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霞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獲得的知識如果沒有完滿的結構把它聯系在一起,那是一種多半會遺忘的知識。一連串不連貫的知識在記憶中僅有短得可憐的壽命。”由此可見,階段性的整理曾獲得的知識,有助于學生能力的形成,也符合小學生的認知規律。
在教學北師大版五年級下冊時,我對本冊教材進行了整合重構,將本冊書中十首古詩詞整合在一個單元來學習,并給本單元擬定主題為“走進古詩經典”。這樣把單元主題作為集結中心,依此發散開去,實現教材的整合、知識能力的遷移,集中解決語文學習的單項目標;相對于零打碎敲、各自為戰、拉長戰線的傳統教學序列,明顯呈現出高效的優勢。
現將“走進古詩經典”單元整理課實際教學案例介紹如下:
一、單元整理課的定義
單元整理課是每學完一單元后必上的“溫故而知新”課。“知新”就是在原有基礎上的提高,也是查漏補缺、綜合提高課。單元整理課是利用語文教材專題設置單元的特點,運用整體觀念,在教學每單元之后,以單元主題為生長點或發散點所上的一節綜合整理課,是能為課堂教學增加厚度的一種課型。
二、單元整理課“五環節”教學流程
第一環節:主題導入,呈現目標
(一)談話導入
源遠流長的經典詩文,是我國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今天,讓我們再次走進經典,回顧并梳理本單元所學過的古詩。
設計意圖:通過單元整體回顧,喚醒學生對本單元十首古詩的記憶,為單元整理的學習做鋪墊。
(二)出示目標
1.復習所學古詩,進行讀背訓練。
2.梳理學習古詩的方法,進行古詩改編練習,提高寫作能力。
3.進一步感受古詩的魅力,養成積累古詩的好習慣。
設計意圖:通過目標的出示,使學生在本節課學習中有章可循,有標可追,為完成本節課的學習任務打下基礎。
第二環節:強化基礎,化零為整
(一)梳理所學古詩
根據內容分類復習古詩。
(1)出示圖(《憫農》),請大家仔細觀察這幅圖,你想到了哪首詩呢?(指名背誦課內和課外積累的勞動詩)
(2)出示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此情此景,又讓你想到了哪首詩呢?
A.同學們從這首詩中感受到作者是一種怎樣的情感呢?
B.從古至今,不少文人墨客都曾寫過送別詩,它們有的幽怨,有的豪放,有的深情,你會背其他送別詩嗎?
(3)出示圖(張繼《楓橋夜泊》),指名背誦。
A.這首詩所描繪的是秋季姑蘇城外寒山寺的夜景,一年四季,季季如畫,引得無數詩人揮毫潑墨(播放視頻)。
B.師生合作誦讀有關春夏秋冬的詩句。
(二)根據寫法復習運用了“托物言志”和“借物喻理”的詩句。
(三)出示思維導圖,梳理復習方法。
設計意圖:根據課標的理念和總目標的要求,做到立足教材,多維拓展,即充分利用教材,體現知識序列,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運用媒體、網絡等資源,選擇、編制整理復習內容,從而將學生儲存在大腦里的知識調動起來,體現知識積累的靈活和開放性。另外,這個教學環節的設置,還充分展現學生的智慧水平:要平衡“基礎知識和能力”與“重視個性發展”之間的關系。科學規劃內容的難易度,讓每個學生都能展現自己的智慧水平,使每個學生通過復習,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獲得發展。
第三環節:積累運用,轉化能力
鞏固練習:根據情境填詩句,指名回答。
(1)俗話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宋代詩人蘇軾的詩句
“ , 。”正說明這個道理。
(2)唐代詩人王維在《送元二使安西》中寫到:“ ,
。”唐代詩人高適的《別董大》中也有兩句表達了送別之情,但所表達的感情與之形成反差,這兩句詩是“ ,
。”
(3)我們要做到心靈澄明,就得認真讀書,時時補充新知,正如朱熹在《觀書有感》中所說:“ , 。”
設計意圖:積累感悟語言的目的是為了運用。運用就是“舉一反三”,是讀書背誦內化的最高層次和最后歸宿。因此,在學生積累古詩句的基礎層面上設計了根據情境填古詩的練習,將學用結合,通過歸納、遷移等方法強化單元目標,使學生的知識系統化、能力綜合化、情感理性化,真正把積累的語言材料內化為運用能力。
第四環節:得法用法,舉一反三
遷移運用,促進提高。
(一)復習古詩的學習步驟。
板書:(1)解詩題;(2)知詩人;(3)讀詩文;(4)明詩意;(5)悟詩境;(6)入詩情。
(二)出示古詩《牧童》,指名讀,齊讀。
牧 童
(唐)呂巖
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
歸來飽飯黃昏后,不脫蓑衣臥月明。
(三)出示自學要求與合作提示。學生自學。
(四)小組匯報。
設計意圖:《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引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因此,梳理學習古詩的方法,而后用方法學習一首課外的古詩,得法用法,從而培養學生自學與合作的能力。這個教學思路是傳遞給學生一個清晰的脈絡,一個學習方法,使其順其自然地挖掘、感悟詩詞的博大精深和魅力。
第五環節:以本為源,遷移訓練
改編古詩,出示改寫要求。
改編要求:請以《牧童》為題,將古詩改編為一個小故事。
1.把握古詩原意,展開合理想象,寫出鄉村生活的恬靜、閑適。endprint
2.運用細節描寫,寫出牧童的天真可愛。
3.字數在150字左右。
設計意圖:語文學習聽說讀寫,落腳點在于“寫”上。因此,利用古詩這一資源,來豐富學生的寫作素材,提高學生寫作的能力。再現古詩:即對古詩詞中的人物、情景等,用時代的目光去審視,略加改造,稍加整理;或通過豐富的想象,進行細致描寫,再現典型人物當時的情景,或創設新的環境,展示人物風格。
三、單元整理課課后小結
1.梳理整合教材,化繁為簡
現行五年級下冊教材,所有古詩分散在每個單元的教學內容,通常情況下教師按照教材編寫的內容與順序一篇一篇講,仍舊停留在單篇教學的碎片化進程中,停留在“教教材”這個層面,導致語文教學內容單薄、信息量少,學生的閱讀總是停留在淺閱讀層面,這樣的語文教學就不能承載語文課程本身所具有的價值。因此,我調整、豐富教學內容,梳理、選擇與重組主題單元實現“用教材教”的格局。將本冊十首古詩統整在一起進行教學,進行梳理歸類,優化結構,使學生獲得的知識系統化,從而整體上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和能力。
2.有效運用教材,由薄變厚
將教材中的十首古詩,分類進行延展,有效地將課內誦讀與課外誦讀結合,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中華經典的興趣,埋下語言厚積薄發的種子。以勞動為題材的課內古詩《秋浦歌》《憫農》,拓展至課外古詩《鄉村四月》《蠶婦》《江上漁者》;由課內的送別詩《芙蓉樓送辛漸》和《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拓展到課外古詩《贈汪倫》《送元二使安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這種課內外有機結合的教學方式,避免學生閱讀的無趣感,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之效,增加了學生誦讀的厚度。
3.善于發掘教材,三線并行
語文單元復習課教學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需要在注重單元整體的基礎上,進一步挖掘教材,把握單元教材內部的聯系,發掘蘊含的訓練點,將語基、閱讀、寫作有機結合,使之相互滲透,融為一體。只要我們“以本為源”,充分開發和利用教材資源,堅持閱讀與寫作的結合,堅持積累與訓練的結合,教材資源一定能夠成為一個有效提升學生寫作素養的平臺。
總之,“單元整理課”能夠大大拓寬小學語文教學的范疇,使師生在充滿文化氣息的課堂中,在多樣的語文實踐之中探究、學習,共享大語文的快樂,豐富著各自的文化底蘊。
編輯 孫玲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