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濤
摘要:環境保護問題是人類面臨的三大問題之一。化學是一門應用科學,環境保護問題很多都與化學有關,在化學教學中滲透環保意識是每一個中學化學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關鍵詞:化學教學;環保意識;課堂教育
化學是一門環??茖W,學習化學是為了改善人類的生存環境,提高人類的生存質量?;瘜W和人類的生存環境息息相關,正確認識化學有利于促使環境的美化,讓化學為人類服務,讓青少年樹立環保意識。
1.認識白色污染與生活的關系,樹立防止白色污染的環保意識
白色污染主要是指塑料袋一類的制品對環境的污染,化學老師首先應引導學生認識塑料的成分,認識塑料對環境的影響,進而探討防止白色污染的措施,一是減少使用塑料袋;二是循環利用塑料袋;三是使用布袋、籃子等取代塑料袋進行購物,樹立防止白色污染的環保意識。
2.認識沼氣的形成原理,樹立節能的環保意識
沼氣是生活中一種重要的能源,可以用來照明、做飯,沼氣的利用不僅體現了循環利用秸稈、糞便的節約意識,也體現了使用潔凈能源的意識。因此,在講到沼氣時,應詳細講解沼氣的形成原理、對生活的影響、利用價值,從而讓初中生樹立“節能”的環保意識,利用生活中的廢物變廢為寶,走一條低花費、高效能、節約型、環保型的環保之路。
3.通過學習新能源的知識,引導學生樹立使用新能源、開發新能源的意識
使用新能源、開發新能源已經成為人類探究新的生存方式的重要手段,是走向環保社會的重要一步。因此,在講到大氣污染時,滲透能量轉換和新能源知識,應引導學生積極使用新能源,在將來樹立開發新能源的遠大理想,積極探索新型能源,開創一條低污染、高效能、循環利用的環保之道。
4.通過對H2O的深入學習,樹立節約用水的意識
水是生命之源,萬物之本。節約用水是每個人的責任,學習化學時,當講到水的成分時,應滲透水的相關知識,比如水的重要性,地球上水資源的缺乏,以及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從而,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樹立節約用水的意識,一是可以循環利用水資源;二是可以防止水污染。
5.正確認識拼車對生存環境的影響
大氣污染是環境污染的主要一部分,因此,在講到大氣的成分時,化學老師一定要詳細講解汽車尾氣的成分,以及這些有害成分對空氣的影響。進而認識大氣污染和人類健康、生存的關系,并結合相關視頻進行熏陶教育。最后,提出拼車這一環保措施,引導學生認識拼車的重要性,不僅節約花費,還有利于保護環境。
6.結合實驗教學,加深環保意識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它與社會、環境聯系十分密切。在化學實驗教學中滲透環保教育更直觀,更現實,更生動,其效果更顯著。將化學知識、化學實驗與環保知識結合起來,研討實際生活中的保護環境的措施,從而使學生在學習掌握化學知識的同時學習環保知識,理論聯系實際,提高學生利用化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實驗教學中,經常要向學生介紹化學試劑的有關性質、貯存和使用知識,這時附帶講授一些環境保護措施,可以使學生理解環境污染的預防方法。在具體實驗中,教師應要求學生在制取化學物質時,盡量利用少量的反應物來制取少量的有毒物質,把污染減少到最低程度,并掌握污染物回收知識。如銅和熱硫酸反應。盡量控制反應物的用量,只要學生能觀察到其物質存在,能得到明顯的結果即可。如用硫化亞鐵和鹽酸反應制取硫化氫,未排出的氣體要用堿液吸收。每次實驗完畢后的廢液,統一處理,一定要指定處傾倒或回收,嚴禁隨意胡亂傾倒。在制取一些有毒物質(氣體、液體)時,要不斷改進實驗裝置,對有害尾氣要增加吸收或轉化裝置,不能任意排放,盡量避免有毒氣體和液體泄露亂淌。
7.實施假期課題調研,提高環保意識
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在假期開展課題調研活動,既能激發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又能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在假期里,根據課題實施方案,組織學生通過參觀考察和社會調查,既可以補充課堂上教學因時間限制而造成的不足,又使化學教學中的環保教育更結合生產實際。通過調查研究,使學生了解周圍環境污染原因及對策,在進行環境保護教育的同時,也增強和提高了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和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寒暑假前,可以組織學生到現場去教學,參觀化肥廠、農藥廠、造紙廠、制革廠等地,了解工廠在處理工業“三廢”方面做了哪些具體工作,用什么樣的設備來轉化“三廢”,以及尚有哪些不足之處,鼓勵學生在假期開動腦筋,開展課題研究,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施課題方案的過程中,提出問題,決定探究方向,組織探究,收集并整理資料,得出結論,采取社會行動。通過自己的研究,提高對環境保護的認識,自覺地參與到環保的行列中來。
(1)確立課題研究內容。我們在指導學生進行小課題研究選題時,著手從身邊細小的方面考慮,從我們周圍的環境出發,選取一些緊貼日常生活的小課題進行研究,像“貴港水泥廠的污染物處理問題研究”“東湖水質檢驗與分析”、“關于‘鳳凰街機動車尾氣排放的調查”等等。
(2)課題研究實施過程。有了充分的研究計劃和準備之后,同學們就深入學校、家庭、車站、菜場、社區等,發放調查表,收集反饋的信息,然后再進行實地測量,采集標本,調查取樣,采訪群眾,傾聽呼聲,充分收集研究材料。
(3)匯總課題研究結論。同學們經過一段時間的深入調查研究之后,就把所有的信息匯總起來,進行處理,分析結果,得出結論。
實踐證明,通過深入淺出的課堂環保教育,生動有趣的實驗教學和可觸、可聞、可見的課題研究,使得同學們學習了化學知識,進一步加深了對環境保護的認識,深刻領會了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和艱巨性。同時,對部分有潛力并自愿將來從事環保事業的學生,創造了環保初步認知條件,使得他們將知識、實踐和責任有機的結合起來,培育了獻身環保工作的意識,有助于鼓勵并引導他們投身到環境保護事業中去。
參考文獻:
[1]中國大百科全書《環境科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3年12月
[2]何澻源等.《環境化學》.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