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茂嬌+劉寒梅
摘 要:十堰,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文明的建設應該放在首位。然而,在許多大城市環境惡化、交通擁堵等城市病日益彰顯的情形下,如何在城市的快速發展與生態建設、環境保護兩者之間找到平衡點成為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2015年7月,國務院制定實施《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提出加快推動互聯網與各領域深入融合和創新發展,為打造"互聯網+綠色生態"模式、建設綠色智慧城市、推動我國新型城鎮化可持續發展開拓了一條康莊大道。本文從互聯網與生態文明建設之間的聯系分析,指出:創新型的“互聯網+”的生態文明建設是實現“綠滿十堰”目標的另一突破口。
關鍵字:綠色理念;互聯網+;生態文明;挑戰;創新
綠色理念(green conceptions)即追求“健康、和平、綠色、可持續”的做事、待人、發展的基本原則。“健康、和平”是實現“綠色”的途徑和表現形式,“可持續”是“綠色”的必然結果。2016年6月5日是第45個世界環境日。我國把“改善環境質量 推動綠色發展”作為今年世界環境日的主題,旨在引導社會各界著力踐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和綠色發展理念,從身邊小事做起,從自我做起,共同履行環保責任,維護環境質量,共創美好家園。而十堰市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實現轉型跨越的關鍵時期,保護生態環境、確保“一庫清水永續北送”和加快轉型跨越、帶領群眾全面脫貧的雙重任務十分艱巨,如何在短期內實現這一系列目標成為社會各界普遍擔心的問題。所以,堅持以綠色理念為基本核心,將互聯網融入城鄉建設當中成為十堰地區乃至其他地區發展的必經之路。
一、互聯網在水資源管理方面的應用
十堰丹江口作為南水北調工程的核心水源區,對長江流域的經濟發展和農業創收、沿江的生態狀況以及氣候等起著重要作用和重大的影響,對北方供水中擔負著重要的責任。自水工業發展以來,我國的水資源管理都采取粗放式管理,任其隨著環境因素的改變而改變,一直處于被動狀態。目前,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大膽突破以往陳舊的管理模式,緊跟現代科技發展的腳步,尤其是在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期,人們對于水資源的管理已經能夠突破空間與時間的限制,已經能夠將互聯網很好地應用于水源管理。做好水資源管理工作、實現水資源的信息化已成必然趨勢,加快十堰丹江口水資源信息化建設,為十堰地區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
所謂信息化就是將計算機為核心的網絡、通信、遙感、傳感、數據庫技術等的綜合,水資源信息化是社會經濟信息化體系中的組成部分,滿足社會及相關行業需要大量的水資源信息,達到本文所提的“互聯網+水資源管理”。
(一)建立水資源數字化管理平臺
建立十堰市水資源數字化管理平臺,對水資源進行統一規劃,通過水資源數字化管理平臺,使我市水資源系統能夠得到集中、統一、規范的管理。對整個十堰市水資源信息進行統一規劃采集,通過對采集信息的系統分析,通過統一的網絡平臺及時呈現,保證各用水單位能全面掌握水資源信息,為實現水資源高效統一的調度打下基礎,為進一步改善十堰市生態環境提供良好的水源儲備。
1.數據采集平臺。對十堰地區各流域水進行統一規劃,安裝水位檢測設備,對于大型企業用水使用流量監測設備,及時進行數據采集,并上傳至云數據中心。遠程監控水質及水流變化,為水污染提供可靠依據。
2.云基礎平臺。建立十堰市水源云數據中心,利用互聯網技術對數據進行處理,打造一個完整、系統、高效的云數據中心。
3.云數據。按照各行業務需求的不同,建立資源數據庫為水源分配提供依據。
4.數據支撐。建議統一的云門戶系統,實現十堰地區資源的集中統一管理,結合GIS信息系統,實現全市范圍內水資源的全面、精準化管理。
對十堰市水資源的全面檢測與監測,統一管理,形成一個清晰明了的水利數據資源管理平臺,從而實現全市水資源的統籌規劃、合理利用,能更有效的保護好水資源從而改善生態環境。
(二)“互聯網+”應用于水資源管理的弊端
由于操作技術的不成熟,建立水資源數字化管理平臺仍太過于粗糙,該系統還不能發揮預期的作用;同時,在建立水資源數字化平臺方面有大量的技術性工作,非專業技術人員操作困難。但是,總體來看,互聯網運用于十堰丹江口水域的管理是利大于弊,只有這樣才能高效合理的運用水資源,做到真正意義上綠色理念下的文明用水。
二、互聯網在環境管理方面的應用
十堰市依山傍水,有丹江水的孕育,有武當山豐厚的文化底蘊,加快推進十堰市生態文明建設刻不容緩。但是,十堰市的環境建設面臨著巨大的挑戰,環境資源緊張,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生態系統脆弱,因此需要從構建科學綠色合理的環境保護體系來推進環境方面的建設。
(一)十堰市面臨的環境建設問題
1.資源環境緊張
“南水北調,成敗在水質”,水質安全是十堰發展的生態約束力。根據國務院批復的【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二五”規劃】,到2015年末,丹江口水庫水質穩定到二類要求,直接匯入丹江口水庫的各主要支流水質不得低于三類。作為南水北調工程的核心水源區,十堰市環境容量受限,環保門檻提高,生態環境硬約束力增加;于此同時,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保護與水源地區經濟發展的矛盾,使得實現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雙贏較為困難。
2.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
十堰地區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大部分城鎮仍處于貧困或者脫貧困狀態,又由于十堰最初發展的汽車工業文化,使得城市的發展以工業為主,而忽略了環境的潛在問題,據調查,近幾年,十堰市及周邊地區霧霾程度不斷加重,環境質量愈發低下,“還我一片藍天”成為百姓心中最強烈的呼聲。
3.生態系統脆弱
南水北調水量的保障使得漢江水量減少,流速減緩,水體的自凈能力變差、水體有富營養化的趨勢。十堰山多谷峽,山坡高陡,大部分土壤抗沖擊能力弱,易發生地質災害,生態系統先天及后天的脆弱易致水土嚴重流失。
(二)互聯網在農業方面的應用
網絡是21世紀的最佳工具,網絡技術和GIS技術共同應用于現代環境的保護,使得環境保護進入了信息化的高速時代。
互聯網應用于環境保護已經深入社會,隨著網絡的高速發展,在計算機領域也研究和開發了很多可以供環境監測、治理方面的應用軟件,如:
1.使用以網絡為工具的WebGIS技術對大氣污染模型的模擬與可視化,從而實現了數字環保,對環境預測的定量分析的轉變做出來巨大貢獻。
2.計算機在林業應用。森林檔案管理與資源數據庫的建立對于林業的管理十分重要。以往的統計多為數字以及文字,形式單一,不易觀察,利用多媒體技術,將數據庫結合音頻、動畫、視頻等技術,使得提供的信息將會更加全面和準確反映與展現實際情況。
3.資源共享。國際互聯網Internet將以往相對獨立,散落在世界各地的信息發展為有相當規模的電信網絡,通過一定的通信協議(TCP/IP)實現更高層次的互聯網絡,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實現環境資源的共享。
三、互聯網在農業方面的應用
農業是一個城市地區的根本,百姓的生活寄托,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是當今十堰市的一項重要任務,分析制約農業經濟發展的因素,采取調整種植業結構和生產結構,增大財政支農力度,提高農業科技含量,將互聯網技術快速應用于現代農業,以促進十堰市地區農業經濟的發展。“互聯網+農業”這就是我們所謂的信息農業。
(一)制約農業經濟發展的因素
主要表現在農業科技力量薄弱。據統計,十堰市農業人口基數龐大,每萬人中僅有幾名科技人員,數量極少。由于目前農村科技技術人員的稀缺,農業科技推廣難以開展。其次是農業科技成果的轉換率低,每年取得的農業科技成果很少是真正應用到農業生產上。
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主要體現為:農村社會化服務組織渙散,相當一部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能力較差,難以承擔起統一的產前、產中、產后綜合配套服務;其次是,社會化服務內容單一,多數集中在統一種植、統一植保、統一收割、統一防疫等幾個項目上,無法滿足農民再生產過程中的多樣性要求;第三,農業的勞動力基本上還是普通百姓,網絡技術的失用大大降低了農業生產效率。
(二)互聯網技術與農業的結合
隨著全球信息化熱潮,我國農村信息化受到全社會的極大關注和高度重視。飛速發展的信息化已經滲透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網絡技術的應用也迅速占領著農業的各個領域,對整個農業生產,農業經濟、農業科研、農業教育都產生了無法估計的積極影響;應用如下:
1.無線傳感技術在農業中應用。無線傳感技術(WSN)是當前國際上備受關注的、涉及多學科高度交叉、知識高度集中的前沿熱點研究。它綜合了傳感器、嵌入式計算、現代網絡及無線通訊、分布式信息處理等技術,其大量的微型傳感器節點和網關構成,能夠協作采集、感知和時實監測網絡覆蓋區域內的各種環境信息,其主要應用于溫室環境信息的采集和控制。
2.GMS在農業中應用。農業信息發布系統由接受終端和管理機組成,基于GMS網絡。主要功能有:短信、語音播報功能、信息試聽功能、信息保密功能、管理功能、系統控制功能等,這些功能運用于農業生產都極大地簡便了農業操作過程。
3.農業系統模型及預測系統。重點建立農業生物——環境——技術系統的計算機模擬模型,從而動態預測系統的行為和結果。它包括:信息采集系統、作物生長的系統優化與建模技術、
4.農業管理決策系統。它包括計算機信息管理系統(GIS)、農田管理決策系統、智能化操作系統等,使得農業管理更加精準化。
結束語
在綠色理念下的“互聯網+”的運用對于整個十堰地區無論是從水資源、環境、農業等方面來說是可持續發展道路中的重要環節,它將支撐著十堰地區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培琴 青海省水資源管理信息化建設[J]. 信息系統
[2] 張華鋼 孔小麗 陳霞 湖北省十堰市生態文明建設探索與思考[J].
[3] 劉小麗 馮仲科 曹恒 王永國 WebGIS技術在環保系統開發中的運用現狀及對策[J].
[4] 陳慧玲 顧雷 計算機在林業應用中的不足與前景[J].
[5] 徐秀琴 萬義華 鄒春江 豐城農業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
[6] 索長龍 林蘭 劉義 無線傳感網絡技術在智能農業中的應用[J].
[7] 李秋錦 蘇楠 GSM網絡技術在農業信息發布中的應用[J].
[8] 董亮 計算機網絡技術與信息農業發展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