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景義+劉丹+張德玉
摘要:從商代殷王武丁之妻婦好墓的考古中發現產自新疆和田的軟玉,到西周時期周穆王攜帶絲綢遠赴西域;從西漢張騫奉漢武帝派遣,三通“西域”(帕米爾高原以西),到東漢時期的官方使節甘英出使大秦(古代羅馬帝國);從東漢時期班超投筆從戎捍衛西域,到唐初著名高僧玄奘西游印度,滿載佛教經典而歸。中華民族的先人,前赴后繼,開辟了源遠流長的東西方之間的外交、文化和商貿之路。這種具有歷史意義的國際通道,將古老的中國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古希臘文化以及古羅馬文化連接起來,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這就是古代的陸路“絲綢之路”。雖然“絲綢之路”這一商貿之路早已存在,這個名稱產生的時間卻非常近,不過百余年歷史。你可能認為“絲綢之路”這個名詞是中國人提出來的,此言差矣!“絲綢之路”是由德國著名的地理學家和地質學家費迪南·馮·李希霍芬于1877年提出來的。這個貼切、寫實、富有詩意的名稱很快得到了學術界的認可,并且風靡世界。李希霍芬是“絲綢之路”概念之父,他對絲綢之路的研究,為世界開啟了一扇了解中國的大門。
關鍵詞:絲綢之路;由來;影響
一、絲綢的反響
在這條逾7000公里的商貿長路上,絲綢與同樣原產于中國的瓷器一樣,成為當時東亞強盛文明的象征。絲綢不僅是“絲綢之路”上重要的奢侈消費品,也是中國歷朝政府的一種有效的政治工具。中國的友好使節出使西域乃至更遠的國家時,往往將絲綢作為表示兩國友好的有效手段。由于西傳至君士坦丁堡的絲綢價格極其昂貴,各國元首和貴族曾一度將穿著中國絲綢視為富有和榮耀的象征。
二、命名的背景
中國古代經由中亞通往南亞、西亞、歐洲以及北非的陸上貿易交往的通道。
早在秦漢時期,中國的絲綢就歷經新疆到中亞,再到歐洲。當時歐洲人以“賽爾”來稱呼絲綢,稱中國為“賽里斯國”,即“絲綢之國”。19世紀,以研究《馬可·波羅游記》出名的英國地理學家亨利·玉爾出版了《中國和通往中國之路——中世紀關于中國的記載匯編》一書,“絲綢之路”一名呼之欲出。
在這些前輩的研究基礎上,李希霍芬找到了這樣的關鍵詞匯。1877年至1912年,李希霍芬和學生蒂森歷時35年時間整理出版了名為《中國:親身旅行之成果和據此所作的研究》的五卷本巨著。在這本書中,他最早提出了“絲綢之路”的德文詞匯:Die Seidenstrasse。他認為自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之間,連接中國和河中地區以及中國與印度之間,存在著以絲綢貿易為主的交通路線,這一路線就是“絲綢之路”。李希霍芬對內陸亞洲的詳實考察記錄使其與“絲綢之路”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三、命名的依據
東段各線路的選擇,多考慮翻越六盤山以及渡黃河的安全性與便捷性,北中南三線均從長安或者洛陽出發,經過河西走廊西行,再經武威、張掖、酒泉匯合至敦煌。中段主要是西域境內的諸線路,它們隨綠洲、沙漠的變化而時有變遷,三線在中途尤其是安西四鎮多有分岔和支路。從長安經河西走廊,再分為南北兩道。南道出陽關(今甘肅敦煌西南)西行,經鄯善(今羅布淖爾),沿昆侖山的北麓經過于闐(今和田)、莎東、蒲梨(今塔什庫爾干),逾蔥嶺,至大月氏,再西行到波斯和地中海的大秦(古羅馬帝國),或由大月氏向南入印度。北道是自玉門關(今敦煌西北)西行,沿著天山山脈南麓向西行進,經車師前國(今吐魯番附近),沿天山南麓西行,經焉耆、疏勒,逾蔥嶺,至大宛。再往南北方向到康居、奄蔡;向西南方向到大月氏、波斯。
自從張騫通西域以后,中國和中亞及歐洲的商業往來迅速增加。通過這條貫穿亞歐的大道,中國的絲、綢、綾、緞、絹等絲織品,源源不斷地輸向中東和歐洲。因此,希臘、羅馬人對 “賽里斯國”的稱呼很快流傳開了。
四、名稱的影響
李希霍芬在《中國》一書首次提出 “絲綢之路”這個詞匯還是比較謹慎的。在他的概念里,“絲綢之路”僅指漢代歐亞的貿易通道,甚至只是特指公元前128年至公元150年的歐亞交通道路。從他權威性的歷史篇章中可以顯示出處理宏大理念的意圖。最初的“絲綢之路”只是一個實用的速記短語。1936年,李希霍芬的學生斯文·赫定干脆直接以《絲綢之路》為名出版了一本書,從此,“絲綢之路”一詞逐漸為大眾所接受,并迅速傳播開來。最初,“絲綢之路”只是指從中國長安出發,橫貫亞洲,進而連接非洲、歐洲的陸路通道。其后,又有了綠洲道、沙漠道、草原道、吐蕃道以及海上道等。“絲綢之路”的含義被不斷擴大,被人們看作是東西方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的橋梁。今天,“絲綢之路”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代名詞。1905年,李希霍芬去世,他因對中國地質學的研究而被中國和世界銘記。在近代中國地質學界,李希霍芬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歷史,就是在偶然和必然間閃爍著迷人的光輝。亂世之中,李希霍芬來到中國,在這個東方古國行走了長達4年。他的記錄和文字,成為當時西方了解中國的重要資料,也是我們今天了解當時中國的寶貴文獻。他提出的“絲綢之路”成為當今中國人最熟悉的地理名詞之一。他對“絲綢之路”故事的講述達到了令人稱奇的地步。也許重讀李希霍芬會激勵我們去挖掘文化沉淀的更底層,在那里埋藏著像李希霍芬那樣的杰出前輩的著作,從多方面預言了我們這個更為先進、信息更為發達的時代。他以他的行走,記錄了中國,命名了“絲綢之路”。
我們品味“絲綢之路”這個充滿詩意和美感的詞匯時,不但感悟到了東西方文明之間綿延不絕的文化交流,而且也記住了其首倡者——李希霍芬。我們有必要回望一個半世紀前那位孤獨行走的地質學家所經歷的艱難困苦以及嚴謹治學的科學態度。
參考文獻:
[1](晉)郭璞注.(清)洪頤煊校.譚承耕,張耘點校[M].《山海經 穆天子傳》.長沙:岳麓書社. 1992.12.
[2]許心怡.“絲綢之路”之名從何而來?[J].《科學大觀園》.第十六期.2016.06.15:23-24
作者簡介:
張景義:華北理工大學附屬開灤總醫院教授。
劉 丹:華北理工大學13級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生。
張德玉:華北理工大學13級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