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曉明
摘 要 廣東省湛江市位于中國大陸最南端雷州半島上,地處粵桂瓊三省區交匯處。由于其地臨海,自古以來就蘊含著豐富的與海洋息息相關的民俗文化和獨特的風景名勝。如人龍舞、雷劇、飄色、廣州灣、寸金橋、三元塔等。本文主要從湛江市徐聞縣最具代表的人文自然景觀大漢三墩、登云塔去窺見它獨特的海洋文化藝術。
關鍵詞 徐聞 大漢三墩 登云塔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徐聞縣地處湛江市的最南端。從漢代起就是的中國海上對外交流的重要據點。這里迄今被發現的遺跡無一不見證著徐聞海上絲綢之路曾經的輝煌。
大漢三墩位于湛江市徐聞縣南山鎮,這里曾是徐聞舊縣治和合浦郡治的所在地。據古志記載,徐聞城,漢元鼎初年(公元前111年)建在海邊的討網村,前臨大海,面對有三個小墩,故稱大漢三墩,可見其名稱由來已早。三墩是古代討網港的天然屏障,雅號:瀛島聯璧。三墩成環狀相連,就像三塊玉璧,懸浮在藍天與碧海之間。天氣晴朗時,光彩照人。夜晚月光初現時,閃放著光華。電閃雷鳴,天陰雨濕,三墩更像玉璧一樣生輝。所以古代又稱瀛島或小蓬萊。島上密林、青藤、古樹、老井、烏龜石、蓮花石、牡蠣灘等等,成為大漢三墩美麗迷人的景觀。
這三個小墩的形成也賦予美麗的傳說據當地村民說。在很久以前,中原地區有三姐妹長得如花似玉,當時為了逃避朝廷招她們進皇宮為宮女,被迫無奈,歷盡千辛萬苦南下來到討網港,隱姓埋名潛居下來。但最后還是擺脫不了朝廷官兵的搜查,只好跳進海里。幾天之后,就在三姐妹分別跳下海的地方突然有三個小墩露出海面,即現稱的“三墩”。
大漢三墩的頭墩又稱萬年泉島。這里有一口常年不枯的古泉井,被當地村民稱為萬年泉。泉水潺潺流淌了兩千多年從不枯竭,傳聞這口“古泉井”為海上三仙女的心泉,泉水清明透徹,甘醇可口,人們在島上耕作,打蠔捕魚,累了嘗一口泉水、餓了煲一鍋海鮮。天晴日麗,有緣年輕人可在泉面發現美女倩影。由于這里的自然風景優美,因此也成為了中國民俗攝影協會徐聞采訪創作基地。
二墩又稱神龜島。在這個島上,千萬年來,由于火山玄武巖受海水浸泡冷卻凝固而產生龜裂構造現象,經海水日長月久沖刷,生成了一個個惟妙惟肖的烏龜石,當地人稱為神龜石。觀看烏龜石后,再轉到西邊海岸你會驚奇地發現這里有著一個奇特的天然玄武巖畫廊地質景觀。在千百年來海浪的沖刷和自然界的神奇力量作用下,玄武巖石面上留下了奇形怪狀的各種圖案,有的像石狗,有的像臉譜,有的像海豹群。在二墩,游客不僅可以觀賞神龜石、天然玄武巖畫廊地質景觀,還可以觀看四十米高的現代燈塔,聆聽海濤……
在游船上,遠遠瞭望三墩就像看到了“鳥巢”,當地群眾稱三墩才是真正的鳥巢,每年秋冬季節,候鳥都遷徙到這里過冬,這里成為了候鳥的天堂。三墩,又稱蓮花島。在該墩的南側,有著一大片由一塊塊形似蓮花的萬年風化石組成的蓮花石灘,它們有的似盛開的蓮花,有的象含苞欲放的蓓蕾,形狀各異、奇特美觀、惟妙惟肖,纏綿連接約幾千平方米。
在蓮花灘的西側,還連接著一處更為壯觀的景象——千萬塊長滿青蠔的萬年古石一塊靠著一塊,一塊連著一塊躺在潔白的沙灘上,凸在潮水之上,形成一個個美麗的“牡蠣花”。這一神奇的自然景觀,被來島觀賞的文化人稱為牡蠣花灘。大漢三墩萬年蓮花牡蠣石灘被發現后,立即引起國內媒體的極度關注,新華社圖文并茂向國內外播發了通稿,并被海內外2000多家媒體廣泛采用,在海內外產生廣泛的影響。所有慕名前來觀光的游客無不稱贊:這個蓮花牡蠣灘真是天下奇觀!
三墩,這里是海上絲綢之路最早的始發港之一,兩千多年前,這里曾泊滿了大漢的帆船,浩大的船隊滿載絲綢、茶葉和陶瓷器皿從這里出發,劈波斬浪,遠征重洋,在史書里留下了輝煌一頁。
登云塔是"徐聞八景"之一,雅稱"雁塔嘲風",也是徐聞古代最大的建筑物之一。《徐聞縣志》記載,登云塔建于明萬歷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當時任徐聞知縣的趙一鶴定基,中間歷時8年到了天啟三年(公元1623年)由時任知縣應世虞竣工落成。對于這座“登云塔”得名由來,當地文化界歷來的說法均眾口一詞,一般解釋為“文筆”,表達了徐聞人渴求廣出人才,青云直上的美好愿望。又因為它屬于風水塔,故當地人又將之稱為“風塔”,意在蔭護士子青云直上,高中科甲。塔身為八角梭合形,高為36.41米,共分為七層,每層都有內層,體積自下而上逐層遞減。在塔的內室,由石階組成的階梯設在夾墻中間,貼著內室盤旋而上,從塔底部算起,一共要攀上190級石階才能到達塔頂。“順丁結構是它的建筑特色之一”。當地文化局有關人員介紹,整個塔的主體部分由石磚泥沙構成,砌法為一順一丁,因此從外部來看,不難看出整個塔每層的平座外側均有線磚和牙磚相間裝飾,不但讓塔身堅固還十分美觀。
說起登云塔的外觀就不得不提及底層和塔剎的建筑特色。塔的底層高5.8米,這一層共設有外墻七面,朝東開有一扇門,其余均為假門,朝東的門高約2.53米,寬0.90米,人們就是從這個門出入。該門上端呈金字形。距門頂0.2米外鑲一石匾,題有“登云塔”三個大楷字。右款縱向寫有:“天啟五年仲春吉日”,左款刻有:“赤城應世虞題”,整塊匾長1.22米,寬0.66米。內墻正西面有神龕內立兩樽木雕像,分別是建塔知縣趙一鶴與應世虞。而用于鎮塔之用的塔剎高為2.5米,內部置有鐵鑄覆盆,盆上有銘文“徐聞縣文塔頂靈鼎鐘共用銀伍拾兩”。
登云塔建筑獨具匠心,還流傳著一段膾炙人口的美妙神話。相傳很久以前的一天,天上貌美如花的七仙女下凡,剛好落在徐聞縣鏡,看到自然風景很迷人堪稱人間仙境,就喜歡上這個地方,七仙女為了以后能天上地下來去自如便決定偷偷地造一座通往天宮的通天塔。晚上天一黑,七仙女施展仙法悄悄地動工了,沒到兩個時辰就造了七層,恰在此時卻被一個巡夜的土地公看見,土地公心想,這塔已經建這么高了,再繼續造下去通到云端還了得?到時候凡人也順著這塔爬上天宮豈不擾亂天庭亂了界!于是,土地公冥思苦想終于計上心頭:假雞啼。七仙女正興致勃勃忙得不亦樂乎一下子忘了時辰,一聽到公雞喔喔啼,還真以為天快亮了,急急忙忙將塔封了頂,騰云回天宮去了。結果塔只建成七層,而且把蓋頂的兩口寶鍋草草蓋上了事。三天后,寶鍋自行飛升,一口落到石嶺,化成石嶺塘;一口落到流梅溪,化成響水潭。
登云塔是徐聞現存唯一比較完整的明代建筑,它對研究當時社會狀況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科研價值。建國后,登云塔曾多次得到妥善的保護和維修。1983年3月,徐聞縣人民政府將登云塔列為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登云塔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同年6月,徐聞縣政府撥款20余萬元重修,擴建塔臺葺新塔身,指定文化部門對該塔加強保護和管理,并購置了裝飾燈,進行美化亮化,使該塔顯得更加偉岸壯觀,并另立登云塔重修碑和文物保護標志碑,供人瞻仰。1999年9月,湛江市政府將登云塔列為第四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徐聞文化部門又將其申報為第七批廣東省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中國的海洋文化近幾年才重新被正視和挖掘了起來。隨著科學考古和民間素材的深入了解,我們相信將會有更多的歷史文化原貌被還原,將會為后人展示這座古老海港城市的誘人海洋文化底蘊。
參考資料
[1] 陳立新.湛江海上絲綢之路史[M].南方人民出版社,2009(11).
[2] 徐聞年鑒[M].廣東地圖出版社,20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