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景麗
摘 要:對剛處于發展階段、生活經驗并不豐富的小學生而言,采用信息技術教學能夠激發其深入學習的積極性,調動其參與課堂,豐富其情感體驗。為此,作者結合人教版小學品德與生活教學實例,對信息技術在課堂中的應用進行分析,最終促進小學品德教學效果的提高。文章對信息技術運用于品德課堂教學中的必要性以及應用效果進行了分析,目的在于幫助教師更好地開展品德教學。
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品德;實際應用
小學品德與生活教學和其他類型的文化課不同,在開展該種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需要學生參與教學中,通過學生的體驗來完成其知識、情感與價值觀的構建,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其接受并認知優良的思想品德,提高教學效率。教師借助信息技術,能夠使小學品德教學的質量與水平得到極大的提升,不但能促進學生學習水平的提高,還能培養其運用計算機技術的能力,使其學會更多技能,在今后得到全方位的發展。
一、應用信息技術的必要性
在當前的教育新形勢下,多媒體技術在眾多教學實驗中受到了教育界強烈的關注,促使現代信息科技已經成為教育改革、教學發展的重要趨勢。但在實際教學中,大部分的學校在教學中引入信息技術的幾率并不高,導致學生對多媒體信息化的教學需求量過大,從而形成了教學偏差。事實上,在課堂教學中,有效地應用信息技術能夠促使學生情感得到交流、智慧得到增長、人格得到重塑。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人,對知識的高效性、層次性、感官性以及互動性等靈活的教學模式具有極大的需求,而現代信息技術恰好可以滿足學生的這一需求。因此,教師要想促使教學課堂變得生動有趣并且對學生專業與職業能力的培養有利,就需要在教學中深入地融入信息技術,進行合理的教學安排,才能提高教學質量與效率。
二、信息技術在小學品德課堂中的應用效果
1.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小學生的思維主要是形象思維,而信息技術可以依據這一特點,結合聲音、圖片、文字,把抽象的理論知識轉變得更加直觀,幫助小學生更好地理解書本知識。例如,教師在講解《傳遞文明的紙》時,其內容是關于紙的發明,首先在課堂的導入階段,教師可通過多媒體的方式向學生展示有關的圖片。教師在對古代文字進行講述時,由于年代久遠,學生根本無法接觸到。基于這種情況,教師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便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此時,信息技術的應用便顯得十分重要,通過觀察圖片,學生能夠比較直觀地掌握各種文字的特點,了解了它們分別被寫于哪些材料上。例如,當時埃及象形文字主要是寫在羊皮上;巴比倫當時的楔形文字主要是在泥板上;古印度當時所使用的梵文是寫于貝多羅的樹葉上。這些信息可通過媒體的方式向學生展示出來,一方面小學生能夠通過圖片直接獲取這些信息;另一方面教師通過圖片展示的方式能夠較好地提高學生對這些知識的理解與掌握的能力。
2.注重教學重點、難點的解決
小學品德課堂中教師應用信息技術能夠把教學內容進行一定的簡化,使學生結合自身全部的感官去學習知識,讓其能較快地掌握學習內容中的重點、難點。如北師大版教材五年級上冊的品德與社會中第一節內容《我們共同的祖先》,教師開始進入主要內容學習的時候,可以設計一個問題供學生討論,如“我們了解國家發展的歷史,在我國古代歷史知識的學習中,同學們聽過‘炎黃子孫這個詞嗎?”這類問題不是所有學生都能答出,教師可利用信息技術來播放相關視頻,幫助學生更深層次地理解“炎黃子孫”的由來,提高其民族自豪感。
3.創造互動課堂,提高學生掌握知識的能力
教師積極地創造互動性的課堂,一方面,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即講授法,小學生只能在課堂中聽教師講解,而難以與教師之間形成良好的互動,難以有效地提升對知識的掌握能力。另一方面,教師要改變課程設計的方式,這能夠有效地提高小學生對品德這門課程內容的理解,然后對照自己的行為做出改正或提高。
例如,教師在講解《與歷史為伴》這節內容中,教師可以在教學中設計一個活動,可以讓每位學生都設計一個關于歷史內容的主題,然后讓學生談談自己對這些歷史事件的看法以及認識,通過這樣的方式使得小學生能夠在歷史知識講述的過程中,更好地感受歷史知識的魅力,同時這也為學生提供了互動交流的方式,從而使得小學生在課堂中不會感到枯燥,而教師在聽取學生的講述中,可以適當對小學生所講的內容進行一定的分析與拓展,如深化其中的內容,進而進入新內容的學習。
目前信息技術在我國許多領域均得到實際應用,為促進小學品德高效課堂構建,教師應將信息技術同教材進行有效結合,給學生打造一個便于學習的平臺。只有在品德教學中更為合理地運用信息技術,才能更好地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及水平,并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最終提升其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崔潤客.如何運用信息技術點亮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5(9):119-120.
[2]朱雅文.讓品德課程資源“豐滿”起來——小學品德課程資源開發利用途徑探索[J].教育科學論壇,2010(2):14-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