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在當前“內交外困”的經濟形勢下為不斷開拓經濟持續發展的國內外貿易渠道,同時促進“一帶一路”國家發展戰略順利成功地實施,提倡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在當代新局面新形勢背景下,亞投行作為一家新興的國際多邊金融機構,在實現國內過剩產能的轉移和再利用乃至經濟發展上都有良好的促進作用,增強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話語權。縱觀全球,亞投行有利于彌補和完善當前的國際金融規則體系。與此同時,隨著亞投行正式成立,我們也逐漸認識到機遇的背后隱藏的挑戰,所以也需要我們及時規范地作出相應的應對策略,使亞投行在國際舞臺上發揮更大更好的作用。
【關鍵詞】“一帶一路” 亞投行 SWOT分析 策略
在當前錯綜復雜的經濟背景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3年10月提出建立亞投行的倡議,得到很多國家積極響應,并于2015年12月亞投行宣告正式成立。“一帶一路”經濟區開放后,承包工程項目突破3000個。2015年,我國企業共對“一帶一路”相關的49個國家進行了直接投資,投資額同比增長18.2%。2015年,我國承接“一帶一路”相關國家服務外包合同金額178.3億美元,執行金額121.5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42.6%和23.45%。2016年6月底,中歐班列累計開行1881列,其中回程502列,實現進出口貿易總額170億美元。2016年6月起,中歐班列穿上了統一的“制服”,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蓬勃發展的最好代言與象征。2017年5月14日至15日,“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習近平主席出席高峰論壇開幕式,并主持領導人圓桌峰會。從這一路發展來看,“一帶一路”建設取得了有效且顯著地進展。這是首個亞洲發展中國家一起組織開展且主導的多邊國際金融機構,本文通過一系列研究,進一步了解在“一帶一路”背景下,亞投行成立的意義。同時,本文也通過SWOT戰略分析方法對亞投行可能存在的問題與挑戰進行了深一步的探究。這是我們第一次作為發起人籌建運營的金融機構,需要我們學習和借鑒的地方還有很多。所以最后,本文也根據目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亞投行如何應對挑戰和如何順利發展的對應策略。
一、亞投行成立背景
(一)國際背景
當今世界正發生著復雜而微妙的變化,國際金融危機對整個世界經濟的深層次影響繼續顯現。盡管在近幾年,亞洲經濟體作為一個完整的團體進步十分迅速,區域合作經濟也有著較好的發展趨勢,但在發展的進程中仍然面臨著大大小小的問題與挑戰。基礎設施建設和發展,尤其是對融資需求并不發達的發展中國家來講,這一市場的需求是巨大的[1]。與此同時,我們國家也面臨著新的挑戰和威脅,歐洲以及日本一些國家正在不斷加強其在新一輪貿易規則中的權力與地位,例如美國極力推動的TPP戰略,正在想法設法的通過開發自由的貿易方式,控制和占有下一輪國際貿易規則的核心主導力。對此,中國需要始終保持一致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不動搖,構建全方位開放格局不改。“一帶一路”下的亞投行建設在不斷拓寬和強化中國對外開放的同時,也爭取和鞏固了與亞洲、歐洲以及世界的互利合作。因此,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愿意主動承擔更多的責任和義務,愿意為世界和平發展做最大的貢獻。
(二)國內背景
首先,我國存在著資本過剩這一主要問題。改革開放三十年,作為中國人最值得驕傲的一點就是我國從八十年代資本高度緊缺的國家,轉變為了現在的這樣一個資本過剩的大國。然而,目前的資本過剩問題是指那種利潤率的下降不會由利潤量的增加得到補償的資本的過剩。其次,產能過剩也是我們目前應該考慮的問題,到2015年下半年,國家發改委統計報告得出最少存在二十五個產業有產能過剩這一問題[2]。“一帶一路”項目的目的就是把我國過剩的資本轉移到資本短缺的沿線國家中去,這不僅有利于國內的剩余資本的輸出再利用,更加幫助了周邊資本短缺國家。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就是我國雖然是發展中國家,但是毋庸置疑是當今世界最具建設基礎設施能力的國家,過關的技術水平完全可以滿足東南亞以及中亞的一些相對落后的國家對于基礎設施建設存在大規模的需求。我們可以利用現有的技術資金幫助域外國家,實現了雙方的互惠互利,可謂一舉兩得。最后一個原因就是為了滿足人民幣國際化的客觀要求。根據亞投行的籌資分配我們可以看到,亞投行的初始注冊資金為1000億美元,而我國的投入資金占將近百分之三十。所以,在選擇貨幣進行結算這個問題上,中國作為最大的股東擁有絕對的主導權,這對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相當有利。
二、亞投行成立的意義
我們知道,以基礎設施建設為核心的“一帶一路”如果沒有亞投行推動的話便無法順利實施,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巨大的資金投入,僅憑單個國家的能力很難完成。“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基礎設施相對落后,急需投資建設涵蓋鐵路、公路、航空、水運等的立體式交通走廊,打通包括水電、油氣、煤電、太陽能、風能等能源板塊,構建涉及電信、互聯網等的信息網絡一體化。亞投行作為一個多邊開放性的金融組織機構,主要投資方向就是基礎設施建設,因此“一帶一路”沿線必然屬于重點投資區域。
因此本文通過中國、亞洲、世界這三個角度分析亞投行成立的意義。第一,對中國自身的意義來說,首要意義必然是建立一個由中國領導的籌資銀行,解決融資渠道的問題。其次,亞投行的建立為我國營造一個和諧穩定的外部環境,亞投行通過提供資金以及技術等方式使亞洲國家普遍受惠,這對鞏固中國在區域內的領導地位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再者,亞投行成立以來就一直鼓勵使用人民幣,這一行為將極力地擴大人民幣跨境結算和貨幣互換的規模,為人民幣國際化推波助瀾。最后,中國作為亞投行最大的股東,伴隨著海上絲綢之路與陸上絲綢之路的順利建設,對提高中國的自身綜合實力和在國際舞臺上的影響力有著很大的推動作用。第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成立的主要目的是在亞洲范圍里推進基礎設施建設,促進亞洲各國的互連互通,互惠互利,為亞洲一體化助力。如今,在亞洲基礎設施方面,現有的多邊開發銀行的年投入資金僅為100億到200億美元左右[3]所以亞投行對亞洲的建設意義不僅在于服務于亞洲振興加快亞洲經濟一體化建設進程,還推動了南南合作與南北合作。第三,亞投行的成立對整個世界金融格局也存在了重大的影響意義。亞投行不僅促進國際金融體系變革,也在創造21世紀全球治理新路徑:“精益、清潔、綠色”,并且根據“公開、透明、擇優”三大原則競選管理層。同時,亞投行始終堅持貫徹開放包容的理念精神,努力開展建設相互融資、知識同享等多樣化的競爭和合作,很好的服務于全球治理,完善世界金融格局。endprint
三、亞投行金融戰略運作模式及治理模式
亞投行邁出實質性的步伐,那么會怎么進行運作呢?
如圖一所示,亞投行規定法定資本金為1000億美元,初始認繳資本為500億美元。根據2015年6月28最新數據公布,中國的出資額為29.7%,位列第一大股東,投票權預計在25%以上[4]。這是一批龐大的資金,我們又該如何分配獲得這些資金呢?目前的規則就是以各成員的經濟規模為基礎,由各成員分別抽資。同時,亞投行設立理事會、董事會、管理層三層管理架構[5],其中,最高權力和決策機構是由所有成員國代表組成的理事會;董事會則負責對日常事務的管理決策,人員由理事會選取;而管理層則下設銀行各主要職能部門,專門負責亞投行日常業務的開展與實施。除此之外,亞投行還特意設立了行之有效的監督機制,并在競聘領導依據高級管理層時采取公開、包容、透明和擇優的原則,為優秀的人才提供一個公正透明的發展平臺。
四、運用SWOT分析亞投行金融戰略以及對其未來發展戰略的對策建議
可以看出,SWOT分析法分別是指優勢、劣勢、機會和威脅,是一種對主體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的各種因素進行綜合分析,最終通過對比選擇最佳的戰略方法的一種高效分析方法。本文通過各方面的環境因素分析和SWOT矩陣的構造后,便可以清晰地到看包括內部條件分析和外部環境分析兩個部分中的四個角度對亞投行進行分析。
通過swot模型分析后,通過分析規則提出了對亞投行未來發展戰略的對策建議,充分發揮優勢因素,克服弱點因素,利用機會因素,化解威脅因素,考慮過去,立足當前,著眼未來。
(一)學習多邊開發金融機構的成功經驗
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亞洲開發銀行等國際金融機構已經運行多年,其經營管理也已經相對地穩定和成熟。亞投行應該在確定它的宗旨和目的后,努力借鑒國際金融機構的成功與失敗經驗,用實際操作去真正解決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融資問題。
(二)協調好與域內域外組織和國家的關系
在推進亞投行的運營過程中,要加強與每個國家的溝通與交流,在差異中求發展求共識,并對于它們提出的建設性意見要予以考慮與采納。淡化爭奪亞洲地區金融主導權的形象,主動地向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國際性金融機構學習,為同一個世界作出力所能及的努力。
(三)加快國際金融人才的培養和儲備
亞投行作為一個新興的金融機構,必定需要大量的金融人才,保證機構內部的人才專業化、國際化。在人才培養和選擇上,首先,必須有深厚的經濟金融知識功底。其次,他們不但要能夠熟練地掌握多門外語以便進行國際平臺交流,還要可以隨時在中西方不同的經濟文化領域上轉換。最后,必須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人文素養。
(四)拓展融資渠道,實現資金多元化
各成員國的初始資本注入是遠遠不夠亞投行持續發展的,1000億美元的注冊資金不可能永遠不動,尤其是面臨十分此龐大的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缺口時,我們才知道拓寬融資渠道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我們需要充分調動民間金融力量,引進更多資金融資渠道,充分利用好金融杠桿這一手段,才能擴大可利用金融資源[6]。
五、總結
通過對亞投行的深入了解與分析,不難看出中國打算在世界經濟和金融事務中發揮越來越大的影響。亞投行有優勢也有劣勢,有機遇同時也充滿著挑戰,在當前這一大形勢下,我們沒有理由認為這個新的多邊銀行不會取得成功。這一戰略肯定會得到人們的歡迎,因為它最終會給亞洲和全球經濟帶來切實的好處。
參考文獻
[1]王健.亞投行背后的戰略角逐[J].社會觀察.2014(12).
[2]陳季冰.亞投行:拋開舊秩序的新嘗試[J].中國中小企業.2014(12).
[3]鐘玲.亞投行,新的基建投資機遇?[J].進出口經理人.2014(12).
[4]劉英,王曉甜,袁野.APEC框架下構建亞太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研究[J].中國市場.2014(45).
[5]李皓.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制度設計[J].中國金融.2014(12).
[6]王木克.冷眼東北亞 亞投行:韓國的機遇與糾結[J].世界知識. 2014(22).
作者簡介:王欣瑩(1994-),女,浙江臺州人,新疆財經大學,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金融學領域資本市場方向的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