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
摘要:新課程改革強調:要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也就是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強調體驗性學習。學生學習不僅要用自己腦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嘴說,用手操作,用心靈去感悟。
關鍵詞:新課改;小學語文;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自主學習是指學習主體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對學習目標、對學習內容和學習過程具有自覺的意識和反應的學習方式。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學習群體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探究性學習是指學生獨立地發現問題、獲得自主發展的學習方式。那么,在語文教學中如何落實《課標》精神有效地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呢?
一、轉變學習方式,首先要更新教學觀念
1、教學與課程的關系
現在課程不只是“文本課程”,更是“體驗課程”,不再只是特定的知識載體,而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求新知識的過程,它不只是忠實地實施課程計劃,完成自己教案中設定的內容,更是課程的創造和開發。教學過程應成為課程內容的持續生成與轉化、課程意義的建構與提升的過程。
2、教學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
新課程改革強調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是交往。在和諧、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中學習新知識,習得學習的基本方法,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3、教學既重結論,又重過程
兩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關系。學科的探究方法都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既重結論又重過程的教學方法也是新一輪課程改革所積極倡導的,因為這是一個人的學習、生存、生長、發展、創造所必須經歷的過程,也是一個人的能力,智慧發展的內在要求,它是一種不可量化的“長效”,一種難以言說的豐厚回報。
4、教學既要關注學科,更要關注人
新的課程理念要求不僅要關注學科,更要關注人。在新課程實施中,要求我們去關注具有獨特個性的、活生生的人,要關注他們的喜怒哀樂,關注他們的身心健康,要關注他們的情感,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人格養成。關注人的結果,會使教學過程成為道德表現和人格的體驗,會使知識學習過程成為道德的提升和人格養成的過程。
二、培養學生自主的學習意識,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葉圣陶先生曾深刻的指出:“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 。習慣是一種學習動力定型,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在小學生素養的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有著積極的意義。因此,要研究學生身心發展和學習語文的特點,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自覺性,逐步掌握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包括預習、閱讀、習作等習慣的養成,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的學習和生活中嚴格要求,逐步培養。
1、預習習慣
要講清各年級的預習要求,指導預習方法。預習要求明確后,就要建立檢查機制,確保預習質量。生字詞的檢查主要通過抽讀、聽寫的形式完成字詞句的理解。問題的提出,可通過質疑問題環節表現出來。這樣,每節課都要檢查預習效果,嚴格要求,持之以恒,學生的預習習慣就可以得到培養。
2、閱讀習慣
閱讀習慣包括喜歡閱讀、經常讀書、會默讀、喜愛圖書、愛護圖書等。要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就要激發學生的讀書興趣,使他們喜歡讀書讀報,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邊讀書邊做記號,養成讀書做筆記的習慣。也可以摘抄好詞佳句,精彩段落和有關知識,也可以寫讀后感。
3、良好的習作習慣
習作習慣是指留心觀察,認真思考,勤于動筆,認真修改自己作文的習慣。要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鼓勵他們自己去觀察,并要一邊觀察一邊思考,使學生通過觀察與思考,把握事物的特征,比較事物的異同,發現事物的聯系。
三、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人。教師只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是平等中的首席,而不是一錘定音的絕對權威。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在學習中提出的問題或學習中出現的某種情況,給予示范,或予以點撥,或組織討論、辯論,鼓勵他們提出自己的觀點;也可以采用表演等方式幫助學生感悟語文內容,突破學習上的難點。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要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感受。因為語文學習是一種個體化行為,由于每個人生活經驗的不同,認識水平的差異,即使是閱讀同一個文本,也會有不同的看法。
四、切實開展好語文實踐活動
語文實踐活動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精神的重要途徑。語文實踐活動主要體現為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還應突出學生的自主性,重視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精神,主要由學生自行設計和組織活動,特別注重探索和研究的過程。語文實踐活動的形式各種各樣,活動的開展要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社區資源、校園文化等緊密結合。
面對新課改,我們要牢記陶行知先生所說的:“先生的責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學生學”。要充分相信學生、尊重學生,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獨立學習,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能力,使其能更好的適應未來的學習和生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