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銘歆
摘 要 西方的戲劇在20世紀初傳入中國,《黑奴吁天錄》的上演標志著中國話劇的肇始。在經過了一系列戲劇觀念和體制改革運動后,中國的戲劇終于有了屬于自己的戲劇藝術道路。北京人藝的現實主義創作道路是其獨特的表演風格。人物要個個生動,劇目要具有民族特色。本文以:北京人藝表演風格的確立;北京人藝表演風格的傳承;北京人藝表演風格面臨的挑戰,三個方面入手探討從經典劇目中看北京人藝表演風格的傳承。
關鍵詞 表演風格 民族化 傳承 現實主義
中圖分類號:J812 文獻標識碼:A
1 北京人藝表演風格的確立
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成立于1952年6月,著名戲劇家曹禺是第一任院長,老一輩的藝術家們也為北京人藝奠定了特有的戲劇風格。北京人藝的思維領導人曹禺、焦菊隱、歐陽山尊、趙起揚為北京人藝的發展繪制了藍圖,北京人藝要繼承發揚我國話劇運動的優良傳統,吸收借鑒莫斯科藝術劇院各方面的長處,充分調動劇院藝術家們的才智、經驗和潛力,樹立向高標準藝術境界攀登的雄心壯志,把北京人藝辦成一座像莫斯科藝術劇院那樣高水平的、具有自己民族特色、形成自己獨特風格和理論體系且享譽世界的文化劇院。焦菊隱曾說過:“我們的演出要體現出作家的風格,又要具有我院的獨特風格。第一,人物個個生動,令人久久不忘;第二,具有民族特色,演反映現實生活的劇目要有民族特色,演我國的歷史劇、古裝劇,也要反映出中國的古典文化傳統。”《虎符》這部戲劇作品作為人藝話劇民族化的探索,通過《虎符》進行吸收運用民族戲曲的美學觀點和表演方法,戲曲的表現方法是強有力的,也是豐富多彩的,在強調、集中以及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結合這三方面,經驗積累的特別多。把戲曲的方法創造性地運用在話劇里來,會使人物思想性格和思想感情的活動、人物之間的關系、規定情境等都被表現的特別鮮明,因而也就會使全劇的主要矛盾和主要思想特別突出。話劇導演和演員學會了戲曲的浪漫主義手法,就會把人物解釋的更深刻,更提高一步;會使藝術的真實更加提煉,更富于思想性;也會打破話劇對現實生活的局限,而創造出更美、更有意境、更能引人入勝的境界。焦菊隱便把中國的民族戲曲傳統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以及西歐的一些戲劇理論融會在一起,《虎符》的成功上演開創了中國話劇民族化的道路。《茶館》是老舍先生話劇作品中的巔峰之作,也是導演焦菊隱長期實踐探索及理論積累的結果。兩者的結合再加上眾多演員的出色表演,誕生了這部經典之作,也成為了北京人藝現實主義藝術風格的代表作,鄭榕對現實主義風格給出了一個深入淺出的結論:“下生活,要找生活的原型。”演員創作人物不是憑空想象,必須走入生活,接近人物。1959年,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相繼推出《蔡文姬》、《駱駝祥子》、《雷雨》、《日出》、《慳吝人》、《伊索》、《帶槍的人》、《烈火紅心》八部大戲向建國十周年獻禮,這八部不同題材、不同風格、不同時代、不同國家劇目的成功演出標志著北京人藝全面走向成熟,也是北京人藝藝術風格的初步形成。演出中外古典劇目,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出演外國戲、現代戲,也都在追求民族化,在演外國戲時,追求的不是“演外國人”,而是中國人演外國戲,運用中國的語言演出適合于中國觀眾欣賞習慣、能看懂的戲,《慳吝人》的演出時北京人藝對外國古典名著民族化的嘗試。1961年北京人藝的五個劇目赴上海演出,在此期間北京人藝的演員和領導們討論完成了“三年工作總結”,三年來北京人藝不斷上演了《雷雨》、《駱駝祥子》等優秀的保留劇目,通過不斷的整理加工,質量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北京人藝在上演新劇目中所保留的劇目比例也越來越大,特別是對現代劇目的保留比例也逐步提高,在對保留劇目進行整理加工的同時,也要進一步摸索話劇劇目輪換演出的規律,更能滿足觀眾的要求。
2 北京人藝表演風格的傳承
隨著一代又一代藝術家的不斷努力,北京人藝確立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小井胡同》的復排不僅演繹了一部經典作品,還培養了一批新的專業演員,他們繼承前輩的藝術風格,繼續演出劇院的經典劇目,還演出了一大批新創作劇目。《甲子園》是北京人藝建院60周年的原創劇目,在《甲子園》這部話劇的舞臺上,北京人藝五代同堂,在首演時90歲的朱琳、88歲的鄭榕、86歲的藍天野、82歲的朱旭、72歲的呂中和徐秀林,他們帶領著《甲子園》劇組,在首輪的26場演出中創造了826萬的票房奇跡。透過《甲子園》,我們看到了北京人藝“戲比天大”的精神,這是老一輩藝術家們所有的一種特質,老藝術家們沒有所謂的“明星”大牌作風,與導演探討細節,對劇本中臺詞的改動要征求編劇的同意,對人物的創作以及每一個細節都認真準備,這種言傳身教是化解年輕演員“不理解”和代溝的最好方式。傳承是老一輩藝術家的終身使命,傳承后輩也不單是簡單的技巧,而是一種品質;一種精神;對舞臺的執著與愛;對工作的嚴謹;對創作者的尊重;對民族文化的傳承,甚至對人生的態度。傳承是一種責任,在薪火相傳中要讓觀眾看出這是北京人藝的戲,對于保留的經典劇目,在回歸原汁原味的基礎上再造風骨,把北京人藝幾代藝術家集體的情感通過舞臺人物的精確演繹呈現給觀眾,表現出北京人藝所獨有的表演和創作風格。《甲子園》不僅是一次藝術作品創作和實踐的過程,更是人藝風格和人藝精神傳承的過程,《甲子園》是一個繼承北京人藝現實主義風格的樣本,結果雖然是成功的,但是這個繼承的過程卻是艱難的,第一輪的演出中老藝術家們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礎,在第二輪的演出中,年輕演員們的表演不能概念化、不能虛假、不能平庸,也不能模仿老藝術家們的表演,一切都要像原創一樣從生活出發,從自我出發,完成從生活真實到創作真實,最終還要達到觀眾審美感受的藝術真實,在老藝術家們打下良好基礎的演出面前,無疑是對年輕演員自身創作以及對北京人藝表演傳承的一種考驗。繼承北京人藝特有的表演風格和藝術特色,不僅要堅持現實主義創作道路,關注現實生活,塑造鮮活形象,反映時代精神,而且還要推出更多久演不衰的精品劇目。
3 北京人藝表演風格面臨的挑戰
北京人藝不僅是中國首屈一指的話劇劇院,還是北京文化的地標之一,隨著戲劇發展的多樣化以及審美市場的多元化,當下流行的商業話劇、先鋒劇、爆笑舞臺劇等活躍在戲劇舞臺,近些年,無論戲劇市場低迷還是上揚,無論受到贊賞還是批評,北京人藝始終沒有放棄努力。隨著一批批老藝術家的相繼退出,一批更多接受西方戲劇教育的年輕話劇演員陸續接班,北京是一個國際化發展的城市,人們生活節奏日益加快,城市化的發展也日新月異,隨著城市發展不斷加快,富有老北京地域文化風格特色的四合院、胡同等建筑也在日漸減少,《茶館》、《雷雨》等劇目是北京人藝建院以來一直傳承下來的經典保留劇目,對于老一輩的藝術家們而言,他們生活在舊時的北京,對老北京的地域文化和風土人情也都了解甚至經歷過,在高效運轉的社會效應影響下成長起來的新一代年輕話劇演員,被這個焦躁忙碌的社會帶動,他們難以潛下心來,像老一輩的藝術家們一樣去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體驗生活,創造角色。而優秀演員的成長和蛻變是在創造一個個角色時積累而來,而有蘊含的角色的塑造需要經過漫長的沉淀以及深入揣摩不斷領悟而成,其實這就是對演員自我修養的一種無形嚴苛的要求,演員要擁有深厚的自我文化修養,以及對角色生活環境深刻的體會和理解,才能創造出有血有肉的角色。上一代老藝術家們擁有得天獨厚的人文藝術環境,藝術源于生活,而那時的生活處處是濃厚的地域文化特色,他們耳濡目染,又潛心研究,對藝術精華的吸取與運用,充分體現在北京人藝戲曲與戲劇相結合的表現手法及民族化的藝術創作中,而現如今,中國的戲曲藝術韻味在年輕一代的演員中逐漸削弱,由于時代的變遷,在古都新貌的更替中,傳統的人文意境也隨之消逝,年輕一代的演員已經不像老一輩藝術家們一樣對京戲可以朗朗上口,因為不接觸戲曲,青年演員難以找到臺詞的韻腳;沒受京韻大鼓之類的京味文化熏陶,所以很難演出富有民族文化和北京地域特色的京味兒話劇。對北京人藝現實主義和民族化表演的風格來講,年輕演員要想演好具有豐厚歷史知識、個性化的人物、京味兒十足的作品,對于生活在當下的年輕演員是一個挑戰。
參考文獻
[1] 中國大百科全書編委會.中國大百科全書戲劇卷[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89-11.
[2] 劉章春.小井胡同的舞臺藝術[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15-1.
[3] 甲子園編委會.甲子園[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3-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