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波
摘 要: 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應啟發學生確立正確觀念。本文通過分析蘇格拉底“產婆術”的實質,指出其在于通過幫助被教育者發現、懷疑自身認識問題,引導被教育者主動建構、確信新的思想觀念,明確其對當下努力增強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效果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 產婆術 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 意義
一、緣起
蘇格拉底是古希臘著名哲學家、教育家,盡其一生奉獻于教育,追索人生的意義,為后世哲學、教育學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蘇格拉底的母親是一位助產士,蘇格拉底曾言,愿意像自己的母親幫助產下新的生命一樣,幫助別人產生新的思想。所以,在如何促使學生拋棄偏見接受真理方面,蘇格拉底逐漸形成了獨到的方式。他通過連續問答的方式迫使對方對自己持有的觀念進行反思,發現、承認自己原有觀念的錯誤或矛盾,并引導對方得出正確的結論。一般認為,蘇格拉底是西方最早提出發現或者啟發式教育法的教育家,對后世產生極為重要的影響[1]。
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與其他理科學習最為重要的區別在于如何引導學生戰勝常識性偏見。相較于高中數學、物理、化學等科目學習,學生多帶著“無知”學習,而高中思想政治課教授的內容并非是學生從未接受的“無知”領域。某些高中生在未走進思想政治課堂之前,已經帶著與部分思想政治課教學內容相關的“零碎”生活經驗學習。這些生活經驗是零碎的、片面的,甚至可以理解為不正確的。在實際教學實踐中,一些學生往往用零碎的生活經驗,認識學習或“檢驗”思想政治課堂上老師所教授的知識,這是造成思想政治課教學效率不高的一個重要的原因。
因此,蘇格拉底的“產婆術”通過引導受教育者主動糾正偏見促成正確認識的形成,對當下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助產”與自我建構——“產婆術”的實質
蘇格拉底作為偉大的哲學家和教育家,并沒有留下關于其思想的直接論著,大都是其弟子柏拉圖在其與學生的一問一答的對話記錄中體現的。在關于蘇格拉底從事教育活動的文獻記載中,他從來不會在自己的教育教學中直接為學生呈現自己所認為正確的思想。蘇格拉底與學生的討論看似爭辯,卻沒有“烽火硝煙”似的針鋒相對,大都依順學生思路或邏輯的反問或者反駁。正是這種不直接反駁對方觀點,但通過環環相扣對話的方式讓對方發現自身邏輯的漏洞及矛盾,產生對自我既有觀念或思想的懷疑,進而摒棄錯誤的觀念,重新建立并接受正確的思想或者觀念。這種教育方式后世稱為“蘇格拉底教學法”,也稱為“產婆術”。蘇格拉底認為,正確的思想和觀念其實潛藏于人的頭腦之中。教育者不能通過灌輸的方式讓受教育者接受知識或者觀念,而要像助產士那樣,引導教育者通過自己的思考發現和掌握真理。
從現有文獻梳理看,對于蘇格拉底“產婆術”的認識,學界在步驟劃分上略有不同,但在對其實質內涵的界定上基本一致。有學者將“產婆術”歸納為三個步驟:諷刺、定義與結論。即首先使受教育者認到自己的無知;再通過討論對其觀點反復詰難,隨后歸納出明晰的定義與概念;最后引導受教育者思考,得出相應的結論。也有學者將“產婆術”劃分為反譏、助產、歸納和下定義四個步驟。部分學者提出蘇格拉底“產婆術”從其實質看,僅為諷刺和“助產”兩個步驟。綜其分析來看,三類觀點的精神實質基本相同,都認為“助產”是蘇格拉底教育法的重要環節與步驟,“幫助對方回憶知識,就像助產婆幫助產婦產出嬰兒一樣”[2]。“產婆術”最重要的意義或實質在于引導受教育者積極地思考,并通過自身積極的思考獲得正確的思想觀念或知識。同時,受教育者在老師的引導下,對自身已有觀念進行質疑,并通過自己的分析判斷重新樹立或接受正確認識。在這樣的過程中,教師的目的不是灌輸知識和觀念,而是幫助受教育者進行“助產”,助其通過自身努力認識自我并得出正確的認識,達到重新自我建構以致接受正確認識的目的。
蘇格拉底的“產婆術”拉開啟發式教育的大幕,開拓新教育方式的先河。引導受教育者積極思考,進行自我懷疑及自我重新建構與接收的實質,受到了后世較多教育家的認可與推崇。我國著名教育教葉圣陶曾指出這種教育與學習方式的重要性,認為“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必令學生運其才智。勤其練習,領悟之源廣開,純熟之功彌深,乃為善教者也”[3]。因此,“產婆術”對于解決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學生的先有偏見而言,是一種值得積極嘗試的教學方式和手段。
三、由懷疑到確信——“產婆術”之于高中政治課教學的意義
在傳統觀念中,甚至當下流行的觀念中,教師的天職就是為受教育者“傳道授業解惑”。通常高中思想政治課課堂上,教師似乎就是正確觀念的“化身”。教師決定著課堂教學內容、方法及進度。學習什么,用什么樣的方式傳授是教師的天然“權力”。教師在課堂教學話語的掌握上,是占據決定性位置的。與此相對照的是,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處于完全的被動地位。誠然,高中思想政治課作為國家培養社會主義合格接班人的重要陣地,教師堅持教學正確的思想內容,用正確的思想觀念、理論武裝受教育者的頭腦,也是職責所在。而且,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論依據——灌輸論,也支持這一通常教學方式。但是作為培養處于價值觀關鍵形成期的高中生的重要意識形態陣地——高中思想政治課堂,如何通過恰當的方式增強教學效果,有效地將正確的價值觀念傳遞至高中生處,并使其能有效地接受相應觀念,實現課堂教學目標,是值得認真思考與探索的。而且,新課程理念極為推崇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要求強化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教師在學習過程中的合作者、引導者地位。教師應當通過合理的教學設計,配合、引導學生完成課標規定的學習任務及目標。
蘇格拉底的“產婆術”對當下高中思想政治課的意義在于,不僅契合了新課標對轉變傳統課堂師生關系的要求,還與現代教學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交集。現代教學理念反對直接將教學內容不經過任何加工或者方式上的調整,直接傳遞給收教育者。要求教師應當通過引導、啟發等方式促使學生分析、思考問題,從而在主動建構中獲得知識。而這樣的自我主動建構的教學過程,不僅可以使學生將知識牢牢整合在自身的認知體系之中,形成牢固的價值觀念或知識體系,同時可以鼓勵學生參與討論,積極思考,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判斷、推理整合等能力。蘇格拉底的“產婆術”在高中政治課教學中可以得到應用,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其契合了教學規律。教師的引導啟發過程就是學生主動參與、“沉浸”于教學環節的過程。在沉浸教學環節的過程中,學生更容易集中精力與教師的教學節奏同步。可想而知,與傳統教師“滿堂灌”教學模式相比,這樣的課堂教學效率必定得到很大的提升。而且,學生通過自我主動參與,不僅容易對學習產生濃厚興趣,接受度也比“填鴨式”教學更為深刻和久遠。在這種良性互動中,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會得到極大地調動,提升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活躍課堂氣氛,創設積極的教學環境。endprint
蘇格拉底的“產婆術”對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的重要意義還在于,迎合高中生所處的特殊心理階段的特殊教育方法上的需要。高中是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同時是心理起伏最為劇烈的階段之一。處于這個階段的高中學生開始有了一定程度的自我意識和批判精神,但是其有限的生活經歷與知識儲備決定了很多時候高中生的“批判”會情緒化。“產婆術”反對直接的“針鋒相對”,而通過理性的平等對話,尤其是通過對受教育者自身觀點的層層分析、反駁,引導被教育者從懷疑到認識自身觀點的偏差,最終承認和接受正確的觀點和認識。這種教學方法對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內容向學生的轉化,使其破除自身觀點誤差,直至接受和確信社會主流價值觀念,從方法意義上而言是非常有益的探索與突破。
四、探索與突破——“產婆術”在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運用
通過分析,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產婆術”從增強高中思想政治課教育教學效果角度而言,作為方法上的嘗試與探索,理論上是可行的。但是蘇格拉底“產婆術”畢竟是兩千多年前先賢哲人提出的教育觀點,雖然對當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學工作有著極為積極的意義。但是,任何一種理論或者方法都必然具有自身的局限性,尤其是限于時代的社會歷史的局限,“產婆術”也是如此。
在教育環境、教育對象等教學因素急速變化的時代,對于每一個樂于嘗試新方法,改進自身工作效果的高中思想政治課工作者而言,“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依然是我們必須秉承的基本原則。在將“產婆術”運用于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必須充分理解“產婆術”的實質及其意義,正確地運用于自己的教學實踐過程之中,樹立和鞏固學生正確的思想觀念,矯正有誤的思想認識,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達成發現、懷疑自身有誤觀念到確信正確思想認識的教育教學目的。此外,在實踐運用中,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教師應當努力完善自身知識結構,豐富自身知識儲備,努力在課堂互動當中積極引導學生得出正確的結論。
總之,任何事物都有利弊。“產婆術”自身的局限及一些思想政治課教師本身能力的局限,都會對“產婆術”在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運用帶來困難。但是實踐困境急需新的理論與方法出場,只有堅持不懈地探索才會帶來最終的突破。
參考文獻:
[1]閔青春,李化樹.“產婆術”新解[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4):105-107.
[2]顧明遠.教育大詞典[K].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3]張鳳麗.蘇格拉底“產婆術”在高職英語課堂教學中的運用[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3(8):149-150.
[4]吳式穎.外國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58.
[5]戴登云.從“學習知識”到“生成知識”:美學課程教學改革的認識與實踐[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13,23(6):123-12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