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霞
從目前教學的方式來說,音樂教學更加注重學生的體驗,從教學手段上來說,樂器、舞蹈、戲曲等內容的融合大大地拓寬了音樂教學的廣度。葫蘆絲作為獨具民族特色的管弦類樂器,將其應用到教學中,不但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提高教學互動,讓學生了解葫蘆絲這一樂器,還能有效地強化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弘揚中國傳統民族文化。為此,我對葫蘆絲在小學音樂課堂的具體運用進行了分析。
一、營造愉快課堂,激發學習興趣
音樂是一門聽覺的藝術,葫蘆絲以其獨特音色美能夠吸引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學會傾聽、學會欣賞的能力。
一方面,我會充分利用多媒體工具與資源,在課前或課后利用空余時間給學生播放一些葫蘆絲演奏的樂曲,讓學生受到葫蘆絲熏陶的同時,能夠熟悉并哼唱一些簡單的旋律。長此以往,學生將會對葫蘆絲這一樂器感到好奇,進而為了解、學習葫蘆絲做好準備。
另一方面,我根據學生對葫蘆絲的興趣選擇部分學生組建葫蘆絲演奏興趣小組,并給予學生較為系統的葫蘆絲演奏教學,培養其吹奏葫蘆絲的基本技能,掌握部分簡單的樂曲。
以《金孔雀輕輕跳》一課為例,我先給學生播放孔雀舞的片段,并提問學生:“同學們,你們知道剛才這段舞蹈表現的是什么動物嗎?”接著,我引出孔雀,讓學生了解孔雀是傣族的吉祥物。然后,我從傣族文化入手,引出主角——葫蘆絲,并告知學生葫蘆絲與傣族的關系,并現場為學生演奏一段。當純美質樸、輕快活潑的葫蘆絲的旋律響起時,學生跟隨音樂輕輕擺動起來。
二、巧妙融合,讓教學難點更具趣味性
如何在45分鐘的音樂課上將音樂課堂中的歌曲教學與葫蘆絲教學巧妙融合起來呢?為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我利用游戲、表演、分組合作、葫蘆絲大王競賽等活動來增強課堂趣味,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以《頑皮的杜鵑》一課為例,我先創設情境導入,讓學生用葫蘆絲來模仿杜鵑的叫聲,學會歌曲中兩個重要的音符“5”“3”。導入時我說:“今天,鄒老師從鳥家族里請來了一位客人,我們看看它是誰?”我接著說:“這位客人原來是杜鵑,這只杜鵑來到了我們的課堂里,還帶了音樂盒,我們來看看里面藏著什么?”學生聽辨“5”“3”,鍛煉聽辨能力。然后我說:“原來是‘5‘3兩個音。咦?杜鵑為什么帶著‘5‘3這兩個音呢?”(生:略)你真聰明,一下就猜出來了(伸大拇指)“杜鵑的叫聲‘咕咕正是‘5‘3這兩個音的音高,讓我們來模仿一下杜鵑的叫聲,用葫蘆絲吹出‘5‘3這兩個音吧!”我再利用長音和吐音讓學生感受哪種吹奏方法更適合杜鵑的叫聲,并能體現音樂所表現出的“頑皮”的特點。學生能清楚掌握和模仿杜鵑叫聲后,進入“我來教,你來學”環節,也就是做指法唱譜。我根據低年級的音樂教學特點,運用多種手段去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很快融入教學氛圍。
三、善用葫蘆絲,提升合唱素養
新課改后,音樂教材中增加了二聲部合唱曲目的比例。但在基本音樂技能受限制的情況下,大多數學生在二聲部合唱中都難以準確穩定地把握音準,導致教學有效性受到影響。而在教學中引入葫蘆絲后,這一問題將得到有效改善。一方面,我用葫蘆絲進行分聲部合奏,也就是我在課前先指導葫蘆絲興趣小組成員按不同聲部吹奏曲目,再一起合奏;另一方面,在學生練習合唱聲部時,我讓學生利用葫蘆絲為其伴奏。
以《鈴兒響叮當》一課為例,我先讓學生分別學會兩個聲部,再將學生進行分組,分別單一地進行兩個聲部的吹奏,最后同時一起吹奏兩個聲部。而在學生吹奏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學會用耳朵聆聽:“能不能同時聽出兩個聲部的旋律呢?”這樣,學生會對自己的第一次演奏感到激動和滿足,產生一種成就感,大大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同時,為了糾正合唱中可能產生的走音問題,我先將學生分為兩個小組,分別用葫蘆絲吹奏并模唱,待學生對歌曲的基本旋律有了認識和一定熟悉度后,再讓學生利用葫蘆絲吹奏進行合作,以解決學生演奏時的音準問題,增強學生演奏的有效性。
葫蘆絲進入小學音樂課堂,不但能提高學生的愉悅性,還將促進音樂教學的有效提升,是造就學生良好音樂素養的主要途徑之一。在新課改持續深入的背景下,未來以葫蘆絲為代表的民族樂器一定會普及到我國中小學音樂課堂中,為培養并促進學生的綜合音樂素養貢獻力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