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風俗文化一種的稻作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類。自從水稻以及耕種技術傳入日本以來,改變了日本人狩獵、采集的生活方式,使其生活更加穩定;另一方面,不斷地影響著日本人的衣食住行,使日本人形成獨特的民族特性,并且逐漸地形成了日本式的稻作文化。
關鍵詞:稻作文化;藝術性;勤勞性;飲食生活
作者簡介:譚亞楠(1992-),女,漢族,山西省大同人,遼寧大學外國語學院日語語言文學專業碩士生。
[中圖分類號]:G1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26--01
一、稻作文化的傳來與發展
水稻這種耕作方式并非發源于日本。公元前3世紀以前日本人一直依靠狩獵、采集這種方式進行生活,這種生活方式必然導致生活狀態的不穩定,同時也充滿了不確定性。直至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2世紀即彌生時代,水稻以及耕作方式傳入日本,日本人的生活方式才有了巨大的改善。這種文明是通過朝鮮半島,將古代中國的水稻種子以及先進的耕作技術傳入日本的,由此日本從石器時代進入了鐵器時代,同時日本產生了農耕文化。生產方式改變了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從而使日本人形成其獨特的民族特。稻作文化最先傳入西日本,漸漸地傳到東日本以及日本列島的東北地區。
二、日本稻田藝術
日本的稻田藝術起源于江戶時代,1993年之后青森縣的田舎館每年都會舉辦“稻田藝術節”,這種藝術比麥田圈更為驚人,很難讓人想象那些堪稱藝術品的立體畫竟然是用水稻種植的。受日本稻田藝術的影響,現在,世界上很多其他國家也進入了稻田藝術這一行列。稻田畫的素材來源于古今中外的故事和人物、動漫形象或者是當下日本熱門的話題等,每幅畫作都有其獨特的含義。每年的4月,日本的村民就開始商討與設計當年稻田畫的主題,他們首先用電腦進行精確地設計和布局,確定當年種植稻田畫所用的水稻。一般,創作出一幅完整的稻田畫需要較長的時間,直至9月這些稻田畫才能完全地呈現出來。這種傳統農耕種植與現代藝術相結合的方式也為日本人帶來了頗豐的收入,每年都有數以萬計的國內外游客前來觀賞。日本稻田藝術的興起也能看出日本人是一個勤勞、大膽創新的民族,將農耕文化充分與日本的特色即漫畫相結合,從而豐富了稻作文化并發揮其更廣泛的作用。
稻田畫都有其豐富的含義,例如為了紀念2011年3·11東日本大地震同時紀念受難者,稻田畫也創作了許多與此相關的作品,還有創作了守護商人買賣興隆、人們旅途平安的惠比壽神,還有當下熱門漫畫人物的哆啦A夢。
三、稻田文化對日本人的影響
1、勤勞性
種植水稻給日本人的勤勞意識的形成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因為種植水稻是一項龐大的工程,而且種植水稻的時候需要的是極強的耐性以及細心的勞動。在水稻生長期間還需要人力進行管理,雨水很難滿足稻作的生長,所以需要人進行大量的澆灌,而引水灌溉需要大量的人力挖掘渠道,從而滿足水稻所需的水分。耕作的時候也需要工具,在水稻傳入日本之前日本尚且處于石器時代,直至水稻傳來人們才開始制造鐵器,而制造工具也需要大量人力與一定的技術,同時為了提高生產效率,不得不改良生產工具,這樣犁、鐵鍬、鋤等工具開始普及。除此之外,還需要加強防御自然災害的能力。眾所周知,日本處于季風性氣候且四面環海,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使水稻更適合在日本生長,但是也正是因為這種自然條件日本深受自然災害的影響。由于日本處于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地震頻繁發生以及與之帶來的次生災害,使日本人不得不想出各種辦法來應對減少災害對水稻產量的影響。同時為了增產,也需要大量的人力進行施肥與防治病蟲侵害。綜上所述,正是因為水稻的耕作,造就了日本人認真、勤勞工作的特性,他們只有毫不松懈地努力,才能受到大自然的恩惠。傳統的農耕文化造就了日本人勤勞的特性,所以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日本依靠其勤勞的特質在世界中處于優勢地位。“勤勞的蜜蜂”是對日本人最形象的比喻。但是日本人過度的勤勞性也使過勞死頻繁的發生在日本。
2、敬畏自然
水稻的耕作深受自然條件的限制,不是在適當的時期耕作,水稻很難豐收。所以這使日本人產生了不敢與自然對立、與自然融合、順應自然的想法,日本人一方面運用西方科學、合理的方式了解自然,積極尋求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方法;另外一方面,受傳統儒家思想的影響,日本追求天人合一,將自然看做人類社會的一部分。這兩方面導致日本順應自然,敬畏自然的觀念。因為敬畏自然,所以日本人認為大自然中存在許多神靈,必須尊重這些神靈,才能受到大自然的恩惠,要向八百萬神祈求,神靈才能滿足自己的愿望。因此,日本人在種植水稻的時候會進行各種的祭祀。例如,在種植水稻好幾個月之前,會進行祈求當年豐收的祭祀,種植水稻之后,會進行免受病蟲災害以及自然災害的祭祀,最后收割之后進行為了慶祝豐收的儀式,這些都是因為日本人敬畏自然、尊重自然。據說相撲也是為了祈求五谷豐登,祈求神明的儀式。
3、對日本人飲食生活的影響
在水稻傳入日本之前,日本人只能依靠采集和狩獵的方式滿足溫飽問題。但是水稻的傳來豐富了日本人的飲食生活,使其餐桌上的菜品更加豐富。例如,眾所周知的飯團,飯團產生于江戶時代,它的產生解決了長期旅行以及隨軍打仗的人的溫飽問題,后來在其基礎之上又出現了壽司。另外,各種類型的蓋飯也是以大米為基礎,蓋飯既美味同時也方便了日本人快節奏的生活方式,滿足了日本味覺上的需求也節約了大量的時間。紅豆糯米飯也是在大米的基礎上加工而成,并且日本人給其吉祥的含義,主要用于慶祝七五三、結婚等喜慶的儀式的時候。
參考文獻:
[1]家永三郎 「日本文化史」 巖波新書 1981.
[2]渡部忠式「アジアの中の日本稲作文化」小學館 1997年.
[3]韓立紅 《日本文化概論》南開大學出版 2012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