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璇
摘要:在計劃經濟時代,國有企業“大而全”,不僅僅有生產經營任務,還要保障職工生活、支持地方建設,就像一個“小社會”,承擔了不少企業以外的社會職能,隨著我國社會人口老齡化比例不斷增加,分布在各個社區的國有企業離退休人員與日俱增,離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工作也是國企剝離辦社會職能的一項重頭戲,國有企業只有徹底甩掉歷史包袱,才能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增強企業活力,提高核心競爭力,與此同時,如何在“三供一業”分離移交工作中做好離退休職工的思想政治穩定工作,是國有企業值得重視的一個問題。
從2017年開始,國務院在全國全面推開國有企業“三供一業”分離移交工作,分戶設表、按戶收費,交由專業化的企業或其他機構實行市場化管理,到2018年底基本完成。“三供一業”分離移交是指國企(含企業和科研院所)將家屬區水、電、暖和物業管理職能從國企剝離,轉由社會專業單位實施管理。經過多年來的改革發展,企業辦中小學、公檢法機構已基本移交,部分企業所辦醫院移交地方或進行了改制,但國有企業辦社會職能和歷史遺留問題仍制約著國企自身的進一步發展。據國務院有關部門統計,目前各級國有企業辦社會職能機構約1.66萬個,其中職工家屬區“三供一業”管理機構約4900個,國有企業因辦社會職能每年需承擔費用1400多億元。
上述問題中包含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即在此次“三供一業”移交中涉及到國有企業離退休管理人員的管理權移交。國有企業離退休人員在工作崗位上為國家、為單位做出了很大的貢獻,讓他們在晚年時享受到良好的待遇是國家和企業應有的擔當。雖然此次“三供一業”移交中企業離退休人員的管理權將會歸入地方政府管理,但從本質上來看涉及到離退休人員工資待遇等切身利益方面的管理權并沒有改變,改變的僅僅是人事登記、組織關系等方面的內容。
一些國有企業離退休人員會對離退休社會化管理移交中涉及到自己切身利益的問題產生擔憂和疑慮,企業和政府離退休管理機構如若不能及時準確的將這些問題解決在萌芽階段,勢必會對下一步工作的順利開展產生影響,甚至對企業和地方的信訪穩定工作造成影響。
一、離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移交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1、國有企業離退休人員數量巨大,各方面資料移交任務繁重;
2、離退休人員對社會化管理服務認識不足,他們從感情上與企業難以割舍,同時對進入社區管理后遇到問題能夠得到及時有效解決存在疑慮,容易產生抵觸情緒;
3、缺乏統一科學的離退休人員生存狀況認證制度,冒領養老金現象時有發生,查處養老金冒領現象缺乏依據;
4、一些部門和地區存在思想認識不到位,工作積極性不高,工作不規范等問題。
二、對離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移交工作中存在問題解決方法的思考
首先,國有企業離退休管理機構工作人員是確保移交工作穩定開展的關鍵因素,作為國有企業中的一員,他們既是具體政策的執行者,將來也會成為此項政策的受益者,這些工作人員大多具有豐富的離退休管理經驗,具備較強的溝通協調能力,能夠站在企業離退休人員的立場上思考問題,是地方政府接收移交部門與企業離退休人員進行溝通的橋梁和紐帶。國有企業離退休管理機構及其工作人員在當前形勢下的首要任務是將上級政策完整準確的傳達給離退休人員,讓他們充分理解開展此項工作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消除他們的誤解和疑慮,同時及時與地方政府接收移交部門進行接洽溝通,確保將企業離退休人員的檔案、組織關系等資料完好齊全移交到位,打通為下一步順利移交打下堅實基礎。
其次,離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移交工作包括檔案、組織關系、醫保、社保等全方位移交,對于一些有著大量離退休人員的老國企而言,很多離退休人員或老兩口獨自生活在本地,或跟隨子女長期生活在外地,以及到原籍生活并不定期回來等多種居住類型,從而給此項工作增加了很多難度和任務量。國有企業離退休管理機構應本著站好“最后一班崗”的精神,努力做到應通知盡通知,確保每一張更換的醫保卡、社保卡都發放到離退休人員本人手中,杜絕代領現象出現,如果遇到本人無法及時到場領取的情況,企業離退休管理機構應當予以妥善保管,直至移交工作結束,將其轉交政府接收移交部門保管。
最后,在移交過渡期內,國有企業離退休管理機構及其工作人員應繼續履行好職責,做好離退休人員的服務管理工作。國有企業離退休工作關乎企業和社會的穩定,作為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老年人群的穩定關乎社會的整體穩定,盡管國有企業離退休管理社會化移交工作正在如火如荼的開展,但在移交過渡期內,國有企業離退休管理機構應與地方社區組織互為依托和幫助,取長補短,保持好離退休人員的思想穩定和生活穩定,落實好離退休人員的各項福利待遇,開展好離退休人員的各項文體娛樂活動,即是對企業和社會健康發展的一種責任和貢獻。
總而言之,實現企業離退休人員全面社會化管理移交,是建立獨立于企業單位之外的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一環,是黨和國家著眼于建立社會主義現代化市場經濟制度而做出的重要決斷,是大勢所趨。這一工作關系著千千萬萬國有企業離退休人員的切身利益,也關系著我國社會的和諧穩定工作,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重要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