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震
摘要:新課程改革猶如一縷縷春風吹遍了整個校園,然而中學作文教學卻舉步維艱,學生一上作文課就皺著眉頭,作為語文教師的我們也覺得作文教學面臨困境,使作文教學早日走出困境已是當務之急,也是我們每一個語文教師的責任。
關鍵詞:注重積累;注意審題;激發(fā)想象;作文評改
談起作文教學,我想在我們許多語文教師的心中可能是個難點。然而我們也不能回避。因為作文是學生綜合能力的體現(xiàn)。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就學生說,作文是各學科學習的成績、各項課外活動的經(jīng)驗,以及思想品德的綜合表現(xiàn)。”這些都迫使我們,應盡快改進作文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步入正軌。那么怎樣才能正確地引導學生呢?本人談以下看法:
一、要求學生做好積累,掌握寫作素材。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話不假,學生腦中如果沒有好的素材,寫作文就像擠牙膏一樣,皺著眉頭,想一句寫一句,寫出來的文章不是前言不搭后語,顯得笨拙,就是思路不清晰。那么怎樣才能做好積累呢?我想應要求學生做到以下兩點:
(一) 注意觀察,尋找生活積累。
其實,如果我們做一個有心人的話,會發(fā)現(xiàn)生活處處有語文。如果說作文是朵花,那么,它是盛開在生活的土壤之上的花。20世紀80年代,葉圣陶先生就在《作文論》中明確指出:“我們要記著,作文這件事離不開 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才會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論到根本,除了不間斷地向著充實的路走去,更沒有可靠的預備方案。”因此,盡可能地充實自己的生活。如參加研究性學習,小記者活動,盡可能多讀書讀報,有選擇地收看電視節(jié)目,增加閱歷和人生體驗,都能夠自己的寫作積累好的素材。
(二)積累好的詩句、名言、名人事例,為文章增添色彩。
我在自己的學生習作中,發(fā)現(xiàn)許多習作語言干癟、口語化太濃,這些都是不注重語言積累的表現(xiàn)。而也有些學生能在自己的文章中使用幾句詩,在議論文中恰到好處運用名人事例,就能給讀者留下不一般的味道。如有個學生在寫《感悟母愛》時,結尾處運用了“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不僅起到了點題的作用,還為文章增添了色彩。有個學生在寫《語文從我身邊輕輕走過》中,運用“大漠孤煙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詩句,讓人感到文章的詩情畫意。寫《失敗與成功》,個別學生運用林肯一生中失敗的例子,為文章的觀點增添了說服力。這些都是學生平時做好積累得到的結果。
二、教會學生合理的審題方法,使文章重點突出。
我們在改作文時常常搖頭嘆息,不禁為學生的偏題離題,不能抓住文章重點來寫,文體不合乎要求而頭痛。其實這些都是學生審題不清的表現(xiàn),那么在這方面我們就要加強引導。怎樣才能審好題呢?我想應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做:
(一)擴縮法:就是將字數(shù)較少的題目加上適當?shù)南拗菩缘恼Z言,使之變得具體易寫;將字數(shù)較多的作文題目壓縮,抽出主干詞或中心詞。
(二)標志法:就是通過辨識題目中標示文體的詞語來明確作文的體裁,如《我感受最深的一件事》《記一次植樹活動》《我的同桌》像這些明顯有標明時間、地點、人物、實踐、景物的,應寫成記敘文;文題中出現(xiàn)“談、說、議、評、析、讀、感、啟迪、啟示體會”等字眼的一般要寫成議論文;文題中出現(xiàn)“贊、美、綠、我愛 ”等字眼的, 則要寫成抒情散文。
(三)尋“睛”法:就是尋找作文題的“題眼”,題目中的關鍵字眼。若題目是偏正結構,題眼大多在偏的部分,如《難忘那張臉》,
“難忘”;是題眼;<<我感受最深的一件事》,“最深”是題眼 ,若是獨用某個詞作題目,那么該詞就是題眼,就要抓住本質(zhì)特點,或?qū)懗鏊南笳饕饬x,或?qū)懗鏊谋扔饕饬x,抓住了題眼來寫,就不會偏離題目要求,也能抓住重點來寫了。
三、改變作文評改方法,實現(xiàn)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新《課標》指出:“實施評價,應注意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與學生間互相評價的結合。”新《課標》還強調(diào)“重視引導學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我們在習作評改教學實踐中將師評、自評、互評相結合,使全體學生參與了評價別人、評價自己和被別人評價的活動,使每位學生既是評價者,又是被評價者,他們在學習活動中始終處于主動地位。
(一)、師評
眾所周知:中考作文是限時作文。而我們的學生,作文題目一出,還要磨蹭很長時間才能寫出來,所以我們平時要訓練學生在限定的時間內(nèi) 完成作文的能力。當堂收上來,并以最快的速度評出來,并給作文打個等級,然后以好、中、差的形式挑出在各方面典型(包括優(yōu)點和缺點)的文章讓學生自己朗讀,其他學生認真聽,并能客觀地說出自己對該文的看法,甚至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見。這樣下來,該生就能以最快的速度發(fā)現(xiàn)自己作文中的缺點和優(yōu)點,進而在下一次行文時將缺點改進,優(yōu)點發(fā)揚。
(二)自評自改
葉圣陶說:“文章寫好之后,最好是念一兩遍 ……要念起來上口,聽起來順耳。”呂淑湘也指出:“歸納一句話,語文的使用是一種技能,一種習慣,只有通過正確的模仿和反復的實踐才能養(yǎng)成。”那么在學生寫好作文后,教師不能急于收,應讓他們自己反復朗讀,發(fā)現(xiàn)自己的錯誤,反復修改,直到自己比較滿意。
(三)互評互改
互評互改有利于促進學生的相互了解與合作,共同提高寫作、評判與鑒賞水平。然而教師在這個過程中不能袖手旁觀,應作為學生互評互改過程中的組織者、參與者和最高的公正的評判者。
作文教學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它的根本目的是教會學生如何寫文章,作文教學又是個非常艱辛的過程,作為語文教師的我們?nèi)沃囟肋h。我們應不畏艱辛,開拓前進,使初中語文作文教學呈現(xiàn)“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局面。
參考文獻:
[1]《葉圣陶論語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2]葉圣陶《作文論》
[3]國家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
[4]顧振彪《關于新課標中寫作的對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