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友軍
柳州市柳鐵中心醫院脊柱外科 廣西柳州 515007
經皮椎體成形術與椎體后凸成形術治療脊柱惡性腫瘤的效果比較
劉友軍
柳州市柳鐵中心醫院脊柱外科 廣西柳州 515007
目的:探討脊柱惡性腫瘤實施經皮椎體成形術與椎體后凸成形術治療的效果。方法:取2015年1月到2017年1月間本院收治的76例脊柱惡性腫瘤患者進行研究,采取隨機數表法將患者分為經皮組(n=38)和后凸組(n=38),對所有經皮組患者實施經皮椎體成形術治療,對所有后凸組患者實施椎體后凸成形術治療,統計分析兩組患者的手術治療效果及并發癥發生狀況。結果:經皮組患者術后1周及術后1個月疼痛評分與后凸組相比明顯較高,經皮組患者住院時間、住院費用與后凸組相比明顯較低,經皮組患者術后骨水泥椎體周圍滲漏、骨水泥椎間隙滲漏、腰腿疼痛發生率與后凸組相比明顯較高,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脊柱惡性腫瘤實施經皮椎體成形術與椎體后凸成形術治療各具優勢。
脊柱惡性腫瘤;經皮椎體成形術;椎體后凸成形術;并發癥
脊柱腫瘤是臨床常見腫瘤類型,患者多表現為轉移性骨腫瘤,臨床發生率約為全身骨腫瘤6%-10%。當前脊柱惡性腫瘤的臨床發生率呈逐漸增長趨勢,患者病情較為嚴重,加強對患者的早期治療是改善患者預后,減少患者死亡率的關鍵。手術治療是臨床治療脊柱惡性腫瘤的常用方式。本院對76例脊柱惡性腫瘤實施經皮椎體成形術與椎體后凸成形術治療,并對兩種術式的治療效果實施了對比。以下就具體手術效果實施回顧性分析:
取2015年1月到2017年1月間本院收治的76例脊柱惡性腫瘤患者進行研究。納入標準:實施手術治療患者;實施以教學檢查、病理檢查等確診為脊柱惡性腫瘤患者;經醫院倫理協會同意,并自愿參與實施本次研究藥物治療患者。排除標準:手術禁忌患者;心肝肺腎脾胃等重要臟器嚴重疾病患者;其他惡性腫瘤疾病患者;哺乳期及妊娠期患者;意識障礙或難以配合研究患者。采取隨機數表法將患者分為經皮組(n=38)和后凸組(n=38),經皮組患者男女比為21∶17;患者年齡45-74歲,平均年齡 59.7歲(s=7.6);后凸組患者男女比為20∶18;患者年齡45-75歲,平均年齡 59.8歲(s=7.3)。對經皮組與后凸組患者一般基線資料實施獨立樣本檢測對比,P>0.05,可實施比對。
對所有經皮組患者實施經皮椎體成形術治療,使患者保持俯臥位,實施常規局麻,使用 C臂機輔助透視患者病灶部位,使用穿刺針對患者椎弓根實施穿刺,進入患者離錐體前5mm位置,透視定位準確后,注入適量非離子型對比劑完成造影,造影后進行針尖調整,隨后使用骨水泥治療,實施骨水泥漸進行性灌注。
對所有后凸組患者實施椎體后凸成形術治療,穿刺前方式與經皮組相同,穿刺后將針芯取出,將患者壞死組織吸出,進入實體鉆頭,選擇患者椎體1/4位置常規擴椎,置入針芯,建立通道,沿通道置入球囊,保證球囊處于椎體塌陷處,隨后注入造影劑,常規造影下實施球囊擴張,選擇合適骨水泥實施調配,使用推桿低壓注射器向患者椎體注入骨水泥,根據患者實際病情狀況進行注射。
①統計分析兩組患者的手術狀況:對比兩組患者術后 1周及術后1個月疼痛(NRS)、住院時間、住院費用狀況。
②統計分析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狀況。
取SPSS19.0軟件行數據處理分析,疼痛、住院時間、住院費用狀況用均數±標準差表示,以t進行檢驗。術后并發癥用率表示,以X2實施檢驗,P<0.05表示存在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手術狀況分析
經皮組患者術后1周及術后1個月疼痛評分與后凸組相比明顯較高,經皮組患者住院時間、住院費用與后凸組相比明顯較低,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手術狀況分析(±s;n=38)
表1 兩組患者的手術狀況分析(±s;n=38)
組別 術后1周NRS(分)術后1個月NRS(分)住院時間(d)住院費用(元)經皮組 5.8±0.8* 3.9±0.8* 11.1±5.2* 20648.3±7412.3*后凸組 5.1±0.7 3.2±0.6 16.2±6.8 51152.3±21431.3
注:與后凸組相比*:P<0.05
2.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狀況分析
經皮組患者術后骨水泥椎體周圍滲漏、骨水泥椎間隙滲漏、腰腿疼痛發生率與后凸組相比明顯較高,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狀況分析[n(%)]
脊柱腫瘤是臨床較為常見的脊柱疾病,由于脊柱內神經及血管較為豐富,腫瘤轉移率較高,進而使得脊柱惡性腫瘤的臨床發病率較高。脊柱惡性腫瘤的發生極易導致患者神經損傷,引起患者全身多功能障礙,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及生命安全。手術治療是臨床治療脊柱惡性腫瘤的主要方式,但脊柱解剖學結構較為特殊,實施傳統手術治療風險較大,治療效果不佳。經皮椎體成形術和椎體后凸成形術均是微創手術類型,也是目前脊柱腫瘤常用治療術式。經皮椎體成形術最早于1984年由法國Amiens大學醫學放射科開展,其主要采取經皮椎弓根向椎體注入骨水泥的方式治療,通過骨水泥來改善椎體穩定性,預防椎體塌陷,并恢復部分椎體高度,改善脊椎功能。椎體后凸成形術是在經皮椎體成形術基礎上形成的新型術式,其主要是使用鉆頭進行擴椎,再將骨水泥注入椎體空腔。兩種治療術式均利用骨水泥填充來提升脊椎穩定性,并減少椎體損傷,破壞病灶部位感覺神經末梢來緩解患者疼痛;且骨水泥具有細胞毒性,可殺死腫瘤細胞,抑制病灶區血供,進一步提升治療效果[1]。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經皮椎體成形術患者住院時間及住院費用更低,而椎體后凸成形術止痛效果及并發癥更低,分析其原因為經皮椎體成形術治療方式更為簡單、快捷,對患者創傷更小,便于患者術后恢復[2]。而椎體后凸成形術必須先進行擴椎,手術創傷大,術式較為復雜,治療費用高;但該術式骨髓泥更加粘稠,可減少滲漏,并提升骨水泥緩解疼痛效果[3]。但本次研究對于兩組患者的術后椎體恢復狀況尚未研究,仍需進一步探討。
綜上,脊柱惡性腫瘤實施經皮椎體成形術與椎體后凸成形術治療各具優勢,需根據患者實際狀況選擇合適術式。
[1]劉廣飛,程才,王璐,等.經皮椎體成形術和椎體后凸成形術治療脊柱惡性腫瘤的臨床療效[J].醫學信息,2014,27(15):88-89.
[2]邢偉,劉劍峰.經皮椎體成形術和椎體后凸成形術治療脊柱惡性腫瘤的臨床療效[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6,8(23):118-119, 120.
[3]湛川,馬承斌,袁宏謀,等.PVP與PKP治療脊柱惡性腫瘤的臨床療效評價[J].醫學臨床研究,2015,32(12):2482-2484.
R828.3
A
1672-5018(2017)02-1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