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偉+馬建文+呂瑞凰
[摘要] 目的 探討中西醫結合療法治療慢性盆腔炎的臨床效果及對炎癥相關因子和血液流變學的影響。 方法 將2016年1月~2017年1月于烏魯木齊市婦幼保健院治療的62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采用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抗生素靜滴治療)和試驗組(抗生素聯合中藥湯劑治療),每組各31例。比較兩組患者的中醫證候療效,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應蛋白(hs-CRP)、白介素2(IL-2)水平及血液流變學變化。 結果 治療后,試驗組中醫證候療效顯著優于對照組(P < 0.05);兩組患者全血黏度、血漿黏度、血細胞比容及紅細胞沉降率水平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P < 0.05),且試驗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 < 0.05);兩組TNF-α、hs-CRP、IL-2水平均較治療前明顯改善(P < 0.05),且試驗組的改善幅度顯著優于對照組(P < 0.05)。 結論 中藥湯劑聯合抗生素治療慢性盆腔炎臨床效果顯著,其可有效緩解患者的炎性反應,改善血液流變學指標,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關鍵詞] 慢性盆腔炎;腫瘤壞死因子α;白介素2;超敏C反應蛋白;血液流變學
[中圖分類號] R711.330.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7)08(c)-0151-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herapy on chronic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and its impact on related inflammatory factors and hemorheology. Methods Sixty-two patients with chronic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treated in Urumqi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6 to January 2017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tibiotic intravenous drip) and experimental group (antibiotic combine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ecoction) by random number table, with 31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TCM syndrome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and the levels of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 high 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 (hs-CRP), interleukin-2 (IL-2) and the hemorheology changes of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observed.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TCM syndrome effect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 levels of whole blood viscosity, plasma viscosity, haematocrit and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in the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compared with before treatment (P < 0.05),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 levels of TNF-α, hs-CRP and IL-2 of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compared with before treatment (P < 0.05),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ecoction combined with antibiotic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is significant, which can effectively alleviate the inflammatory reactions and improve the indexes of hemorheology, and it has high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Key words] Chronic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Interleukin-2; High 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 Hemorheologyendprint
慢性盆腔炎是一種常見的婦科疾病,是指女性生殖器官及周圍結締組織、盆腔腹膜發生慢性炎癥[1]。中醫學理論認為盆腔炎的病因病機與“濕、熱、瘀、虛”等方面有關,多兼夾存在,且證情復雜[2]。慢性盆腔炎主要以盆腔充血、腹部墜脹、腰骶部疼痛、帶下、盆腔組織增厚、粘連、包塊等癥狀為主要特征。以往的文獻記載認為盆腔炎的發病與病原菌感染有關[3],因此傳統的治療主要以使用抗生素抗菌為主。近年來,隨著臨床上對慢性盆腔炎研究的進一步深入,部分學者發現慢性盆腔炎在疾病的發展過程中并無病原菌存在[4]。該發現顛覆了人們對慢性盆腔炎發展的原有認知,為臨床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提示慢性盆腔炎可能將不僅限于傳統的抗菌治療,而應尋求新型的治療藥物。現代中醫學繼承傳統理論的精華,隨著中醫藥在慢性盆腔炎治療中的應用,其臨床優勢日漸凸顯[5]。文獻證明[6],中醫治療慢性盆腔炎的臨床效果確切,已經受到了廣泛的臨床關注。在慢性盆腔炎形成過程中,炎性介質、自由基、炎癥相關細胞因子及細胞凋亡因子等均參與了慢性盆腔炎的發生和發展[7]。本研究通過分析中西醫結合療法應用于慢性盆腔炎的臨床效果以及對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應蛋白(hs-CRP)、白介素2(IL-2)水平及血液流變學的影響,旨在為今后慢性盆腔炎的治療提供理論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病例來自2016年1月~2017年1月烏魯木齊市婦幼保健院收治的慢性盆腔炎患者62例,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31例。試驗組患者平均年齡(50.65±6.51)歲;平均病程(4.66±1.20)年;合并基礎疾病15例,既往生育史11例,人工流產史6例。對照組患者平均年齡(50.04±6.38)歲;平均病程(4.81±1.18)年;合并基礎疾病14例,既往生育史13例,人工流產史5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①西醫診斷符合《婦產科學》(第6版)[8]及《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002年版)[9]擬定的關于慢性盆腔炎的診斷標準,中醫證候診斷符合《中醫診斷學》(第6版)[10]及《中醫婦科學》(第7版)[11]擬定的有關“婦人腹痛”“帶下病”“癥瘕”的診斷標準;②年齡20~70歲;③1個月內未使用任何治療藥物;④患者均自愿參加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①過敏體質或對本研究使用的藥物過敏者;②合并心、肝、腎等重要器官和系統重大疾病者;③既往精神病史;④妊娠或哺乳期婦女;⑤合并陰道炎、子宮肌瘤、卵巢腫瘤等器質性疾病;⑥慢性盆腔炎急性發作;⑦試驗中不配合資料收集者。
1.4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抗生素靜脈滴注:注射用頭孢曲松鈉(上海羅氏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號:160201)2 g/次,加入100 mL生理鹽水中,靜滴,2次/d;注射用奧硝唑(南京圣和藥業有限公司生產,批號:151226)0.5 g加入150 mL生理鹽水中,靜滴,1次/d;均連續治療14 d。試驗組在靜脈滴注抗生素的基礎上聯合中藥湯劑治療,中藥湯劑在林慧敏等[12]研究的基礎上加用了敗醬草、當歸、白芍。方劑組成:五靈脂、生蒲黃、香附、當歸、延胡索各20 g,赤芍、沒藥各10 g,甘草6 g,川芎5 g,雞血藤30 g,敗醬草15 g,白芍12 g,以水煎服,取汁300 mL,口服,1劑/d,分早晚2次服用;連續治療14 d。兩組患者以4周為1個療程。
1.5 觀察指標
治療前后,全部患者均空腹取清晨靜脈血4 mL,3000 r/min離心10 min,離心半徑3 cm,取上層血清置于EP管中,保存條件為-80℃。采用雙抗體夾心酶聯免疫吸附測定法(ELISA)檢測TNF-α、hs-CRP、IL-2含量。TNF-α檢測試劑盒購自上海康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IL-2檢測試劑盒購自上海康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hs-CRP檢測試劑盒購自上海盈公酶聯檢測試劑有限公司。采用血液流變學分析儀檢測患者的全血黏度、血漿黏度、血細胞比容及血沉等指標,ZL6000i全自動血液流變學分析儀購自雷度米特醫療設備(上海)有限公司。
1.6 療效評價標準
中醫證候療效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9]制訂的關于“慢性盆腔炎中醫證候”的療效判定標準。①痊愈: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癥狀積分減少≥95%;②顯效: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明顯好轉,癥狀積分減少70%~<95%;③有效: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有所減輕,癥狀積分減少30%~ <70%;④無效:治療后,患者的癥狀積分減少<30%。計算公式參照尼莫地平法:療效指數=(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中醫證候評分標準[13]評價量表包括了12項評分,分別是腹痛、腰痛、帶下量多、帶下色、納呆、乳脹、疲倦乏力、小便黃、大便稀溏、舌質、舌苔、脈象,根據患者的病情程度分為1~3分,其中腹痛、腰痛、帶下量多、帶下色等指標根據患者的主訴進行評分,上述中醫證候評分均由同一位臨床醫師進行評價。
1.7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軟件處理實驗數據,計量資料使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秩和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中醫證候療效比較
試驗組中醫證候療效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Z = 16.52,P < 0.05)。見表1。
2.2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血液流變學各項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治療后,兩組患者各項血液流變學指標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P < 0.05),且試驗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2。endprint
2.3 兩組治療前后TNF-α、hs-CRP、IL-2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TNF-α、hs-CRP、IL-2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治療后,兩組TNF-α、hs-CRP、IL-2水平均較治療前明顯改善(P < 0.05),且試驗組的改善幅度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3。
3 討論
隨著現代中醫學的不斷摸索和創新,其藥理作用機制越來越明晰,與西藥結合治療疾病已經成為一種臨床趨勢。近年來,國內多項研究證實了中西醫聯合療法在治療婦科疾病方面的優勢。陳鴻等[14]采用活血祛瘀類中藥配伍治療慢性盆腔炎,取得了滿意的臨床效果。徐祥梅等[15]采用清熱活血湯治療慢性盆腔炎,結果顯示中藥湯劑能降低CRP水平,改善患者的血液流變學指標。盡管大量的醫學文獻明確了中醫藥在慢性盆腔炎治療中的作用效果,但仍有部分醫者對中醫治療婦科疾病的效果存疑。本研究通過收集62例慢性盆腔炎患者,統計其臨床療效以及不同治療方法對炎性因子、血液流變學指標變化的影響,探析中西醫結合療法應用于慢性盆腔炎的治療效果,明確中醫藥在治療慢性婦科疾病中的臨床價值。
一般認為慢性盆腔炎是由盆腔炎逐漸發展而來,主要的誘因是病原菌感染創面引起炎性反應,輕者僅局限于某一個部位,重者局部血液循環受阻,炎癥浸潤至盆腔器官,可能造成整個盆腔臟器感染[16-18]。發病后患者體內的炎性介質、細胞因子水平及血流動力學均會發生改變[19]。其中TNF-α、hs-CRP、IL-2等指標對炎性浸潤的敏感性較高,可在炎癥發生后的幾分鐘至數小時內檢測到明顯的含量變化,而血液流變學監測是反映患者循環血量和血液供應情況改變的有效指標[20-22],因此本研究選用上述幾項指標來評價藥物的作用效果。中醫學中沒有關于慢性盆腔炎病名的記載。現代中醫理論認為盆腔炎分屬“婦人腹痛”“帶下病”“癥瘕”“不孕”“月經不調”等范疇。病理核心是血瘀,熱、濕、瘀、寒蓄積胞宮胞絡,造成氣血運行不暢,日久因瘀血內阻,故而發病。因此,我們在選用治療藥物時應考慮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功效的藥物。
本研究使用的中醫辨證方劑中,當歸、川芎為本方君藥,具有補氣活血、活血化瘀的效用,赤芍、生蒲黃、白芍、沒藥、五靈脂、延胡索為臣藥,可助君藥推陳致新,散結氣、通血滯、去瘀生新,雞血藤、敗醬草、香附為佐藥,清熱解毒、溫經散寒、行氣止痛,甘草為使藥,可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行氣活血、祛瘀散寒、涼血止痛之效。
本研究在林慧敏等[12]研究的藥方的基礎上加入了敗醬草、當歸、白芍3種藥物,其中敗醬草清熱解毒,藥理學研究證實具有抑制炎癥的功效;白芍具有化瘀止痛的功效,有動物實驗證明了白芍內的有效成分能提高小鼠的疼痛閾值[20]。楊琪偉等[23]在報道中指出,連續使用6 d白芍和赤芍提取物能顯著降低大鼠血小板最大凝集率水平。當歸活血化瘀,當歸的活性成分阿魏酸和當歸多糖具有調節單核-巨噬細胞表達的作用,具有免疫調節的功效。因此,敗醬草、當歸、白芍的加入對提高患者的機體免疫力和減低炎性癥狀發展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辨證論治是中醫藥的特色之一,在以往的多數臨床試驗中均以西醫診斷標準評價中醫藥的治療效果,忽視了中醫證候療效評價的重要性。中醫是通過調節機體內“證”失衡來治療疾病的,而西醫療效評價標準則不能客觀反映出“證”的改善情況,沿用西醫診斷標準評價中醫藥的療效是極不合適的,因此本研究引入了中醫證候療效評價。根據相關醫學文獻記載,“腰骸痛,下腹隱痛、墜脹,帶下增多,色黃質稠味臭,月經不調,神疲乏力,舌暗紅,苔黃膩,脈弦滑數或弦澀”等是慢性盆腔炎患者的常見證候,采用中醫證候療效評價更有助于臨床上認識中醫證候指標的改善,更能客觀地反映中醫治療的有效性。
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中醫證候療效優于對照組。試驗組的血液流變學水平及炎性相關因子的改善幅度顯著優于對照組。結果提示,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盆腔炎的效果優于單一抗生素治療,中西醫結合治療能抑制TNF-α等炎癥因子的表達,促進IL-2等免疫因子的釋放,具有抑制炎癥發展和提高機體免疫力的功效,并可改善血液流變性。分析其原因可能為:慢性盆腔炎主要的誘因是病原菌感染創面引起炎性反應,機體炎癥感染時TNF-α、hs-CRP、IL-2等炎癥指標水平可明顯升高,頭孢曲松鈉和奧硝唑是臨床抗炎常用藥物,有效性早已被證實。慢性盆腔炎的重癥者局部血液循環會受阻,逐步炎癥感染整個盆腔臟器,血液高凝狀態亦是本病的重要病因,本研究選用的中藥湯劑則具有活血化瘀止痛的功效,因此中西藥合用能更好地抑制炎癥進展,改善微循環,抑制血小板凝集,提高疾病的治療效果。本研究所得結果與吳苗敏等[24]研究成果相一致,且治療期間未見明顯不良反應,提示該治療方法安全可靠,療效值得肯定。
本課題入組病例人數相對較少,且未對患者的長期療效和復發率進行隨訪。另外,研究期間未對患者盆腔組織內的病原菌進行收集和檢查,雖然選用的西藥均為廣譜抗生素,但仍有可能成為影響療效的重要因素。筆者將在后續的臨床研究中完善上述不足之處,為中醫藥治療婦科疾病提供可靠的臨床基礎依據。
[參考文獻]
[1] 呂曉君,何開勇,潘望平,等.赤母婦炎寧膠囊治療慢性盆腔炎的實驗研究[J].中國醫藥導報,2015,12(4):23-28.
[2] 王月利.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盆腔炎的臨床分析[J].遼寧中醫雜志,2013,40(10):2080-2081.
[3] 王瑞雪,楊云,張麗中.盆腔炎病原菌分布及藥敏情況分析[J].山西醫藥雜志,2014,43(17):2085-2086.
[4] 陸玨瑾.盆腔炎性疾病的病因及診治進展[J].中國生育健康雜志,2014,20(5):337-340.
[5] 王艷華.婦科千金片聯合中藥灌腸治療慢性盆腔炎的療效及對血液流變學和炎性因子水平的影響[J].河北醫藥,2015,37(20):3076-3078.endprint
[6] 張寧,朱慧芳.慢性盆腔炎中醫治療淺談[J].陜西中醫學院學報,2013,36(2):11-12.
[7] 張雙,高月平.慢性盆腔炎的中西醫研究進展[J].河南中醫,2014,34(3):497-499.
[8] 樂杰.婦產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
[9] 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
[10] 劉華生.中醫診斷學[M].6版.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11] 張玉珍.中醫婦科學[M].7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2.
[12] 林慧敏,王英,潘一紅.中醫辨證聯合抗生素治療慢性盆腔炎臨床療效分析及對患者血液流變學水平的影響[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5,33(12):3030-3032.
[13] 周小琳.65例慢性盆腔炎中西醫結合臨床治療觀察[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3,19(2):216-217.
[14] 陳鴻,趙煜,賴玉琴,等.銀藤合劑配合溫針灸治療濕熱瘀結型慢性盆腔炎92例臨床療效探討[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14,24(15):66-70.
[15] 徐祥梅,何曉燕.中西醫結合治療盆腔炎性疾病臨床療效觀察及安全性評價[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5,33(4):1017-1019.
[16] 陳海霞,谷曉芬,劉雁峰.慢性盆腔炎的中醫藥治療概況[J].現代中醫臨床,2013,20(5):40-43.
[17] 張合民,魏靜,歐曉欣,等.中西醫結合治療129例慢性盆腔炎臨床療效研究[J].中國現代醫生,2015,53(25):112-114.
[18] 王明環.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盆腔炎62例的效果觀察[J].中外醫學研究,2016,14(24):108-110.
[19] 王麗,劉金星,張師前.蒲地藍消炎口服液治療慢性盆腔炎的臨床觀察[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5,25(22):5169-5171.
[20] 張利.白芍的藥理作用及現代研究進展[J].中醫臨床研究,2014,6(29):25-26.
[21] 劉春泥,廖鑫波.中西醫結合治療瘀阻胞宮型慢性盆腔炎的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16,54(17):54-56.
[22] 余露軍.中西醫結合治療婦科慢性盆腔炎38例觀察[J].中外醫學研究,2016,14(36):151-152.
[23] 楊琪偉,楊莉,熊愛珍,等.赤芍與白芍抗血小板凝集作用的UPLC-MS代謝組學初步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11,36(6):698-701.
[24] 吳苗敏,韓璐,劉娜.中藥三聯療法治療慢性盆腔炎患者臨床療效及對血液流變學的影響研究[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4,20(5):658-659.
(收稿日期:2017-05-18 本文編輯:張瑜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