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曉慶
連云港市第一人民醫院 222000
急診急救模式在急性腦梗死患者臨床治療中的效果觀察
董曉慶
連云港市第一人民醫院 222000
目的:觀察急診急救模式在急性腦梗死患者臨床治療中的應用效果。方法:將2016年1月ˉ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8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分成兩組,對照組應用常規護理,觀察組應用急診急救模式,應用NIHSS與CSS量表評價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神經功能;應用MMSE量表評價患者的精神狀態。結果:觀察組NIHSS、CSS、MMSE評分均優于對照組。結論:對急性腦梗死患者應用急診急救模式,可使患者的神經細胞活性提高,明顯改善其精神狀態,有助于神經功能的恢復,應作為臨床首選治療模式予以推廣。
急性腦梗死;急診急救模式;治療;效果
急性腦梗死屬于非常危險的腦血管疾病,且發病率呈現出逐年上升的勢態,致殘、致死率較高是急性腦梗死的突出特點[1],給患者的生命帶去嚴重威脅。急性腦梗死的臨床治療,必須輔以恰當正確的護理措施,才能保證臨床效果。衡量醫院醫療水平、醫療技術與護理質量的重要指標就是急診急救工作。為此,我院在急性腦梗死患者的臨床治療中,采用急診急救模式,效果較為理想,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本研究對象為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8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對本研究內容知曉,且全部符合WHO有關急性腦梗死的診斷標準[2]。根據不同的護理模式將 80例患者分為兩組,對照組40例,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齡43~69歲,平均年齡(52.1 ±3.9)歲;觀察組40例,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齡44~68歲,平均年齡(51.7±4.3)歲,比較兩組研究對象的一般資料,差異不明顯(P>0.05)。
40例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模式,如評估病情、常規血化驗、心電監護、做好急診接診等。40例觀察組患者采用急診急救模式,如下:
①病情的評估和分診:結合患者的神經功能狀況,急診預檢臺的護理人員于接診 3分鐘內對患者病情的嚴重程度做出準確評估,先實施搶救再掛號。急性腦梗死一旦確診,在最快的時間內完成分診,與專科醫生與急診病房取得聯系,啟用腦卒中溶栓治療的應急方案,確保一切急救設備各就各位,快速實施急救措施,采集患者樣本后進行輔助檢查,通知影像科醫生患者的病情病況,陪伴患者做MRI或CT檢查,爭分奪秒地爭取時間,以便讓神經內科在第一時間內為患者實施溶栓治療;
②成立腦梗死急救單元:設立腦梗死急救的專用科室,保證急救需要的溶栓藥物一應俱全,隨時可投入使用。嚴格按照護理要求做好藥物的編制,完善藥物劑量換算表。增加急救室的備用病床,接診后,護理人員立即準備心電監護、溶栓藥物,整理好床單被褥,確保患者入院后第一時間內得到溶栓治療等有效救助。
③急救、轉運的護理:在患者進入急救室的第一時間內,迅速建立靜脈通道,同時給予氧氣支持與心電監護,測量患者的心率、脈搏、血壓等生命體征,靜脈血必須在 5分鐘之內采集完成;由護士長全權負責急救全過程的護理,責任護士全權負責自己管轄的患者的急救護理;護理人員與患者及其家屬及時溝通,交換急救情況,耐心解釋患者的病情,安慰家屬保持冷靜,給予患者精神支持;提前與影像科醫生聯系,協助患者進行影像學的相關檢查,并告知主治醫生檢查結果,根據影像學結果以及患者的臨床病情,主治醫生確定治療方案。
④病房的護理:叮囑患者保證充足的休息與睡眠,切勿擅自走動;維持病房環境的安靜整潔,隨時查看患者的臨床病情,一旦有異常立即展開急救。
應用NIHSS與CSS量表評價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神經功能,評分越高表示神經功能越差;應用 MMSE量表評價患者的精神狀態,評分越高表示精神狀態越好。
本研究應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進行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急救前、后神經功能與精神狀態評分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急救前、后神經功能與精神狀態評分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急救前、后神經功能與精神狀態評分比較(`±s)
CSS評分 NIHSS評分 MMSE評分分組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28.31± 4.25 21.47± 4.11 28.33± 5.12 24.87± 4.26 17.14± 4.19 23.31± 4.86觀察組28.57± 5.98 P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7.96± 4.31 16.43± 3.69 29.37± 4.96 19.75± 3.33 17.25± 4.08
患者腦血管發生阻塞亦或腦組織供血障礙引起腦細胞缺血、缺氧損傷,因此導致急性腦梗死。如果患者錯過了最佳急救時間,或者急救措施不恰當,極有可能造成不可逆的神經系統功能障礙。患者腦部損傷的組織結構各不相同,缺氧或缺血程度也有差異,有資料顯示[4],大腦最多可耐受5~10分鐘的缺氧或缺血,小腦可耐受10~15分鐘,延髓的耐受時間更長,在 20~25分鐘左右。所以,急性腦梗死患者的發病初期,盡管腦部神經細胞已經嚴重受損,但仍有很大幾率存活,如果應用恰當的急救措施恢復患者的腦部供血,那么受損的腦神經功能仍可恢復[5]。
我院對觀察組急性腦梗死患者實施急診急救模式,患者的腦神經功能與精神狀態評分明顯優于應用常規護理的對照組患者(P<0.05),提示急診急救模式可使患者的神經細胞活性提高,明顯改善其精神狀態,有助于神經功能的恢復,應作為臨床首選治療模式予以推廣。
[1]馮瓊,涂明義,張蘇明等.院前與院內急救一體化模式在急性腦梗死患者急診急救中的應用效果[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6,24(3):68-70.
[2]梁俊華,李娟.急診護理流程對急性腦梗死患者急救效率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4,(8):75-77.
[3]譚敏,李昆,白小紅等.老年急性腦梗死的實驗診斷與急診處理[J].四川醫學,2014,35(1):35-37.
[4]張洪林.超早期靜脈溶栓用于腦梗死患者臨床急救效果評價[J].醫學信息,2014,(21):531-532.
[5]呂曉.優化急診護理流程對急性腦梗死患者急救效率和生活質量的影響分析[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6,8(13):237-238.
R226.8+1
A
1672-5018(2017)02-0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