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虹
摘要:自在、自覺與自由是哲學上的重要概念,它們分別表現著事物發展的不同階段,將這些概念應用于會計學中便形成了會計自在、會計自覺與會計自由的概念。文章探討會計自在、會計自覺與會計自由的內涵,結合人格理論中自我、本我與超我的概念與聯系,試圖建立個體“三自”與會計人“三我”之間的內在聯系。會計自覺在會計發展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它是會計自在走向會計自由的必經之路,是完善當前會計不良行為的現實選擇。最后,針對會計自覺的重要作用提出當前提升會計自覺的路徑。
關鍵詞:會計自在;會計自覺;會計自由
一、會計自在、會計自覺與會計自由
哲學上,自在與自為、自覺與自由分別是兩組重要的概念?!白栽凇迸c“自為”相對應,黑格爾提出的“自在—自為”就是“存在—非存在”,自在性即“作為思維的存在”“作為主體的客體”“作為主觀的客觀”,自為性即“作為存在的思維”“作為客體的主體”“作為客觀的主觀”。[1]自在強調事物本來的、原有的、初始的狀態,是事物與生俱來的區別于他物的屬性與客觀存在。馬克思認為“自覺”(conscious)是由“有意識的”發展而來的,體現了馬克思對于人的意識作用的科學定位。[2]自覺是比自在高一層次的事物發展狀態,強調人的主觀能動力與反思作用于自在之物從而對事物發展產生的影響。自由是由理性的,有意識的自覺發展而來的,是人的特性,是事物發展和追求的最高層次和完善的狀態,是個人與社會、自然的統一。
將自在、自覺與自由的概念應用于會計學中,便可得到會計自在、會計自覺與會計自由的概念與內涵。會計自在是會計本身的客觀存在,是會計與生俱來的區別于其它事物的客觀屬性與本質,強調會計本身所具有的技術性,這種“計數”“記錄”功能是其他事物所不具有的,它是客觀存在的。會計自覺是人的主觀意識與會計自在的結合,是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作用于會計從而滿足利益相關者的需要,滿足社會的利益。會計自由是會計發展的最高階段與最高層次,是會計自在在會計自覺的約束指導下,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統一在會計發展中的體現,是會計發展的完美階段。
二、會計自在、會計自覺與會計自由的內在聯系
1923年,奧利地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在他的專著《自我與本我》中提出了人的三重人格概念,即“本我”“自我”與“超我”。[3]弗洛伊德用自我、本我與超我的關系來解釋意識與潛意識的關系。本我與超我是相互對立的矛盾體,而自我則是聯系與協調二者的媒介與橋梁。自我來自于本我,抑制了本我中不為社會道德所容納的東西,超我是自我的發展趨勢,是自我追求的至善境界。“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理論與“會計自在—會計自覺—會計自由”有著密不可分的天然聯系,會計“三自”的發展階段是人格中“三我”理論在會計上的表現與映射。
依據人格理論可以得出“會計自在—會計自覺—會計自由”之內在層次關系。會計自在是會計原始狀態,會計自由是會計發展之最高階段,會計自覺則是協調溝通會計自在與會計自覺的媒介與橋梁,它是會計自在發展至會計自由的必經之路。會計自覺使會計自在中反映了人的意識,使會計人在一定約束下的會計行為滿足相關者要求,符合社會價值判斷和期望;當然,由于個體主觀能動性發揮的程度不同,必然存在個體利益與社會利益的沖突,使會計并不完全自覺。會計自由體現了個人與社會的高度統一,是一種完全自覺狀態,會計行為完全符合會計準則要求和社會道德標準,是一種至善狀態。而在會計發展的歷程中,“會計自覺”不僅扮演者承上啟下,溝通協調的重要角色,更是完善當前存在的會計不良行為的必然選擇。
三、會計自覺:由會計自在走向會計自由的必然選擇
(一)會計自覺是會計發展的必經之路
會計發展至今,本質上體現著會計一步步由會計自由向會計自覺的發展與演變。從“結繩記事”到“官廳會計”、“莊園會計”,會計負責算盤點財產物資,技術性強。這時會計多半體現的是會計自在階段。工業文明的發展和公司制的出現時代促使了古代會計向近代會計的轉變。一方面,公司的利益相關者要求企業提供真實的會計信息,會計人不僅要對業主負責,也要對社會公眾負責。會計人按社會道德和法律規則行事,使會計進入會計自覺階段。另一方面,個體利益與社會利益仍在不斷博弈,在法規不完善、個人素養不高或利益驅使的情況之下,會計人仍會有不自覺之現象。但近代會計仍然是會計進入自覺發展的重要階段,GAAP得以建立,諸多學者為統一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和基本會計原則做出了重要貢獻,政府公眾對會計施以更多監督,會計人員的專業水平與道德素養也在不斷提升,會計整體上進入了會計自覺階段。如今,現代會計取得了長足發展,出現了許多會計概念與理論的創新。例如,社會責任會計的產生。另一方面,社會關注使會計人員的水平也在不斷提升,會計進入更加自覺階段。當前的會計發展仍處于會計自覺階段,這其間也有會計不自覺之現象,但由于會計的社會屬性日益顯著,未來趨勢仍是會計自由。盡管這一過程漫長艱辛,但這不可避免。
(二)會計自覺是完善當前不良會計行為的現實選擇
不良會計行為是指會計人受個人利益的驅使,無視規則與道德約束,做出利己行為,損害甚至嚴重降低社會效益,阻礙會計健康發展。歸根結底,歸結為主觀與客觀原因。對于會計人自身,一方面專業水平與專業技能欠缺使會計人難以勝任工作;另一方面思想道德水平欠缺使會計人易受利益的驅使作出不恰當甚至違法行為。對于外部會計環境不健全,一是現有會計法律規范存在不健全;二是社會監督不力,政府懲罰力度不夠、缺乏有效激勵機制;三是公司微觀環境建設不足,企業規章或財務制度在實施過程中執行不力。要完善甚是消除不良的會計行為,就是要使會計人員清楚的意識到自身責任與職責,自覺遵守法規,自覺提高道德素養,使會計人不斷提高自覺意識,會計自由才有可能實現。
四、會計自覺的提升路徑
(一)會計人智商、情商與靈商的并重發展
第一,智商發展是使會計人具備基本的專業技能與職業勝任能力的基本要件,是會計人保持學習能力的關鍵因素。第二,情商是使會計人妥善處理各方關系,協調各方利益的重要因素。第三,靈商是推動會計創新,促進會計走向自由的決定性因素。三商并重,才能使會計人保持高度的自覺意識,才能使會計自覺的實現在主觀上成為可能。
(二)規范各項財務規章制度,完善會計微觀環境
其一,就硬性約束而言,規范的企業制度與財務制度能夠在制度層面對會計人員起到規范作用,同時,企業設立制度執行監督機構與懲罰機制也能對會計人員形成硬性的約束力。其二,就軟性約束而言,良好的公司環境、和諧的工作氛圍、高層與上層會計人的以身作則、以及適當的獎勵與激勵機制會對下層會計人產生無形影響。
(三)國家完善立法,社會加強監督,完善會計宏觀環境
一方面,國家應根據實際具體的情況,制定、修訂、完善法律,明確法律條款中模糊不明的事項,補充之前未出現的新情況,嚴格對違法事項的懲罰機制;另一方面,完善執行監督。這樣才能形成積極健康宏觀會計環境,為向會計自由的發展與轉變形成良好社會保障。
五、結論與啟示
自在、自覺與自由的哲學概念可以推及得出會計學中的會計自在、會計自覺與會計自由,他們三者體現了會計發展的不同階段。會計自覺是會計人的意識與會計自在的結合,是會計自在與會計自由的媒介與橋梁,實現會計自在向會計自由發展必經之路,也是應對當前不良會計行為的現實選擇。面對不良會計行為,要從主觀與客觀兩個因素著手,使會計自覺程度不斷提高,使會計自由成為可能。
參考文獻:
[1]劉立東.思辨同一性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13.
[2]陳湘文.自覺自由是人類自由的前景——哈耶克自由觀之批判[J].中共南京市委黨校南京會行政學院學報,2007.4.
[3]弗洛伊德著.車文博主編.自我與本我[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6.
(作者單位:南京財經大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