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鈞升
摘 要 目前,我國經濟已經從高速發展階段進入中高速發展階段,對此,我們要正確認識該現象,我國經濟增長的整體走勢放緩,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國經濟開始出現衰退,而是回歸到一種理性的發展方式,我們要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唯物辯證主義觀點看待該問題,既要冷靜的對過去進行總結,又要用客觀的眼光看待當今的經濟發展,對此,論文分析了經濟發展新常態下,馬克思主義哲學對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并對如何在經濟新常態下謀求進一步發展進行了深入探討。
關鍵詞 哲學 馬克思主義 經濟發展 新常態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識碼:A
0 引言
在經濟新常態下,我國經濟要保持高速增長,就要通過改革供給側結構來增加有效供給,還要不斷改革發展方式,對經濟結構進行深層次的優化和調整,堅持以科學技術為第一生產力的發展理念,堅持以人為本的制度改革原則,以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原理作為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形勢下的理論指導和改革動力,實現企業結構的升級、改進,在重視經濟增長總量的同時,也要注重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
1 新常態下馬克思主義哲學對我國經濟發展的作用
1.1 形成了經濟發展新理念
我國大多數企業的所有者傳統上也是通過延長工人的工作時間以及加大工人的工作強度來縮減企業成本,從而獲取更多的剩余價值,使其實現成本最低化、利潤最大化的目標。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社會各項制度的不斷完善,經濟學在我國越來越受到重視,經濟學的剩余價值理論促使我國在經濟新常態的背景下轉變發展觀念,更加注重以人為中心,增加工人工資,提供更好的保障制度,使工人擁有“居家意識”和獲得感。
另外,企業越來越注重科技的應用,以信息化指導工業化,以工業化支撐信息化,走出一條科學、發展、創新、協調、綠色的經營發展之路。同時,我國以往“以GDP論成敗”的觀念發生了變化,衡量中國經濟的增長不再簡單的以GDP增長率“論英雄”,而是強調以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為立足點。
1.2 為我國經濟發展奠定理論基礎
價值規律不僅是指導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規律,而且是推動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動力。同時,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資本運動理論從貨幣轉化為資本出發,分析了產業資本的循環、產業資本的周轉、社會資本的簡單再生產及社會資本的擴大再生產條件,根據I(V+M)=IIC和I(C+V+M)>IC+IIC可以得知社會經濟運行的周期和經濟危機的發生,這對我國企業的轉型升級和消化過剩產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另外,政治經濟學中的國際市場和全球化理論對我國如何更好地實行改革開放具有很大的借鑒價值。
1.3 拓寬改革開放的道路
在我國經濟新常態和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我國要以開放的視角逐步推進改革開放,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發展戰略,以創新驅動為重點,提高我國自主創新能力。同時,按照親、誠、惠、容理念發展同其他國家的友好關系,為我國經濟的轉型與發展提供良好的國際環境,中國正在建設的“一帶一路”、亞投行以及出口高鐵技術就是中國堅持推進對外開放的最好例證。
2 馬克思主義視域下經濟新常態下的發展動力
2.1 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
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從社會歷史的整體聯系和具體過程出發,表明社會歷史發展過程離不開個體的人的活動,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推翻了之前盛行的唯心史觀主張的英雄史觀,英雄史觀忽略人民的主體地位,宣揚少數英雄創造歷史。在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過程中,人民群眾是順應生產力發展要求,具有變革舊生產關系愿望的社會力量。生產關系的變革及社會制度的更替,最終取決于生產力的發展,但卻不會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自發地實現和完成,就必須借助人民群眾的力量。
2.2 強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的規律
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市場對資源配置起到決定性的作用,政府只負責宏觀調控,二者協調互補、共同發力,要想實現二者的協調統一,就要實行對內深化改革,利用政府權力的“減法”來換取企業、市場活力的“加法”,從而激發市場主體內在活力,提高政府宏觀調控能力。但在經濟新常態下,需要確保內、外兩個市場的互動與共同發展,在統籌國內市場發展的同時,也要采取措施提高我國市場在國際上的融合能力,提高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話語權,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創建對外開放新格局。
2.3 切實抓住實踐層面的戰略性關鍵點
首先,突出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這個最終決定力量。傳統動能要轉型升級,把鏈條拉長,改造提升“老字號”,通過創新引領,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價值鏈等融合嫁接,推動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等新經濟增長點快速形成,對沖傳動動能的減弱,形成有效拉動。
其次,把握好量變到質變過程中的“度”。一,絕不能一味強刺激,防止和反對低水平生產,甚至是竭澤而漁;二,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堅定不移謀發展、抓發展、促發展,兩個方面的結合點就是在追求發展的過程中注重經濟質量效益的提高。
最后,堅持人是社會制度變革和推動歷史進步決定力量的群眾觀。一,順應改革創新的時代潮流,尤其是智能化制造、小型化生產、專業化方式等新的發展趨勢,創造良好的發展空間;二,“互聯網+”可以推動社會形成匯集眾智眾力的乘數效應,為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的實現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可能,從而實現全要素的高效流動和優化配置。
3結束語
總而言之,破解“新常態”難題,就要在馬克思主義哲學視域下,從認識論、價值觀、方法論,尤其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角度,對其進行分析與解讀,堅定而富有創造性地貫徹國家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制定的戰略部署,樹立新的發展航標、拓寬發展新思路、開辟發展新境界,實現我國經濟的穩步前進。
參考文獻
[1] 李星.馬克思主義哲學視域下法與經濟[J].經濟研究導刊,2017(12):189-190.
[2] 黃彥波.新常態背景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對我國經濟發展的作用[J].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04):91-93.
[3] 李陳.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視域下經濟發展方式理論的演進與創新[J].當代經濟研究,2016(12):38-46.
[4] 陳瑤.唯物史觀視域下中國經濟新常態的發展動力[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7(01):77-7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