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修文
摘要:從中西的歷史進程來講,孔子和柏拉圖兩位哲人都對后世產生深遠影響。在中國,兩千多年的中國封建王朝一直視孔子思想為正統,而后中國的思想內核中也一直滲透著孔子的儒家思想:在西方,中世紀基督教神學和哲學直到13世紀為止一直都是柏拉圖式的。柏拉圖認為音樂教育是所有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項,進而強調音樂終身制教育。而孔子認為音樂的使命是教育人們達到精神的和諧,培養人們的道德情操,進而陶冶人們的情感。概括來講,孔子音樂美學思想的核心是“仁”,而柏拉圖的音樂美學的核心則是“理念”。
關鍵詞:孔子;柏拉圖;仁;禮;理念;音樂美學
孔子和柏拉圖都生活于雅斯貝爾斯所說的“軸心時代”,分別為中國音樂美學和西方音樂美學的奠基人,他們的音樂美學思想在各自文化圈內具有巨大而深遠的影響。朱東潤說:“其時之思想家,與后代以最大影響者,則有孔子。”奧地利當代哲學家波普爾則說:“人們可以說西方的思想,,或者是柏拉圖的,或者是反柏拉圖的,可是在任何時候都不是非柏拉圖的。”,可以說,后代的音樂美學思想以二人的思想為基石綿延發展。
首先,孔子的音樂思想主要講音樂與主觀的“仁”聯系在一起,而柏拉圖更注重音樂與客觀的“理念”的聯系。孔子的音樂美學更多地是內容美學,從倫理行為與倫理結果來規定美,通過內容的好壞來判定音樂是否應該存在。孔子以“盡善盡美”作為音樂的標準,但未涉及真。這主要是因為孔子主張以德治國,所以特別重視倫理道德的價值,反映到音樂中就更看重音樂的道德教化作用。孔子推崇“雅樂”是因為它是合乎禮的,是表現仁者之德的音樂,所以他因為鄭聲“亂雅樂”而貶斥鄭聲,嫌“鄭聲淫”而厭惡“鄭衛之音”,他主張“吾自衛返魯,然后樂正,《雅》《頌》各得其所。”(《子罕》)。與孔子不同,柏拉圖是在濃厚的科學氛圍中成長的,在他之前的很多古希臘哲學家都是自然科學家,他的音樂美學思想很大程度上受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影響,所以在音樂思想上特別強調用真的標準衡量音樂。他從知識論的角度推衍音樂論,把音樂與“理念”(本體的“真”)聯系在一起。“理念”是世界的本體,是獨立于人的主觀意識和客觀事物之外而存在的精神實體,從本體論意義上將“美”與“真”聯系在一起意味著通過內容的真假判斷音樂是否應該存在。也正是由于在制定音樂美的標準時側重點不同導致二者音樂內容的偏向不同。
其次,孔子更注重音樂與人世的聯系,而柏拉圖偏重音樂與神的聯系。孔子創立的儒家學派看重世俗人生,強調入世,強調道德假話,而對于敬神事鬼方面更多的是“子不語怪力亂神”。孔子在論述人的道德品質修養過程時提出“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把詩、禮、樂看作人達到“仁”的必經階段,所以在孔子看來樂是教導人向善的一種手段,是與人世緊密相連的,即使是最好的藝術像“三月不知肉味”的《韶》樂也是表現堯、舜禪讓的圣賢境界,與神毫無關系。而柏拉圖則不同,他堅信神是真善美的創造者,所以在柏拉圖提出的音樂美學中處處滲透著神的影子。首先,神是音樂創作的動力,是靈感的來源;其次,頌神是音樂作品的主要內容之一,通過表現神的完美而養成人們對神的敬畏之心。柏拉圖竭力使神的形象變得莊嚴、完美、高大,以印證理念高于現實的哲學觀點。
再次,孔子把形式美置于次要和附屬的地位,并未賦予藝術性獨立發展的空間;而柏拉圖更為強調創作技巧,主張有純粹的形式美。孔子也強調過形式美的存在,但是孔子從沒將形式美與內容美并重。他說:
“文猶質也,質猶文也。”(《顏淵》),“文質彬彬,,然后君子。”(《雍也》),但他更強調“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辭,達而已矣。”(《衛靈公》)。從孔子的音樂思想來看,他實際上認為音樂形式處于附庸的地位,“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學而》),他更主張為政治、倫理道德而音樂。從孔子對音樂制定的“盡善盡美”的標準來看,他要求音樂是善與美的結合,但是善要起到統攝作用,也就是思想重于形式,未盡善而盡美的音樂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它的美不違背善,正如《武》一樣。反觀柏拉圖,他受西方美學以形式為美的傳統的影響,詳盡地敘述了音樂的形式美,認為音樂形式具有絕對的存在價值,他在中晚期表現出明顯的獨立發展音樂形式的立場。也就是說,柏拉圖一方面為政治而音樂,一方面也有為音樂而音樂的傾向,強調形式本體的獨立性。
最后,孔子的音樂美學是一種表情論,而柏拉圖的音樂美學是一種“摹仿”論。孔子從文藝和創作主體的關系來說,音樂就是人的情感的表現和抒發。但是這種情感的表現和抒發強調音樂表達的感情并非是個人的感情,而是符合禮儀規范、受理性控制的社會情感。而柏拉圖側重說明音樂對世界的認識關系,賦予摹仿以認識論的意義。在他的理念論中,他認為自然世界是對理念的摹仿,具有局部、少量的真實性。而音樂是對自然的摹仿,也就是“摹仿的摹仿”,和理念這一“真”之間“隔著兩層”。所以他認為音樂是低于理念的,音樂只是對理念的“摹仿”。柏拉圖認為音樂作品不真實,遠離真理和理性,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對音樂的貶斥態度,所以他在《理想國》中主張發揚他經過篩選的音樂調式,發揮音樂的教化作用時要格外審慎。
通過孔子和柏拉圖的音樂思想的比較可以發現音樂教育為代表的素質教育改革的重要性。教育是百年大計,更是國家復興的根本之策,好的素質教育更是會錦上添花,為國家的現代化建設提供高素質的人才。由此可見,以音樂牽頭,發展好素質教育,這是實現偉大“中國夢”的關鍵之路。
(作者單位:山東省利津縣第二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