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 悅
2010-2016年羽毛球研究熱點與前沿分析
史 悅
采用文獻資料法等研究方法對2010-2016年CSSCI體育類期刊所刊載的羽毛球論文進行分析,探索羽毛球運動的研究熱點與前沿。研究主要結論有:1.2010-2016年CSSCI體育類期刊共計發(fā)表羽毛球論文61篇,年均發(fā)表約為9篇。2.核心作者共有陳滔、鐘建萍、佘曦等12位。3.北京體育大學、上海體育學院、廣州體育學院等體育院校是羽毛球運動研究的中流砥柱。4.中國體育科技、北京體育大學學報、體育文化導刊、成都體育學院學報、廣州體育學院學報5中期刊比較注重羽毛球運動的相關研究。5.從關鍵詞的頻次、中心度、分布時區(qū)來看,羽毛球運動的研究熱點領域集中在競技羽毛球和羽毛球技戰(zhàn)術方面,并向生理生化、生物力學等方面發(fā)展。
羽毛球運動;研究熱點;CITESPACE
相比2012年倫敦奧運會的全滿貫成績,2016年國家羽毛球隊成績慘淡,但這并不影響大眾對羽毛球運動的喜愛,羽毛球運動依舊是學者們研究關注的焦點。2016年學者們對羽毛球運動進行了哪些研究?又產生了哪些研究成果?只有對研究成果的研究范圍、主題方面等進行全面系統(tǒng)的分析才能準確的把握羽毛球運動的研究熱點及其研究瓶頸,從而避免后者進行低層次的重復研究,為羽毛球運動的健康發(fā)展提供理論依據(jù)。CSSCI是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的縮寫,其刊載的文章具有代表性,本研究以此為切入點,運用文獻計量學的方法對2010-2016年CSSCI體育類期刊羽毛球論文進行分析,以探索羽毛球運動的研究現(xiàn)狀、研究熱點等,為后者研究羽毛球運動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jù)。
數(shù)據(jù)來源于CSSCI數(shù)據(jù)庫,通過中國知網(wǎng)進行檢索,將關鍵詞設置為羽毛球研究熱點;檢索時間設置為2010-2016年;期刊類型設置為CSSCI后進行檢索,共檢索到文獻133篇,將體育類期刊主題中含有羽毛球的論文篩選出來,共得到有效文獻61篇,將有效文獻以refwork格式導入到citespace軟件進行格式轉換,然后進行相關分析。
3.1 論文發(fā)表年代分布
從表1可以看出,2010-2016年CSSCI體育類期刊共計發(fā)表羽毛球論文61篇,年均發(fā)表約為9篇,其中2010年發(fā)表7篇,占總數(shù)的11.5%;2011年發(fā)表8篇;占總數(shù)的13.1%;2012年發(fā)表10篇,占總數(shù)的16.5%;2013年發(fā)表14篇,占總數(shù)的22.9%;2014年發(fā)表9篇,占總數(shù)的14.7%;2015年發(fā)表6篇,占總數(shù)的9.8%;2016年發(fā)表7篇,占總數(shù)的11.5%。從發(fā)文量的數(shù)量上看,從2010-2013年,羽毛球論文發(fā)文量呈逐年增長趨勢,那段時間羽毛球運動在全國快速普及,加之倫敦奧運會國家羽毛球隊逆天的表現(xiàn)將羽毛球熱推向了高潮,學者們對羽毛球運動的關注度也較高,所以發(fā)文量也較高,并在2014年達到頂峰。但在隨后的2014-2016年,年度發(fā)文量快速下降,2015年的發(fā)文量僅有6篇,為近幾年的最低值,其中緣由值得大家深思。總而言之,2010-2016年羽毛球運動的發(fā)文量在波浪起伏,年均發(fā)文量在9篇上下浮動,2014年達到峰值,近幾年發(fā)文量較少。
表1 羽毛球論文發(fā)表年代分布表
3.2 論文作者分析
利用軟件對論文的作者進行可視化圖譜的繪制后得到圖1,從圖中可以看出論文的作者共有106位,圖中戴勁、陳滔、鐘建萍等作者的節(jié)點較大,說明這些作者在2010-2016年間的發(fā)文量較多,為羽毛球運動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貢獻。同時從圖中可以看出,羽毛球運動的研究多為合作研究,并且以2-3人的合作研究團隊居多,合作研究規(guī)模最大的是戴勁、鐘建萍、唐建軍、周湘文、遲立忠、周金玲、葉浣鈺形成的7人團隊,其他規(guī)模較大的團隊還有張西平、史兵、劉慶新、雷歡歡、姜磊、劉建峰的6人團隊等。
圖1 論文作者分布圖
表2 核心作者分布表
3.3 研究機構分析
利用軟件繪制羽毛球科研論文研究機構的可視化圖譜后得到圖2,從圖中可以看出研究機構共有45個,多來自高校,各高校間的合作研究程度較高。從表3中可以看出排名前十的研究機構共計發(fā)表論文43篇,占總數(shù)的70.5%,其中北京體育大學以9篇的發(fā)文量排名首位,上海體育學院和廣州體育學院以8篇的發(fā)文量并列排名第二,沈陽體育學院以5篇的發(fā)文量排球第四,其他研究機構還有華南理工大學、西安體育學院、陜西師范大學等。從研究機構的性質來看,體育院校是羽毛球運動研究的中流砥柱,一些綜合類、理工類、師范類院校也積極參與到羽毛球運動的研究中來,此外像廣州體育職業(yè)技術學院、廣州職業(yè)技術學院等職業(yè)類院校也對羽毛球運動進行了研究,這都將促進羽毛球運動研究的發(fā)展。
圖2 論文研究機構分布圖
表3 研究機構分布表
3.4 期刊來源分析
從圖3可以看出,中國體育科技發(fā)表羽毛球論文10篇,占總數(shù)的16.4%,北京體育大學發(fā)表羽毛球論文9篇,占總數(shù)的14.8%,體育文化導刊、成都體育學院學報、廣州體育學院學報均發(fā)表羽毛球論文8篇,占總數(shù)的13.1%,西安體育學院學報和沈陽體育學院學報均發(fā)表羽毛球論文4篇,占總數(shù)的6.6%。從期刊來源看,中國體育科技、北京體育大學學報、體育文化導刊、成都體育學院學報、廣州體育學院學報5中期刊比較注重羽毛球運動的相關研究,學者在論文投稿時可有針對性的進行投稿。
圖3 期刊來源分布圖
3.5 研究熱點分析
3.5.1 關鍵詞分析
利用軟件對羽毛球論文的關鍵詞統(tǒng)計后得到表4,從表中可以看出羽毛球運動研究的高頻關鍵詞有“競技體育”、“羽毛球運動員”、“男子單打”、“女子單打”等,從關鍵詞的分布可以看出羽毛球運動的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競技羽毛球、運動員技戰(zhàn)術分析等方面。競技羽毛球方面的研究一直是我國學者關注的熱點領域,研究對象多為優(yōu)秀羽毛球運動員;技戰(zhàn)術研究也是熱點領域之一,這方面的研究多是針對某一運動員的技術或戰(zhàn)術特征展開,對運動員在某一場或某項大賽中的比賽進行分析,并對比對手的技戰(zhàn)術特點,為運動員的訓練提供依據(jù),在研究對象性別的選擇上差異不大,但男性多于女性;此外,生理生化、生物力學方面的研究也逐漸稱為羽毛球運動研究的熱點領域,從關鍵詞中我們可以看到“表面肌電”、“物理模型”等,說明學者開始關心運動員的訓練,利用生理生化、生物力學方面的知識對運動員進行研究分析,使其訓練更加系統(tǒng)化、科學化。
表4 關鍵詞分布表
3.5.2 中心度分析
關鍵詞中心度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羽毛球運動研究的熱點領域,利用軟件對關鍵詞的中心度統(tǒng)計后得到表5,從表中可以看出中心度較高的關鍵詞有技戰(zhàn)術(中心度0.31)、男子單打(中心度0.31)、前四拍(中心度0.29)、直接得分技術(中心度0.28)、接發(fā)球(中心度0.27)、羽毛球男子單打(中心度0.27)等,從中心度的高低再一次印證了羽毛球運動研究的熱點集中在競技羽毛球和羽毛球技戰(zhàn)術研究方面,其中技戰(zhàn)術是熱點領域中的熱點,研究包括“前四拍”、“直接得分技術”、“接發(fā)球”等各項技術,針對男子運動員的研究多于女子運動員。
表5 中心度分布表
3.5.3 關鍵詞時區(qū)分析
利用軟件繪制關鍵詞的時區(qū)分布圖譜,從關鍵詞的時區(qū)分布上可以看出羽毛球運動研究的發(fā)展趨勢。從圖3可以看出2010-2011年左右以青少年、現(xiàn)狀等研究為主,2012-2014年間羽毛球運動的研究集中在競技羽毛球、羽毛球技戰(zhàn)術等方面,而近兩年研究集中在運動員的訓練方法、心理訓練等方面,利用“空間阻隔”、“時間阻隔”生理生化等手段使運動員的訓練更加科學、系統(tǒng)。
4.1 2010-2016年CSSCI體育類期刊共計發(fā)表羽毛球論文61篇,年均發(fā)表約為9篇,2010-2013年,羽毛球論文發(fā)文量呈逐年增長趨勢,在2014年達到頂峰。在隨后的2014-2016年,年度發(fā)文量快速下降,2015年的發(fā)文量僅有6篇,為近幾年的最低值。
4.2 核心作者共有陳滔、鐘建萍、佘曦、戴勁、尹少豐、張孝亭、劉宇等12位,總計發(fā)表羽毛球論文26篇,其中陳滔共計發(fā)表4篇。羽毛球運動的研究多為合作研究,并且以2-3人的合作研究團隊居多。
4.3 北京體育大學、上海體育學院、廣州體育學院等體育院校是羽毛球運動研究的中流砥柱,綜合類、理工類、師范類、職業(yè)類院校也參與到羽毛球運動的研究中來。
4.4 中國體育科技、北京體育大學學報、體育文化導刊、成都體育學院學報、廣州體育學院學報5中期刊比較注重羽毛球運動的相關研究,學者在論文投稿時可有針對性的進行投稿。
4.5 從關鍵詞的頻次、中心度、分布時區(qū)來看,羽毛球運動的研究熱點領域集中在競技羽毛球和羽毛球技戰(zhàn)術方面,并向生理生化、生物力學等方面發(fā)展。
[1] 邢雙濤.國際羽毛球專利技術競爭情報的可視化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6,(07):45-51.
[2] 陳錠華.2005-2014年中文體育類核心期刊羽毛球運動科研論文的分析研究[J].科技視界,2015,(30):190+315.
[3] 趙千秋,尹周楊.我國羽毛球運動研究的知識圖譜分析[J].運動,2015,(14):150-151+84.
[4] 白銀川,郭俊國.1994-2013年體育類核心期刊羽毛球科研現(xiàn)狀的分析與研究[J].體育科技,2014,(04):78-80.
[5] 緱奇鋒.對2004年—2014年以來我國有關羽毛球科研狀況的分析[J].當代體育科技,2014,(20):189+192.
AnalysisonBadmintonHotspotandFrontierin2010-2016
Shi Yue
By adopting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literature, papers published at sports journals in CSSCI on badminton from 2010 to 2016 are analyzed to explore the research hotspot and frontier of badminton. 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first, 61 badminton papers of badminton were published on CSSCI sports journals from 2010 to 2016 with annual average of about 9 published articles. Second, there are 12 core authors named Chen Tao, Zhong Jianping, She Xi etc. Third, Beijing Sports University,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 and Guangzhou Sport University are the mainstays of badminton sports research. Fourth,Journal of Chinese Spor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ournal of Beijing Sports University, Sport Culture Guide, Journal of Chengdu Sport Institute, and Journal of Guangzhou Sport University are the 5 journalsfocus on related research on badminton. Fifth, viewing from keywords frequency, centrality and zone distribution, research hotspots mainly focus on comparative badminton and badminton technique and tactics, developing towards physiology, biochemistry, and biological mechanics.
badminton; research focus; CITESPACE
史悅(1991-),女,河南鄭州人,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傳統(tǒng)體育學。
河南大學體育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1 Sport School of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1, Henan, China.
G847
:A
:1005-0256(2017)09-0146-3
10.19379/j.cnki.issn.1005-0256.2017.09.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