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剛
摘要:社會形態理論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占有突出的位置,是理解人類社會發展歷史重要依據。馬克思曾指出人類社會的發展大體經過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五個發展階段:同時,馬克思也概括指出,人類社會的發展有人的依賴性、人對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和個人全面發展的自由個性的歷史規定等三種社會形態。針對這兩種不同的劃分,學界一直有不同的爭論,集中表現在:一部分認為社會的發展從實踐上遵循著“五階段論”,另一部分人則是支持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應當與“三形態論”一致。本文嘗試厘清如何看待這兩種劃分是不是針對同一對象,劃分的依據又是什么。回到馬克思恩格斯的原著中去,依據文本解析讀懂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原旨。
關鍵詞:五階段論;三形態論;關系
一、“五階段論”與“三形態論”劃分對象問題
“五階段論”出處主要是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德意志意識形態》。在這篇文章里,馬克思將人類社會歷史劃分為不同階段,即部落所有制和國家所有制、封建的或等級的所有制、資產階級的所有制以及未來的共產主義所有制這五個社會階段。根據這一論述我們可以這樣理解:“五階段論”的劃分主要對象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過程,是對人類社會在縱向時間上的延續性做出的一種概括,也是對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的揭示和總結。“三形態論”則是在《1857-1858年政治經濟學手稿》里提出的,它對象主要是“人”,這里的“人”不是指整體、群體意義上的,而主要指現實的“個人”,這種“個人”絕大部分程度上是指人在與自然、社會和他人發生交往關系所表現出的社會狀態,從這一層面上也才得以體現人的個性自由解放。馬克思自己也指出,人的依賴性、人對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和個人全面發展的自由個性的歷史規定三大社會形態,但并非指社會樣式,而是指個體的人的發展狀態,是對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所達到的水平和程度的描述,這種描述強調的是人與自然、社會和他人之間存在著的錯綜復雜的關系。
二、“五階段論”與“三形態論”劃分依據問題
通過對“五階段論”與“三形態論”出處的考察,我們大致可以看出兩者的劃分依據也是不同的。馬克思把人類歷史劃分為:部落所有制和國家所有制、封建的或等級的所有制、資產階級的所有制以及未來的共產主義所有制,很明顯這里劃分的依據是所有制。但是如果仔細考察,我們就可以發現單憑所有制這一尺度來劃分是不徹底的。馬克思曾在《雇傭勞動和資本》這篇文章里指出:“各個人借以進行生產的社會關系,即社會生產關系,是隨著物質生產資料、生產力的變化和發展而變化和改變的。生產關系總和起來就構成所謂社會關系,構成所謂社會,并且是構成一個處于一定歷史發展階段上的社會,具有獨特特征的社會。古典古代社會、封建社會和資產階級社會都是這樣的生產關系的總和,而其中每一個生產關系的總和同時又標志著人類歷史發展中的一個特殊階段。”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已經不單單是所有制的問題,這里已經上升為“生產關系”問題,生產關系已經成為劃分社會發展階段的標準與尺度。生產關系的每一次發展,相應的表現在社會的各個發展階段上,使得社會形態呈螺旋式上升的狀態。因此,“五階段論”實際上是從時間與歷史的角度考察人類社會發展過程的。“三形態論”的劃分與其說是根據“人”這一要素為尺度,倒不如說是以生產力為根本尺度,因為人的能力歸根到底是生產的能力,這種生產能力既包括物質生產能力也包括精神生產能力。“人的依賴性形態”是與手工業生產力階段相對應的,在這一階段,人們受到自然界的奴役,生產力水平低下,人與人之間彼此依賴,結成各種形式的共同體,社會經濟表現為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形態”是與大機器工業階段相對應的,在這一階段工具的使用使得生產力大幅提高,商品交換與流通速度加快,人的自主活動能力迅速發展,商品經濟成為主要的經濟形式;“個人全面發展的自由個性的歷史規定形態”是與分工、交換消滅后的自由人聯合體生產階段相對應的,此時生產力高度發展,人已從對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關系中解放出來,社會經濟演變為產品經濟。所以,從這一層次來說,“三形態論”歸根結底劃分的依據是“人”及人所具有的生產力。
三、“五階段論”與“三形態論”的關系
“五階段論”和“三形態論”正是因為在劃分對象和尺度上存在著差別,才得以使其可以互相補充,這種補充作用主要體現在個人與社會關系方面。按照馬克思的闡述,社會發展的終極目標是人的自由與個性解放,在一定程度上,人的個性解放與自由發展又構成了社會發展的動力機制。因此,馬克思才得以論述“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社會是人實現自由個性和價值的真正舞臺,“個人完全是由社會所決定的”。人的個性自由發展只有在社會里才能展現其價值,離開社會的純粹抽象的人是從來就不會存在的。因為每個人不僅是自然人,更是社會人,是處于一定社會關系、一定社會歷史的人。歸根結底,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社會的發展離不開人的發展,人更是社會的一份子,離開社會就沒有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所以,在“五階段論”與“三形態論”的關系問題上,我們不應該將其孤立的看待,更不能相互否定,兩者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補充、相互支持的。“五形態論”是立足于客體、以生產關系為依據對人類社會歷史的劃分,“三形態論”是立足于主體、對人的生存發展狀態的劃分。兩者是基于不同視角、相同基點而得出來的社會歷史分期理論的結論,都揭示了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
(作者單位:天津師范大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