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明
摘 要:科學的方法是打開成功之門的鑰匙,在做高考歷史材料解析題時,一定要掌握科學的做題方法與技巧。首先,要把握審題要素,確立思維的“靶子”,做到有的放矢;其次,要善于分析理解材料,提取其中最有效信息,搜尋答題依據;最后,答題時要努力做到史論結合、詳略得當、規范條例,只有這樣才能大大提高做題效率。
關鍵詞:歷史;材料解歷史析題;方法;技巧
最近十幾年,歷史高考命題的新動向,就是從知識型向能力型轉化。縱觀近年來的高考更可明顯看出“能力型高考”已處于相對穩定階段。可研究發現,多數學生做這類題感覺很棘手,究其原因,除了受分析思維能力低下、基礎知識掌握不牢等因素影響,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學生沒有掌握科學的解題方法與技巧。為幫助廣大學生走出做題誤區,下面我把一些經過十多年檢驗且行之有效的解題方法和技巧總結出來供廣大教學同仁和學生們參考。
一、審題審時空(和教材),聯系要找清
審題是做題的先導,由于歷史事物的發展具有時間性和空間性強的特點,因此審題時必須先明確材料所述歷史事物的時間和空間概念,再以此為依據確定材料與教材中的哪一內容相關聯,這樣以教材內容為依托,就能夠更準確地理解材料。只有材料讀懂了,分析透了,答題思路才會變得明朗起來,答題的素材也可以在更廣的領域信手拈來,從而對問題進行充分的論證說明。
二、審題審關鍵詞,指示(詞)和限定(詞)不可輕
仔細觀察不難發現,幾乎所有的材料解析題題干中都含有關鍵詞、限定詞和指示詞。例如一道材料解析題中有這樣一問:“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啟蒙大師們所設計的完美世界有哪些突出特征?”其中“突出特征”就是這一小題的關鍵詞,是思維的“靶子”;限定詞是“概括啟蒙大師們所設計的完美世界”,這句話限制了答題的角度和廣度;而指示詞是“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它指明了思維的方向,及分析解決問題的依據。只有明確了這三個要素,答題時才能做到思路清晰、有的放矢,從而避免張冠李戴、南轅北轍的失誤。
三、帶著問題讀材料,中心(句)層次要分明
在切實做到前兩點的基礎上,再帶著問題去閱讀材料,運用分析法對材料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按問題的基本要求,找到自己需要的最有效信息。具體應該做到:畫出材料的層次和中心句,理清句子與句子之間的關系(有時也需理清各段材料之間的聯系),努力做到貫通材料。中心句是命題者提供給考生的核心信息,是設問的主題,只有把握了中心句的核心思想才能夠把握答題的基本方向。但中心句所表達的思想還要通過各種具體的材料來佐證,因此,還需要對非中心句劃分層次,并做出合乎邏輯的判斷。除此之外,讀材料還應讀出作者的立場和語言色彩來,只有這樣才能更準確地理解材料,達到對所述歷史事物本質的認識。
四、緊扣材料不放松,答案多在材料中
歷史材料解析題通過新材料、新情景設置問題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側重直接對材料內容進行有意義的分析判斷,設問時一般有“根據材料……”的提示語;二是側重要求利用材料信息和所學知識對問題進行分析判斷,設問時一般有“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 的提示語。第一種設問法表明答題要點主要在材料中提取,第二種設問法表明除了在材料中搜尋要點還需要結合所學知識對問題進行說明論證。解答問題時,無論二者中的哪一種,都應“緊扣材料不放松”,因為只有緊扣材料從材料中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并對信息進行完整、準確、合理的解讀,才能夠對相關問題進行正確的“描述、闡釋”“說明、論證”或“歸納、概括”。
五、史論結合是原則,點齊面全話要精
史論結合既是史學研究的方法,又是近幾年歷史高考突出考查的能力要求之一,它要求考生在回答問題時,既要有充分的史實,又應該從所舉史實基礎上概括出觀點和結論來,做到史論結合、論證有力、邏輯嚴密。具體來說,你表明一個立場觀點作出一個判斷,必須言之成理、論之有據,不可主觀臆斷,這是做主觀題應堅持的一個原則。進行論證時,學生必須堅持多元思維,多角度、多層次、寬領域去整合論據,語言力求精練,論據力求充分。
六、答題詳略看分值,規范條例記心中
不少學生在做文科綜合卷中的歷史試題時,對答題詳略拿捏不準,往往是答題時拖泥帶水、長篇累牘,耗時費力,不僅題沒做完,得分率也不高。科學的做法應是:在審題時細心觀察每一問所賦分值,從而決定答題詳略,決不能本末倒置。書寫時要確保字體工整,卷面整潔,行文要序號化、段落化、要點化,力求規范,從而減少無謂的失分。
以上是筆者幾十年做題的心得體會,學生只要平時夯實基礎知識,并結合以上做題方法加強分析思維能力的培養,一定會取得事半功倍的做題效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