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曉碩
摘 要:由于小學低年級學生年齡小、好動、好奇心強,對新生事物的認識理解能力差,而直觀感知的能力卻很強,這就要求教師在數(shù)學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低年級學生的感知特點,運用直觀性原則提高教學質(zhì)量,把數(shù)學基礎知識的教學建立在直觀基礎上。因此,讓學生在課堂上親手動一動,勝過老師一遍又一遍地講解。
關鍵詞:學具;教具;有序擺放;合作意識;解決問題
結(jié)合近年來的低年級教學經(jīng)驗,我認為主要應該這樣做:
一、學生和家長提前購買或自制后保管部分學具
假期時老師在家長群里告訴家長下學期需要何種學具(如:計數(shù)棒、數(shù)字卡片、口算卡片、各種形狀的水果卡片等等),家長可以購買或者和孩子一起制作學具,并讓學生放到家里自己保管,用到時教師早一天布置學生將所需的學具帶過來。還可以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去慢慢體驗學具,等到學習相應內(nèi)容時,學生已經(jīng)積累了一定的體驗,課堂上再加點撥引導,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講明具體學具操作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有序存放、擺放學具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有序之環(huán)境促成有序之習慣,有序之習性促成理想之學習。”學具操作中學生有序存放、擺放學具,使之井井有條,可以營造一個有序的學習環(huán)境,它對增強學習效果,提高學習成績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學生掌握良好的操作方法是保證操作順利進行、提高實際效益的前提。
例如:“10以內(nèi)的加法”教學片段及體會
片段一:把7根小棒分成2份有幾種方法,擺前向?qū)W生講清楚,應當一種一種擺,擺好一種,再擺另一種。操作時先擺左邊,再擺右邊,擺完后,引導用最優(yōu)的方法擺。如果擺成6和1,把左邊的1根放在右邊又可擺成5和2,照這樣擺還可以擺出哪幾種?
片段二:開始學習10以內(nèi)加法3+2=5時,學生拿著小棒不知往哪里放,只擺了5根,體現(xiàn)不出知識的形成過程,我就拿著小棒在投影儀上邊示范邊講解擺的方法,最后讓學生用小棒自己去解決類似的問題。
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掌握操作方法,進而培養(yǎng)良好的操作習慣。在小學階段,小學生的無意注意占優(yōu)勢,尤其是低年級,在學具操作上帶有很大的隨意性、盲目性。這就需要教師在操作前首先要講明操作目標,讓學生知道“做什么”和“怎么做”。
三、學具操作過程中適時進行學具操作指導
1.調(diào)控好學具操作的秩序與紀律
學具操作時,學生總是興趣盎然,熱情很大,課堂紀律容易失控。當課堂紀律出現(xiàn)渙散時,教師應及時組織。如:教師在學生操作后要安排時間先讓學生整理好學具,借此切斷學生的興奮點,再留點時間讓學生整理思緒,使他們的注意力能得以順利轉(zhuǎn)移。如教師只需在交流之前提醒學生“現(xiàn)在請小朋友整理好圓片、小棒,把它們放進袋子,我們一起來聽聽小朋友們的收獲。”就這樣教師能事先提醒學生整理好學具,把學生注意力從誘人的學具中拉出來,就會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2.留給學生足夠探索時間的同時,教師必須巡視以發(fā)現(xiàn)操作中的問題
每一次學具操作中,教師要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測量探索,并且同時來回巡視指導,了解哪些學生還不會按規(guī)則操作,是否有代表性的問題要提出來引起大家的注意,特別要及時掌握操作過程中的反饋信息,以便為后面的總結(jié)積累材料。
總之,恰當使用學具是小學數(shù)學教學的一種基本形式和途徑,也是學好數(shù)學的一個重要手段和方法,更是令低年級數(shù)學課堂更加自主、高效的又一秘訣。
參考文獻:
[1]龍景斌.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學生動手操作能力淺談.[J].園丁123網(wǎng)站,2012(1).
[2]盧晶晶.把握好學生動手操作的時機提高教學效益[J].青海師專學報,2011.
編輯 孫玲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