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繼彬
摘 要:古代文學屬于璀璨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歷史,更具有珍貴性和價值性。促使我國古代文學作品得以廣泛的傳播和流傳,有必要對其傳播當中的各個層次進行明確探討。本文在探索我國古代文學傳播時便主要對傳播的主體、環境、內容、方式、對象、效果等展開了探討。主體主要有書塾、寺院等,環境分為軟環境和硬環境,內容包括時代性和價值性,方式有書面和口頭,對象有創作型、批評型和消費型,效果與方式和對象密切相關。
關鍵詞:古代文學;傳播學;傳播層次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26-0-01
前言:
二十一世紀以來,我國文學研究領域對于文學、文化的傳播與接受予以了重點關注。就現階段而言,在文學接受方面已經產生了比較豐富的研究成果,但是在文學傳播,尤其我國古代文學傳播方面展開的研究比較有限,雖然進行了研究對象、范圍以及方法的確定,卻不具有明確性。鑒于此,在對我國古代文學傳播展開研究時,必須要確定研究的內容和范圍,即形成研究的六大層次,便于系統的展開探索。
一、傳播主體
古代文學與自然環境、人們的勞動等均存在著密切的關聯,可以說古代文學的傳播需要借助于勞動人民的力量,從該角度可以將勞動人民視為古代文學傳播的主體。雖然在中國的諸多歷史時期會產生不同類型的文學作品,但是其在傳播當中基本上會依靠個人、家族、民間機構、寺院、書塾等。傳播主體的不同產生的傳播作用亦存在一定差異性,一般情況下,寺廟和書塾的傳播效果比較明顯。除此以外,唱戲的歌姬或者演員亦能夠成為古代文學的傳播主體,其具有傳播快速的特點。
二、傳播環境
對我國古代文學的傳播環境進行分析時可以將其分為軟環境和硬環境兩個方面。傳播的軟環境主要是指古代文學作品產生時代的政治環境、經濟環境、文化管理以及技術條件等。在一定程度上文化可以反應社會的經濟與政治發展狀態,反之,經濟和政治的發展狀態又決定著文化的發展與傳播。例如唐朝鼎盛時期的詩文發展狀態良好,與當時唐朝政治、經濟發展水平較高關系密切。該點主要是指寬松的政治環境可以令人們具有一定言論自由的權利,良好的經濟環境則可以為文學作品的傳播創造經濟條件[1]。此外,古代文學傳播的硬環境主要是指茶館、酒肆、寺廟、私塾、官府等場合,在上述場所當中文化便于被弘揚與傳播。
三、傳播內容
古代文學在傳播當中會受到時效性的限制,主要由于其傳播的方式并不十分發達,因而傳播的內容具有一定滯后性。一般具有較高知名度的創作者,其作品在出現時便能夠被世人所知,比較典型的應該為李白、杜甫、蘇軾等。但是,對于知名度相對較低的創作者,其作品即便比較優秀,但是卻不能夠得到及時且快速的傳播,甚至部分創作者的優秀作品只有在其去世以后方能夠面世。從該點可以看出,優秀古代文學作品內容的傳播與創作者的知名度關系密切,但是其內容大多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和深邃的內涵,因而能夠受到眾人的追捧,符合大眾審美。鑒于此,對于知名度較低的創作者的作品,可以從其傳播內容的時代性和價值性入手展開進一步的分析。
四、傳播方式
古代文學的傳播方式比較落后,其傳播的速度十分緩慢,傳播的方式主要為書面和口頭。其中,書面傳播主要將文學作品刻至或者印至書本面上,由寺廟或者私塾進行傳播。口頭傳播則比較興盛,可以由歌唱或者吟誦等多種方式,孔子的儒家學說在傳播當中便主要采用了口頭傳播的方式,能夠在其游學時進行思想的廣泛傳遞。
五、傳播對象
分析我國古代文學傳播時對于傳播的對象需要展開重點探索。傳播對象在一定程度上對所傳播的文學是否能夠真正體現其價值性具有決定作用。一般情況下可以將傳播對象分為創作型作家、批評型專家和消費型讀者三個類型。其中,創作型作家比較關注作品的內涵,希望能夠吸收借鑒優秀之處;批評型專家主要為了批評而閱讀,對文學作品會產生審視,關注的內容為作品價值;消費型讀者當中的普通民眾主要為了消遣和娛樂,文人士大夫則偏向于作品的文化與內涵[2]。
六、傳播效果
古代文學傳播當中,不同傳播方式、傳播對象,對同一文學作品產生的傳播效果存在不同之處。以手抄本傳播為例,手抄本當中的文學作品一般會選擇比較具有文學價值和深刻思想內涵的作品,但是不同書法家所寫的手抄本卻具有不同的傳播價值和傳播效果[3]。若名氣較大的書法家抄寫,則更易于傳播且傳播效果更好。主要原因在于,書法家自身的文字水平和家庭背景等會對文學作品傳播速度產生影響,其生活環境當中的豐富傳播資源亦會對文學作品的傳播起到推動作用。
結論:
綜上所述,我國古代文學作品由文人雅士所創作,其中蘊含一定深刻思想與情感,在其產生以后隨著社會的進步與文化的發展會進行傳播,在時間的演進下至今已經形成了古代文學傳播這一研究領域。為了能夠更加系統且細致的對我國古代文學傳播情況展開研究,必須要從傳播的主體、環境、內容、方式、對象和效果六個方面入手,保證研究的全面性,更加深入的挖掘我國古代文學的內涵。
參考文獻:
[1]曹萌.論中國古代的文學傳播思想[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05(03):164-167.
[2]戴灜瀅.中國古代文學流派形成過程中的文學傳播價值[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6,11(06):98-100.
[3]秦艷紅.中國古代文學傳播方式探析[J].教育現代化,2016,35(08):346-34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