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經濟的發展會引起金融市場的發展,我們可以從發達國家的發展歷程看出,金融市場的發展會相應的引起金融制度的完善,而在這個歷程中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在金融機構中的比重也會隨之增加。非銀行金融機構在金融市場的角色功能靈活多變,可以最大化的滿足居民和企業日益增加的投資需要,充分發揮金融體系基本功能,提升金融業效率,使得我國的經濟得以較快發展。在我國金融業制度變遷的歷程中,經濟快速增長,經濟貨幣化和金融化高速發展,但是非銀行金融機構在此期間的比重卻沒有得到相應的提升,內部結構也沒有得到合理改善。非銀行金融機構在發展的過程中出現的一系列缺陷與不足顯示了非銀行金融機構的規范發展對其自身意義重大,本文從非銀行金融的相關文獻入手,研究了非銀行金融機構的發展現狀,指出了現存于其中的主要問題,并針對所提出的問題給出了相應的建議。最后本文以證券行業為切入點,闡述了規范發展的重要意義,希望可以起到以點見面,見微知著的效果,從而可以對整個非銀行金融機構的發展起到一定程度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非銀行金融機構; 金融體制; 規范化發展; 金融深化
一、相關概念、理論和文獻綜述
(一)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內涵
要正確研究非銀行金融機構的發展,首先要知道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內涵定義,這是進行科學研究的必備前提。在國內的相關文獻中,我們很少看到對非銀行金融機構的明確界定。而是借助其外延來對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含義進行界定,在必須做出解釋時更多的采取諸如“經中國人民銀行批準成立的從事金融性業務的企業組織”之類描述性的定義 ( 劉國光等,1998)”來進行廣泛的定義,因而缺少一定的科學性。結合國外的研究,大多數內涵會借助非銀行金融機構的構成來進行較為詳細的界定。諸如“非銀行金融機構的本質是不具備信用創造功能的金融機構,可以通過是否含有銀行的字樣來辨別”。
(二)與非銀行金融機構相關的文獻綜述
劉國光,《金融體制改革及運作全書》 1998,該書比較全面的對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內涵進行了界定,使得我對非銀行金融機構的概念不再模棱兩可,使用淺顯易懂的文字解釋了金融體制的基本運作,對進一步研究非銀行金融機構的規范發展奠定了不可缺少的理論基礎。
二、我國非銀行金融機構在規范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原因分析
(一)發展與運行過程中的不足
當初,非銀行金融機構在我國的金融市場發展時,由于先天缺少相應的制度規范和經濟基礎,導致我國的非銀行金融機構在發展過程中急于求成,急功近利。 具體表現為以下幾點:
第一,信托方面,我國信托業最為突出的特點就是功能太過于單一,我們都知道,信托的字面解釋就是“受人信任,代為交托”的意思,它的業務突出特點就是在信用的基礎上,代理委托人的資金管理,運用從業人員的專業知識以期獲得財產最大化的效果。但是中國的信托業卻過分看重相關的金融服務作用,看輕其理財功能,以至于導致我國的信托業出現主營業務不突出。
第二,證券市場方面,出現較為典型的問題就是對證券市場的籌資定位不當,過于片面化,這不利于優化證券市場的資源配置。
第三,保險業務方面,我國的保險業務目前仍是我國的朝陽產業,大量的市場空白使得保險業的發展在我國將大有可為。
(二)風險規避與防范未能達到規定的效果
在自身的經營過程中非銀行金融機構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對風險的認知與應有的重視,大部分從業人員對可能發生的風險缺乏應有的重視,其中一部分從業人員甚至認為化解與防范金融風險對于非銀行金融機構的良性健康發展的關系微乎其微,同時中央銀行由于放松了對潛在風險大的監督與管控,又由于管理思想的誤導,這樣就導致了非銀行金融機構產生這樣的錯覺:即認為自行其是、不學習金融法律法規是一件無關緊要的事。
(三)制度的不完善
我國非銀行金融機構在歷年的發展中出現諸多的問題,最根本的還是在于制度層面的缺失與不完善。我國金融業從1978年開始推行制度改革,首先是中國中央銀行分化為中、農、工、建四大銀行,而我國的非銀行金融機構從零起點出發逐漸發展,相應的制度也跟著改善,但是由于起步晚、底子薄,在制度規范化過程中仍舊存在著許多問題。非銀行金融機構未能讓市場機制在運行過程中充分發揮應有的作用,而且微觀層面的經濟構造也不能建立起獨立而穩定的產權結構,從而未能夠成功轉型成為真正的中流砥柱。這樣也就不能在出現盈利機遇時自發變化現有的制度,創造出更能適應新環境、新機遇的新制度,這是一個環環相扣,因果循環的關系,而我國非銀行金融機構的相關制度要達到這樣的效果,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
三、對我國非銀行金融機構規范化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加強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制度化規范化建設
經濟發展會帶來國民收入的增加,國民收入的增加會進一步促進金融業的發展,這是著名的經濟學家麥金農和肖共同認為的觀點。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不僅預示著相關金融服務的增加,而且也為金融業的發展帶來了必備的資金來源,從而進一步推動了區域性金融機構的繁榮。
為了實現非銀行金融機構的規范化發展,我們需要做到以下幾點:首先,要加大金融業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增強人民大眾對金融業法律法規的意識,必須嚴格落實守法執法行為,為建立規范有效的法律監管機制創造一個良好的氛圍,同時還要促進中國法制機構人員的隊伍建設。其次,要進一步加強非銀行類金融資本市場的建設,通過規范資本市場的運作機制來完善非銀行金融機構的相關制度,注重對非銀行金融機構不法行為的監管力度,提高非銀行金融機構的運作效率。最后,要以建立一個全方位的金融體系為最終目標,在這個體系之后,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占有合理的比例,推進多元化金融市場市場體系的建設。
(二)防范非銀行金融機構風險的措施
事實證明,我們知道當代的中央銀行在控制商業銀行而忽略了非銀行金融機構在信用再創造上的作用,這樣就會出現一系列信用風險,這樣由貨幣政策的失控而引起非銀行金融機構的不穩定。因此,很多經濟學家開始逐漸認識到央行必須保持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以保證貨幣和經濟的良性健康發展。為了防止各種未知類型金融風險的產生,有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對我國的非銀行類金融機構進行明確的分業管理與經營,特別是證券業與商業銀行業務。
第二,央行需把非銀行金融機構是否建立全面的內部稽核制度作為該機構進一步拓展業務的重要憑據。
第三,對于那些經營效益不好或者是背負巨額虧損的企業,應該對其實施兼并或者進行資產重組,以免這些潛在的問題引發更大的風險,要及時的將風險扼殺于搖籃之中。對于不同程度的風險,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采取相應的應對措施,最終達到化解風險的效果。
作者簡介: 馬爽(1993— ),女,漢族,河南鄭州人,就讀于四川省社科院,碩士研究生學歷,主要從事產業經濟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