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阿平 蔡亮 陳艷萍
水凝膠創傷敷料與磺胺嘧啶銀用于溴素燒傷創面療效的比較
金阿平 蔡亮 陳艷萍
目的 探討醫用水凝膠創傷敷料對溴素燒傷創面的療效。方法 選取溴素燒傷患者92例,均按臨床操作規范處理創面。按創面應用藥物的不同分為兩組,觀察組患者48例,應用醫用水凝膠創傷敷料;對照組患者44例,應用磺胺嘧啶銀。比較兩組患者創面愈合時間、創面疼痛程度、治療過程中發生痛、癢、干、緊及皮膚過敏等不適情況、創面皮膚p H值。結果 觀察組患者燒傷創面愈合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早期首次使用藥物后,觀察組患者創面疼痛程度低于對照組(P<0.05)。治療過程中,觀察組不適情況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對照組患者治療后4d內創面p H值<1,即創面仍殘留較高濃度溴素;觀察組患者治療后4d創面p H值恢復至4,即創面p H值恢復至正常皮膚水平。結論 醫用水凝膠創傷敷料應用于溴素燒傷創面療效確切,值得臨床推廣。
醫用水凝膠創傷敷料 溴素 燒傷 疼痛
溴素屬于一級無機酸腐蝕品,是一種重要的基礎性化工原料,廣泛應用于阻燃劑、滅火劑、感光材料、醫藥等領域。液溴對皮膚有強烈的腐蝕性,目前臨床對溴素燒傷創面的治療按一般化學性燒傷處理,但殘留在創面上的溴素會持續腐蝕,加深創面。2006年起本院燒傷整形科將醫用水凝膠創傷敷料應用于溴素燒傷創面的治療,相較于應用傳統燒傷治療藥物磺胺嘧啶銀,效果良好,現報道如下,以供臨床參考。
1.1 對象 選取2006年1月至2014年12月本院燒傷整形科收治的溴素燒傷(均在四肢及軀干)患者92例,其中男84例,女8例;年齡20~66歲,平均32歲;燒傷總體表面積(TBSA)1%~16%,合并吸入性損傷者15例,其中淺Ⅱ度燒傷23例,深Ⅱ度燒傷69例。患者均在燒傷現場大量清水沖洗0.5~1h,均在傷后1~2h內入院。按創面應用藥物的不同分為兩組,觀察組患者48例,應用醫用水凝膠創傷敷料(商品名:冷寧康,中國長春吉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規格20cm×12.5cm);對照組患者44例,應用磺胺嘧啶銀(中國昆明圣火藥業有限公司,規格500g/瓶)。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燒傷程度比較均無統計學差異(均P>0.05)。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按臨床操作規范處理創面:先予50%乙醇溶液擦洗創面[1],1%碘伏沖洗、消毒,去除異物、壞死腐皮等,予0.9%氯化鈉溶液沖洗創面并用干紗布吸干。治療組患者在規范處理創面后將醫用水凝膠創傷敷料平整地覆蓋在創面上,邊緣超過創面邊緣2cm,用消毒干紗布覆蓋后繃帶包扎固定;第1周換藥1次/d,1周后換藥1次/2d。對照組患者在規范處理創面后應用磺胺嘧啶銀紗布覆蓋創面并包扎創面,方法同上;第1周換藥1次/d,1周后換藥2次/d。兩組患者均根據創面情況及藥敏試驗結果,靜脈予抗生素、補液、維生素等對癥支持治療。
1.3 觀察指標 (1)創面愈合時間:觀察兩組患者淺Ⅱ度、深Ⅱ度燒傷創面愈合時間,以95%的燒傷創面愈合為創面臨床愈合標準。(2)創面疼痛程度:采用口述描繪評分法(VRS)評估患者入院時及早期首次使用藥物后創面疼痛程度,分0、Ⅰ、Ⅱ、Ⅲ級疼痛。0級:無痛。Ⅰ級:輕度疼痛,可忍受,日常生活不受干擾。Ⅱ級:中度疼痛,疼痛明顯,常服止痛藥。Ⅲ級:重度疼痛,不能忍受,經常服止痛藥,影響睡眠,可伴自主神經紊亂或被動體位。(3)治療過程中發生痛、癢、干、緊及皮膚過敏等不適情況。(4)創面皮膚pH值:將pH試紙(上海三愛思試劑有限公司)用0.9%氯化鈉溶液滴濕后置于創面中心1min(測2次,取平均值)進行測定。
2.1 兩組患者創面愈合時間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創面愈合時間比較(d)
由表1可見,觀察組患者淺Ⅱ度、深Ⅱ度燒傷創面愈合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兩組比較有統計學差異(均P<0.05)。
2.2 兩組患者創面疼痛情況比較 入院時,觀察組、對照組患者創面 0~Ⅰ級疼痛分別為 16.67%(8/48)、15.91%(7/44),兩組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早期首次使用藥物,觀察組、對照組患者創面0~Ⅰ級疼痛分別為93.75%(45/48)、18.18%(8/44),觀察組患者創面疼痛程度低于對照組(P<0.05)。
2.3 兩組患者治療過程中不適情況發生率比較 治療過程中,觀察組14例患者創面有痛、癢、干、緊等情況發生,發生率為29.17%,對照組患者發生率為65.91%(29/ 44),觀察組不適情況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
2.4 兩組患者創面皮膚pH值比較 見圖1。

圖1 兩組患者創面皮膚pH值比較
由圖1可見,對照組患者治療后4d內創面pH值<1,說明創面仍殘留較高濃度溴素;觀察組患者治療后4d創面pH值恢復至4,說明創面pH值恢復至正常皮膚水平。
溴素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之一,是海洋化學工業的主要分支,廣泛地應用于各行業。溴素常溫下呈液態,有刺激性氣味和強腐蝕性,對皮膚、黏膜有強烈刺激作用。溴素一旦接觸皮膚,很快滲透到皮下組織造成深度燒傷。目前治療溴素燒傷的原則是迅速脫離現場,終止化學物質對機體的繼續損害,采取有效解毒措施,防止中毒[2]。具體的創面處理方法是現場或傷后迅速用大量清水持續沖洗創面0.5~1h,以減輕皮膚損傷程度;由于溴素微溶于水,創面經沖洗后仍有較高濃度的溴素殘余,根據溴素易溶于乙醇的原理,應用50%乙醇溶液或3%氨水擦拭創面后予包扎創面并定期換藥[1]。本研究結果顯示,應用磺胺嘧啶銀處理創面的對照組患者治療后4d內創面pH值<1,說明創面仍殘留較高濃度溴素。正常皮膚表面pH值為4~7,如pH值<1會對創面有持續腐蝕作用,由于化學燒傷的致病因子與皮膚接觸時間往往較熱燒傷的長,因此某些化學燒傷可以是局部很深的進行性損傷[2]。如何在后續治療中持續清除殘留于創面的溴素,減少創面對溴素的吸收,一直是溴素燒傷治療的一個難點。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后4d創面pH值恢復至4,說明創面pH值恢復至正常皮膚水平。這是因為醫用水凝膠創傷敷料本身的理化特性決定其對溴素有活性碳樣吸附作用,能有效終止溴素對機體的繼續損害,從而將溴素導致的化學性燒傷變成普通燒傷,以利于保持、促進上皮組織正常生長,促進創面愈合,不留或減輕瘢痕[3]。
創面處理和燒傷敷料選擇不當會影響創面愈合,且易造成久治不愈的潰瘍,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痛苦[4-5]。醫用水凝膠創傷敷料早期能有效清除創面殘余溴素,減輕創面進一步損傷,后期醫用水凝膠創傷敷料為創面修復營造了一個良好的濕潤微環境,十分有利于修復細胞的移行,促進免疫細胞的趨化及各種抗炎因子、修復因子的平衡與生物效能的發揮,使創面的合成代謝優勢明顯,進而創面上皮化率明顯提高。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淺Ⅱ度、深Ⅱ度燒傷創面愈合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兩組比較有統計學差異(均P<0.05);早期首次使用藥物后,觀察組患者創面疼痛程度低于對照組;治療過程中,觀察組痛、癢、干、緊及皮膚過敏等不適情況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醫用水凝膠創傷敷料早期可持續清除創面殘余溴素,后期為上皮組織再生提供良好的微環境,加速創面愈合,縮短愈合時間。且醫用水凝膠創傷敷料能減輕患者創面疼痛,降低痛、癢、干、緊及皮膚過敏等不適情況發生率。醫用水凝膠創傷敷料應用于溴素燒傷創面療效確切,其本身的理化特性為溴素燒傷創面的治療提供了一條新途經。
[1]陳從超.救治溴素燒傷42例[J].中華燒傷雜志,2004,20(5):308-309.
[2]楊宗城.燒傷治療學[M].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310-311.
[3]崔正軍,劉林嶓,李敬錄.應用冷寧康敷料治療燒傷和整形供皮區創面42例[J/CD].中華損傷與修復雜志(電子版),2007,2(1):36-37.
[4]徐榮祥.燒傷醫療技術藍皮書[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4: 72.
[5]孫永華.燒傷創面處理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中華損傷與修復雜志(電子版),2006,1(1):3-6.
2016-07-24)
(本文編輯:李媚)
10.12056/j.issn.1006-2785.2017.39.17.2016-1138
318000臺州市立醫院燒傷整形科
金阿平,E-mail:z2180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