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迎婭
摘要:生態哲學的研究對象是人與自然的關系,研究內容主要是人與部分自然和整個自然的關系。實踐是人與自然相連接的重要因素。馬克思主義實踐觀中體現著生態哲學的相關內容,同時馬克思主義實踐觀能為生態哲學的研究提供啟示。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生態哲學
一、馬克思主義實踐觀中體現的生態哲學的相關內容
(一)實踐的客體上看,反映了人與部分自然物的關系
在實踐活動中,客體是主體活動所指向的對象。實踐的客體是有范圍的,沒有納入人的實踐活動的對象就不算客體。相同地,人在社會生活中,為了自身生存發展的需要,必然和一定的自然物發生聯系。這種部分進入人的視野的自然事物反映了人與自然的部分聯系。為此,實踐的客體實際上反映出了人在社會生活中其實是與自然物部分地聯系著。這種部分是不可缺少的部分,是維持人基本需求的部分。這些部分的自然物人化般存在著并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可是,我們不能只看到自然滿足我們需要的那部分自然物,而不考慮人與整個自然界的關系,只有人與整個自然實現了和解,才能保證人類和自然的持續發展。最為重要的是處理好人類和整個自然界的關系,研究人類與整個自然界的關系也是生態哲學研究的重點內容。進入人類視野的總是一部分自然物,或者人化的自然物,人們往往忽略了整個自然界。人類發展應當把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結合起來,把人的發展和自然的發展協調起來,才能實現人類的永續發展。
(二)實踐的主體上看,反映了人在自然界中的能動作用
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的部分和整體聯系都需要人類實踐的參與。實踐主體是指從事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的人。人是自然界中的高級動物,有其他動物沒有的意識,主觀能動性、創造性以及創新性等。人能夠在實踐活動中發揮主觀能動性,通過勞動和運用工具使自然界中的自然物為我所用,使自然人化,打上屬于人類的烙印。在生態哲學研究中也研究人,主要目的是為了提高人的生態意識,并通過人的實踐活動,實現人與自然的共存、共生。人與自然良好關系的建立有賴于人的活動,特別是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為此,在人的能動性發揮方面馬克思主義實踐觀中也體現了生態哲學中的內容。但是,也應當看到,雖然人是主體并有主觀能動性,但也不能過大地夸大人的主體性,而對自然界為所欲為。恩格斯早就做出過提醒:“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我們在對自然界中優越地生產和生活的同時,也應當把自然的報復理念牢記于心。畢竟我們是在自然界下生活,而不是在自然界之上生活。雖然當前科技的發展使我們的主體性,能動性發揮得更加明顯,可是我們應當認識到,沒有了自然界我們什么也不是,離開了自然界我們再也不是所謂的主體,為此,我們應當在尊重自然界的基礎之生產和生活。
(三)聯系實踐的主體和客體的中介是實踐活動,實踐的主客體關系體現了了人與自然的關系
實踐的主體主要是人,實踐的客體主要是進入人類認識視野的部分自然物。實踐的主客體關系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與自然的關系,準確地說是人與部分自然之間的關系。人通過實踐活動把實踐的主體和客體聯系起來,也就是把人與自然聯系起來。人類通過實踐可以使自然人化,把自然打上人類的烙印,把天然的自然物日益轉化成為我所用之物。自然界先于人類而存在,這是毋庸置疑的。但人類具有區別于其他物種的特殊性即人類能夠勞動,能夠通過勞動認識自然,改造自然。另外,人類還具有意識,人類能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對自然不是消極地適應而是積極地改造。正是人類的實踐活動,才把世界分為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自在世界和人類世界。
(四)由實踐分化的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中,正確認識客觀世界的存在價值
以往的唯心主義哲學片面夸大人類主體的作用,夸大精神的力量,對自然界這個所謂的客體上以往的唯心主義者曾提出“人為自然立法”和“人定勝天”的主觀臆斷。在這種思想觀念的影響下,隨著實踐活動的進行,在對待客觀存在的自然上,人類只顧自身生存發展需要,只顧利益的提升、只顧發展生產力,而忽略了自然的承受能力,破壞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的狀態。自然界先于人類而存在,它造就了人類,自然界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保護自然就是保護自己。為此,應當認識到人類世界之外的客觀存在存在的價值。自然可以造就人類,同時也可以毀滅人類,這是我們應當有的憂患意識。
二、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對于生態哲學研究的啟示
(一)實踐的首要形式是物質資料的生產,為此生態哲學在強調生態效益時也同時應當強調經濟效益
馬克思主義實踐觀中實踐的第一種形式是物質生產實踐。在人類歷史上,最先出現的實踐是生產實踐。為此,實踐的第一種基本形式是處理人和自然之間的關系,即物質生產活動。勞動獲得生產生活資料后,人類才會進行其他的實踐活動。物質生產實踐是人類進行一切實踐活動的前提。古語云“倉稟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人類物質的滿足是進行其他活動的基礎。生態哲學強調實現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發展是毋庸置疑的,可是在實現生態效益的同時應當兼顧經濟效益,使人們的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得到保障才能更好實現生態的和諧發展。生態哲學的研究當在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向中進行,才能使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擁有持久的支持力。
(二)人與人的關系和諧發展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必要因素,生態哲學也應當適度強調人與人的關系
人與人的關系依賴于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受制于人與人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的好壞也直接影響著人與自然間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其實是一種利益關系,實現人們利益的均衡能夠為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提供保障。生態哲學在把人與自然的關系作為研究對象的同時,也應當把人與人的關系也作為研究對象。這樣有助于更好地達到其研究的最終目的。
(三)實踐是自然與人類社會相統一的現實基礎,生態哲學期望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就要把理論運用于實踐活動,更好地指導實踐
實踐是認識的目的,認識活動的目的不是認識活動本身,而在于更好地改造客體,更有效地指導實踐。生態哲學是隨著人類生產活動的發展而形成的一種對于人類與自然關系的一種較為正確的認識。對生態哲學的研究成果不應當停留在理論形態,還應當將其落地,實現其正真的價值。為此,生態哲學應當與人類的實踐活動相結合,才能發揮其作用。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曾經指出“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要把生態哲學變成一種物質的力量就應當把它通俗化和大眾化,進而教育群眾,在群眾形成統一的認識。這能為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創造認識基礎和群眾基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