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麗珍
摘 要:目前在小學古詩教學中提倡審美教學,古詩是語言精煉后所產生的蘊含美感的文字體現,因此,教師可以利用在小學古詩教學中的審美欣賞活動培養學生的文字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陶冶學生的情操。
關鍵詞:審美欣賞活動;小學古詩;教學方法
一、形象教學方法
在小學古詩中,多數古詩內容都是利用文字對形象內容進行具體塑造,通過借景抒情、借物喻人等形式表達出作者的情感,而在審美欣賞活動中,離不開對形象內容的欣賞及感受。通過審美教學可以提高小學生的想象力,通過激發學生的想象來增強其學習興趣及能力,從而加深學生對古詩意境及語言的理解。
例如,張志和的《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前兩句包含了山、白鷺、桃花、河流、鱖魚這幾個形象,學生可以通過想象去感受山河靜美的景觀。而后兩句則為學生展現了細雨朦朧中江河獨釣的景象,這些形象為學生描繪了一幅悠然自得的獨釣美景,充分體現出古詩的語言美,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對其形象有更深的感受。在學生對古詩的審美理解中,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學生自己想象,二是教師對學生進行引導。雖然學生對形象的認知較為深刻,想象力也較為豐富,但是其審美能力還是有限的,因此這就需要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根據古詩中的內容及特點對學生進行引導,可以采用多媒體、圖片等形式為學生提供更直觀的形象感受,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二、情感體驗教學方法
情感是充實文學最好的內容,古詩形成的過程融合了作者的情感及心血,通過優美的詞句將意境展示出來,而這些抒情的內容需要學生應用情感去體驗。審美本身就是一種包含了情感、想象、感受的一種思維及心理活動,審美教學也可以說是一種情感教學,情感是審美最好的催化劑,其所達到的是一種精神上的體驗感受,應用情感體驗教學方法可以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使其對古詩中所學的內容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通過對古詩意境的深入了解,發現古詩的語言美。
例如,在孟郊的《游子吟》“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與李白的《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中所體現的就是一種情感的傾訴,學生需要掌握古詩中的意義,并置身于古詩中,這樣才能從作者的角度去體驗其中所表達的情感。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首先可以針對古詩所展現的意境,讓學生展開討論,并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將自己理解的對古詩的語言美感及意境美感的認識表達出來。由于古詩是情與景、心與物相互交融所產生的感性語言表達形式,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著重對學生的感性認識進行培養,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為學生創建古詩語言意境。
在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中,所展現的就是一幅落寞單調的悲涼秋景,我們可以通過對學生隨處可見的秋景進行描述的同時,啟發學生的想象力,將學生帶入我們創設的意境中,使學生能夠站在審美欣賞及作者的角度,將古詩在腦海中加工處理,感受古詩的意境美及語言美。另外,為了增強學生對古詩的想象能力,我們可以通過讓學生大聲朗誦來完成,引導學生在朗誦中對古詩中的情與景進行初步理解,然后學生就可以在審美欣賞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想象力,進一步加深對古詩的意境及語言的美感認識。
三、個體教學方法
在小學古詩審美教學中,學生在面對不同的審美對象時,所產生的審美感受具有一定的差別。古詩的內容含義主要依靠后人的理解,從不同的角度去欣賞古詩,其中所體現出的內涵也就有所區別。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當對學生進行引導,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感受,學生通過探討、交流去感受與欣賞古詩中所蘊含的內容及意義。應用個體教學方法能夠拓寬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創造能力是增強學生審美欣賞能力的有效方法。
總之,審美欣賞活動主要就是在小學古詩教學中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采用特殊的教學方法進行的審美教學,其具有實踐性與應用性,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通過以上教學法可以將古詩中所具有的古典韻味及美感體現出來,從而在心理與能力方面提高小學生的鑒賞水平。
參考文獻:
[1]王曉芬.小學古詩審美教育的原則及方法[J].科普童話(新課堂版),2015(41).
[2]王 躍.針對不同性格 采取教育方法[J].吉林教育,2014(3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