怎么也做不到“合身”。
文章短不下來,有時不是內容冗長,而是一開始標題就起錯了。標題是什么?標題就好比唱歌的調調,嘴一張,起高了,下面肯定唱不好。我剛學寫材料的時候,一位在鄉鎮工作的同事告訴我,領導大會發言標題是有套路的,那就是“統一思想,強化認識,不斷掀起×× 工作的新熱潮”。你可以放心地去套,比如“統一思想,強化認識,不斷掀起計劃生育工作新熱潮”“統一思想,強化認識,不斷掀起違章建筑管控工作新熱潮”。這法子乍一聽好像有道理,其實是誤導。因為,你一旦在標題里說“統一思想”,那么講話的第一部分必然要講道理,比如,×× 工作是現實需要,××工作是必然選擇,×× 工作是重要路徑。這些話,有些場合的確是應該說的,但到了縣鄉一級后,再說統一思想、強化認識,就有點絮絮叨叨,沒人愿聽了。說白了,一把手坐在主席臺上,就代表這個事情重要,講話本身就是在“統一思想”。
標題怎么短下來?不妨大膽地刪,先把“統一思想、強化認識”去掉,就是《不斷掀起×× 工作新熱潮》。感覺沒有力度?可以接著換,換成《將××工作進行到底》,又有氣勢,又亮觀點。當然,還可以嘗試另外的標題。總之,不能形成思維定式。
短標題不是新鮮事,老一輩都用過。1980 年,國務院正式批準建立廈門經濟特區。三個月后,項南調福建任省委書記。他發現,當時人們的思想還比較保守,于是他在福建省級機關干部大會上作了一次發言,標題就是一句話,叫《廈門特區非建不可》,多帶勁啊,真可謂短而有力!如果用老套路,將標題定為《思想再統一行動再跟上,確保廈門經濟特區建設穩步開局》,標題長且不說,相信所有人都不會留下太深印象。兩個標題,兩種意境,不要小看這個文風,背后其實是作風。
說完標題,再說開頭。開頭第一句也很重要。過去說“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沒有”,現在是“領導一張嘴,就知會不會”。什么叫“會不會”?就是領導這次會不會又說長了、會不會把大家都給講煩了。
比如,有些講話上來就是“為了進一步……”,一圈下來,才說主題,鋪墊太多了。有些講話則不然,上來就是“現在開會,今天會議的主要任務是……”或者是表態發言時,不找理由,不談借口,上來就說“我們將認真貫徹落實本次會議精神,具體講做到三條。第一,……”這些領導好像是練過“截拳道”,快速、有力,不玩虛的。看看《入黨誓詞》,第一句開宗明義就是“我志愿加入中國共產黨”,這叫亮觀點。如果入黨誓詞是一篇可以自由發揮的命題文章,相信不少人會寫成“為了進一步端正思想認識,堅定理想信念,樹立崇高追求,我宣誓……”如此長而繞,就算不得好文章了。
標題和開頭說過了,再說內容。有位領導告訴我,寫好材料后,拿起來使勁抖一抖,把細枝末節的、雞毛蒜皮的都抖掉,看看到底能留下什么。這是拿起手術刀向自己開刀。胡喬木1946 年在《解放日報》發表文章《短些再短些》,提出的核心觀點是“寫得愈長看的人就愈少”。隨著工作經驗的增加,越來越覺得此話真有道理。
有一次,省里的領導來市里調研,想聽聽縣區的同志有什么想法。通知發下去,等到反饋材料都上來了,發現量很足,少的也有八九頁紙,但面面俱到,問題好像都說到了,又好像沒說到點子上,有種隔靴搔癢的感覺。單位的主要領導不滿意,于是提出一家就談一件事,談出觀點來。材料再上來,每家四頁紙,事情不重復,觀點不重復,條分縷析的,后來會議的效果就很好。其實,內容短的關鍵就是要有觀點。沒有觀點,說得越長,聽的人越困惑;有了好的觀點,即便是點到為止,也能給大家留下深刻印象。
(摘自“秘書工作”微信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