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江
筆者從事信息技術教學已十年有余了,關于偶發事件對課堂的影響深有體會,信息技術課堂中更容易發生突發事件,這就要求教師具有一定的應變能力和教學藝術。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到課堂的所有細節,而在于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中做出相應的調整和變動。”這就需要教師具備這種駕馭課堂的能力。下面筆者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談談偶發事件的特點、類型和怎么樣處理課堂中的偶發事件。
一、信息技術課堂偶發事件的特點
(1)多發突發性:由于教學中計算機設備的不穩定性、網絡設備的不確定性,信息技術課堂中的偶發事件頻繁發生。
(2)新穎獨特性:信息技術課對計算機的依附性很強,而機器本身很容易引起學生的注意,但這是與教學無關的新異刺激,它干擾或破壞課堂教學活動的正常開展。
(3)挑戰底線性:學生對新事物的了解比老師多、比老師快,教師的權威受到挑戰,出現教師難以回答學生的問題的局面。
二、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偶發事件的分類
根據課堂中偶發事件的起因,可將信息技術課堂的偶發事件分為三大類:
1.教學設備故障
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主要是以多媒體機房和網絡為基礎,對教學設備的依賴程度很高。由于設備的不可預測性,難免會發生斷電、斷網、機器故障等現象,或者是程序的錯誤、病毒的入侵等,并且有些問題不能馬上解決好。這些偶發事件一旦發生,往往會令老師手忙腳亂,嚴重影響教學的開展。
2.教學環境的干擾
比如上課過程中學生的手機鈴聲、機房電風扇轉動聲、音響的雜音、空調的運轉聲等都會影響教學的正常開展。
3.課堂的異動
有些學生上課不認真聽,做一些無關課堂的小動作,如講話、玩游戲、看小說、關別人的電腦、動別人的主機、拔別人的網線等。有時學生之間還發生口角或打架現象,教師也有可能在教學或者是演示過程中出現失誤等。
三、信息技術課堂偶發事件的處理
1.教師要懷著一顆善良的心去感染學生的心靈
愛是教師之本,教師要用自己的真心去換取學生的信任;要言傳身教,要用自己的行動去感染學生;要用自己的言語去打動學生,以此使師生間產生心靈的共鳴。學生只有感受到教師的善良和真誠愛心,才樂于聽從老師的教誨。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教師要與學生通過交流達到心與心的溝通。
記得在一堂信息技術課上,我演示完課堂內容后讓學生分組操作練習時,有一個學生站起來大聲報告:“老師,某某同學帶了零食進來,并且吃完后把垃圾扔到了我的桌子下。”我知道,要是當場把這位吃零食的學生叫起來,大罵一頓,肯定收不到很好的教育效果。我輕輕走到這位學生的身邊,對他說:“請你把垃圾先撿起來好嗎?教室是我們的家,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家是干干凈凈的。”他害羞地撿起了垃圾且在課后向我和那位學生道歉。
2.因勢利導,調和情緒
當思維朝著一定方向進行時,要它立即改變方向,那是不容易的,只有充分引導它才能使它向另一方向進行。處理偶發事件就應從偶發事件本身的積極因素出發,調動起學生的注意力和興奮情緒,因勢利導,使學生“移情”于教學。有一次,課前我走進機房,發現有一位學生在網上玩游戲,而且旁邊的同學都圍觀了過去。這時我走上講臺說:“同學們,我相信大家都喜歡課余時間玩玩游戲,但是你們知道這些游戲是怎么樣編寫出來的嗎?如果你學好了編程,你就可以自己編出自己喜歡的游戲了,真正的強者是游戲的編寫者,正好這節課我們開始學習程序設計。”
如此,我巧妙地把這個問題引入新課的學習當中來了。
3.“冷卻降溫”處理
有些時候,學生課堂上發生的事件是同學之間開玩笑造成的,有些則是直接拿老師尋開心或者是看老師笑話的,甚至還有報復老師的錯誤行為。遇到這種事件,老師也容易心理失衡,較難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和冷靜細致的分析,如果貿然“熱處理”,必將引起課堂混亂。所以這個時候,教師最好的方法是采取“冷處理”的降溫處理法,等待有利的時機再進行處理和教育。教師這個時候最好不要正面回答,不然就會糾纏在毫無意義的爭論中,沖淡甚至破壞課堂教學氛圍;而如果不理會,又會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時,教師最好是轉移話題,或巧妙地回避學生的話題,可用“我建議你回憶一下某個問題”或“我很樂意課后和你一起來解決這個問題”等話語來進行轉移。
總之,處理課堂上的突發事件的確是一門藝術,教師要以情感人,親切和藹,心平氣和,而不應怒氣沖天,訓斥指責,或者有意冷淡疏遠。教師要以預防為主,滿懷愛心,教書育人,沉著冷靜,果斷謹慎,寬嚴相宜,把學生引向正軌,給教學增添一絲魅力。課堂上教師只要依據不同的情況,因勢利導,見機行事,采取多種應急方法,就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