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乃軍
摘 要 社會主義的發展離不開資本主義已經取得的先進成果。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政治、經濟、文化的前進仍需要借鑒資本主義國家積累的豐富經驗。利用資本主義發展社會主義,就是把資本主義一切先進的、適應社會主義的東西拿來為社會主義服務。
關鍵詞 社會主義 資本主義 發展
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識碼:A
1我國社會發展利用資本主義理論分析
1.1從社會歷史發展的角度看
從社會歷史發展的過程中,社會主義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是并存的,并且是長期的。唯物史觀認為:無論哪一種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絕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就社會的胎胞里成熟前世絕不會出現的。這就是唯物史觀所說的兩個絕不會。在資本主義社會,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有占有之間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但是,資本主義為了保護自己需要不斷調整生產和管理機制,緩解二者之間的矛盾,使生產力不斷得到發展。所以,在一定時期內資本主義不可能滅亡,將會與資本主義長期并存。
1.2從生產力角度看
社會主義想要發展就要借鑒一切先進成果,資本主義的經驗要學習,教訓要吸取。19世紀20年代,大規模的經濟危機第一次席卷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生產過剩、工人失業、物價猛漲是當時的顯著特征。在這場危機中資本主義國家通過調節生產和勞動力渡過了經濟危機,為以后經濟的發展積累的豐富的經驗。社會只要發展,生產力之間的矛盾就會一直存在,這是不可忽視的。我國要學習資本主義國家在應對經濟危機過程中的經驗和有力措施,并賦予中國特色,盡最大努力避免危機的發生,或者在危機發生時把損失降到最低。
西方資本主義是最早進行科技革命的國家,科技革命帶來了生產工具的革新,傳統的生產方式得到更新,節約了更多的生產資料,勞動水平不斷提高,生產力發展有了巨大的飛躍,走在世界的前列。
所以,從生產力發展的角度看,社會主義國家要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向擁有先進生產力和經驗的資本主義國家學習。
1.3從經濟全球化的角度看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經濟發展水平的進一步發展,生產從國內擴展到國際,國家間的聯系日益密切。所以說在不斷開放的的當代世界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以不借助國際協作去發展現代化,也沒有一個國家可以脫離世界經濟體系去實現自己的發展。全球化使資本主義得到了新的發展 ,歐美等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占有了大量的財富和資源,經濟實力迅速擴張。
我國的經濟發展是在生產力發展水平不發達的條件下進行的,如果我國發展不重視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不注意資本主義成功發展的經驗,我國將難以實現現代化。所以,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發達的生產力和科學的管理方式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用以彌補自身的不足和劣勢。同時,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要跟上經濟全球化的步伐,加強與發達國家的聯系,資源共享,優劣互補
2我國社會發展對資本主義利用的實例分析
2.1毛澤東對資本主義的利用
1952年,黨中央提出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在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時,毛澤東提出實行和平贖買的政策。和平贖買即實現企業所有權的變更,將資本家個人的變為國有,將私有制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毛澤東通過和平過渡的方式將資本主義收歸國有,是社會主義利用資本主義進行吸納的一個重要例子,同時又表明社會主義是可以和資本主義并存的。這一實踐在社會主義發展的過程中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
2.2鄧小平對資本主義的利用
鄧小平從社會全面發展的視閾對資本主義進行定位,在對待資本主義的問題上表現出了更加開放的態度。十一屆三中全會他提出實施改革開放的偉大構想,破除了原來閉關鎖國的狀態,打開了中國的大門。鄧小平重視并積極利用良好的國際環境,引進國外先進的技術和人才,經濟得到增長,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得到提高,整體上提高了中國的綜合實力和在國際世界的地位。在對待港澳問題上,鄧小平更是大膽的提出實施一國兩制:即在大陸實施社會主義制度,在港澳臺實施資本主義制度。一國兩制促進了兩岸的發展,維護了民族大團結。海峽兩岸共同借鑒、共同發展,探索出了適合社會主義中國發展新途徑。
總之,社會主義的發展要和資本主義相結合,通過吸收資本主義國家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經驗,同時發揮社會主義特有的優勢,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步伐。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
[2] 史偉剛.“利用資本主義發展社會主義”的當代解讀[J].寧波工程學院學報,2005(03):56-60.
[3] 時群.關于當代社會主義對資本主義的借鑒與超越[J].泰安教育學院學報岱宗學刊,2007(03):1-2.
[4] 郝虹瑋,吳賽.當代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并存、借鑒與發展[J].學術探索,1999(04):61-63.
[5] 陶正付,葛樺.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對社會主義發展的影響[J].社會主義研究,2002(01):1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