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袖旗
摘要:縣級廣播電視臺要想將對農節目辦好,首先就必須對為農服務的要求和宗旨進行明確,并將節目的定位找準,以“三貼近”為原則,宣傳報道主題深刻、有意義的事件,將廣播電視的媒體優勢充分的發揮出來,做出服務性和實用性較強的節目。
關鍵詞:廣播;對農節目;實用性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廣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作為我國廣播電視系統中最基層的組成部分,縣級廣播電視臺逼近要對上級的政令進行傳達,同時還要服務于地方的發展,使廣大群眾的文化需求得到滿足,這就對縣級廣播電視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將節目定位把握好,從基礎群眾的利益為出發點,盡最大努力將對農節目做好。
一、對農廣播節目要注重從內容上貼近農民生活,增強節目的實用性
政策、投入和科技是推動農村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因素。現階段,部分農民仍然依靠的是自己的種植經驗和傳統的模式進行種植,對實用、先進的科技信息不加以重視,導致種植水平長期得不到提高。當前,很多農村都安裝有廣播,因此,廣播電視臺要充分的發揮自己的優勢,完善和改進對農節目的內容,使之更具有服務性和實用性。對此,廣播電視臺的記者可以打田間地里進行采訪,在對各鄉鎮地域現狀進行了解的同時,還可以邀請縣農委農業的專家參加節目,向農民講解天氣對水利的影響、不同區域農作物的不同種植特點和常見的病蟲防治、養殖業季節病等信息。如毛豆在多雨易澇的季節種植最合適,但是卻不適合種植玉米、花生在土質疏松的地里種植最合適、辣椒在水量充足的季節種植最合適等等。對農節目的內容一定要和季節相符合,農民在此季節最關心什么,節目就要播與之相關的內容,如春季農作物的病蟲防治、夏季的旱澇災情、小麥收割、秋季的秸稈處理、秋播秋種等。
二、找準定位,對農節目的欄目設置上要貼近“三農”
廣大農民群眾使農村廣播節目的服務主體,節目的設計必須和農民的喜好相符合,滿足農民的需求。對農節目可以有效的指導農民的生活和生產,因此,要多對農民的生活和生產需求進行關注,將節目的服務性和實用性提高。在欄目的內容和設置上要和“三農”相貼近,要密切聯系他們的生產、生活以及農事,將和農民利益有關的事情反映出來,只有農民覺得它對自己有用處,才會對其進行關注,對其產生興趣。
例如陜縣廣播電視臺根據自身的地處山區、經濟落后的特點,開辦了對農廣播節目《金色田園》,主要對“三農”進行了宣傳,堅持和農民貼近、和農村貼近、和農業實際相貼近的原則,對農業科技的新成果進行了傳播,向農民提供了先進的科學種植技術,將致富信息傳遞給了農民,并對惠農政策進行了解讀,成為了農民致富道路上不能缺少的好幫手。《金色田園》欄目開設了《農民與法》、《致富經》、《實用技術》、《政策早知道》四個子欄目,通過電波和聲音向農民傳遞了他們迫切想要了解的法律服務、致富信息、惠農政策、科學知識等等,使農業得到了發展,提高了農民的收入。
三、注重實效,突出節目的實用性
要想縣級廣播電視臺的對農節目具有服務性和實用性,及時準確的報道內容是前提[1]。對農節目必須具有時效性,因為對于農作物來說,最重要的就是農時,如果錯過了這一時間,就算宣傳的技術再好,對農民來說也毫無意義。因此,縣級廣播電視臺要唱好本地的農業“四季歌”和當地的“三農”實際相結合,節目的采編要注重和農時向對應。廣播發展史上第一個專業的對農節目是在2010年時江蘇省啟東市廣播電視臺開辦的《金色大地》。該節目和涉農部門進行合作,根據農業生產中農民最關心的農事和農請對節目進行編排,不但使節目的時效性得到了增強,同時還使節目的實效性得到了增強。對農民最關心的農業氣象,該節目更是進行了重點報道。其次,報道的內容實用性要強。實用性就是農民對節目內容可以進行借鑒,可以有效解決農民在農事上的疑難問題,可以被農民采用,或是可以使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提高和豐富等。通關相關實踐可以看出,農民心目中認為最好的節目,就是和農民生產實踐聯系密切、能解決他們疑難問題,同時還能和農時相結合播出的節目。《金色大地》播出的內容和重要的時令、大節相結合,在合適的時間播放合適的節目。如,在新農保政策推出后就及時對此方面進行宣傳、購置新農機補貼政策頒布后就邀請市農機局的領導到節目進行講解,并開辦了農村公路、農村水利建設以及早發現和早治療癌癥等節目。
四、對農節目要有貼近性的服務功能
縣級廣播電視臺要想更具有服務性和實用性,首先就要增強和農民們的感情,和他們成為朋友,積極地幫助他們排憂解難[2]。在對農節目中,不僅要對農業政策和科技文化進行宣傳和傳播,同時還要將民意、伸張正義以及針砭時弊的社會責任進行反映。在采訪報道的過程中,不管是播音、主持,還是撰稿,都一定要講究方式方法,盡最大努力細節化、人性化、情節化、故事化宣傳的內容,使之更有生動、更有感染力,從而引起農民的共鳴,將農民最關心的三農情況,充分的體現在節目環節和語言和畫面中,只有這樣的對農節目,才能讓農民感到真正的信賴。對農節目的內容要符合農民的需要,農民想要什么,就講什么。例如對農民的生產各環節進行指導,對新措施、新技術、新產品和先進經驗進行介紹等等。總而言之,就是將農業信息進行傳遞、對農科知識進行普及、預測報道農作物的病蟲等,對農業的生產進行指導,從而使農民盡快實現發財致富。由于農民的生活環境和知識水平等因素,農民的理解能力有一定的限制,因此,對農節目應具有針對性、指導性,簡而易懂,降低農民的理解難度,使其更好的掌握到相關知識。在對對農節目進行制作的過程中還應注意要將輿論導向進行準確的把握,堅持“三貼近”,對和創新相關的進行大力宣傳。農民具有喜歡講道理但卻不喜歡聽道理的特點,因此,對農節目在對相關知識進行宣傳的時候應講究策略,使道理變得通俗易懂。在對農節目中,有些用語較為專業,很多農民不一定能聽懂。因此,要盡可能的使用簡單的字句,使農民理解起來更為容易。
總而言之,縣級廣播電視要想辦出具有特色的對農節目,使其服務性和實用性更強,就必須多角度、全方面的對農民群眾進行了解和考慮,站在農民的角度對節目進行創新,將對農節目的內容進行充實和豐富,使農民和媒體的關系更近,對農民的所需、所想和所急進行充分的了解,深入農村實際,辦出對農民有用的節目,辦出農民真正喜歡的節目。
參考文獻:
[1]羅鐘爐.談談對農電視節目的幾個問題及建議[J].新聞戰線,2015,21:96-98.
[2]徐瑛.打造個性品牌 辦好對農節目[J].視聽縱橫,2014,03: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