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贊贊
摘 要:“數學日記”就是讓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用數學的語言將數學學習活動中所獲取的數學知識、問題、感悟記錄下來。通過“整理型”“反思型”“發現型”“思考型”“延伸型”各種類型的數學日記,讓學生的數學學習多樣化。
關鍵詞:整理型;反思型;發現型;思考型;延伸型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學習內容的呈現應采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以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和富有個性的過程。然而受限于課堂教學的時間和空間,教師布置的課外數學作業形式單一、內容統一,學生的自我思考、發現意識和能力沒有得到充分的培養。因此把“數學日記”引入到數學作業中,讓學生通過寫數學日記的形式,對所學的數學內容進行總結,感悟數學的生活性和實用性,拓展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進行深層次的思考。
數學日記的類型是多樣的,它可以對所學新知和數學方法進行總結,可以對數學學習過程進行反思,可以記錄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也可以對某一問題或某一內容進行進一步思考。
一、“整理型”日記,有助于鞏固所學知識
寫,學生就必須動腦筋思考,回顧自己學習的知識和學習過程,主動解決遇到的學習困惑。這樣,知識在回顧中得到了鞏固,對知識的理解深度有所提高。
如“對分數的認識”中寫道:今天,我們學習了分數,分數由分數線、分母、分子組成(圖1)。我們生活中的分數也很多,像我寫生字時,如有13行生字,我寫了一行,可以用■表示,如果全部寫完,就用■表示。
(圖1) ■
學生很完整地敘述了分數的基本知識,而且還以寫生字為例,表示找出兩個特殊的分數■、■,回顧中有知識的應用和新的思考。
如“毫米的認識”中寫道:今天在數學課上我認識了一個新的長度單位——“毫米”。以前我們學習了“厘米”“米”。毫米是最小的長度單位。尺子上的1毫米就是1小格,1厘米就是1大格。1大格有10小格,就是1厘米=10毫米。老師讓我們量了許多物體:數學書、硬幣……
學生只要仔細觀察,善于思考,就會發現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二、“反思型”日記,有助于培養與發展學生的元認知水平
所謂“元認知”被譯為“反思認知”“自我認知”等,指一個人所具有的關于自己思維活動和學習活動的知識及實施的控制。通過寫"反思類”日記,學生自我評價的能力會得到很大提高,漸漸地,學生就能學會學習,學會反思,真正成長為學習的主人。
如“有余數除法的解決問題”中寫道:今天我們學習的“有余數除法的解決問題”作為余數除法的另一部分,在解題時要注意:當一組事物有規律地排列時,先要仔細觀察“幾個一組”重復出現。先求出總數里有這樣的幾組,以及余下的個數。還有商和余數后面的單位不能寫錯、忘寫。我還會做這一類的解決問題,比如:小猴子摘了35個桃子,自己留2個,剩下的平均分給4個小猴子,每只小猴分到幾個?還剩下幾個?
(35-2)÷4=8(個)……1(個)
答:每只小猴分8個,還剩下1個。
解決有余數除法的問題對我們很有好處,而且還很有趣呢!
又如學生寫道:昨天晚上我們的家庭作業,錯誤率很高,老師給我們分析錯題,除了叮囑我們細心做題、讀題時畫出關鍵詞這些做題的要點,還給我們復習了:余數<除數,被除數=除數×商+余數。其中一題:有一串氣球,按“2紅3綠4黃”的順序依次排列。第25個氣球是( )顏色。當老師把怎樣的順序寫出來以后,我就知道了是我把“3綠”看成“2綠”。而自己做錯的原因,是因為我沒有一個一個地有序數,所以把一個漏了。通過這次,我知道了做題目要一個一個看下來,一個一個分析,必要時圈一圈,畫一畫,不要漏寫或漏看。
學生很有條理地總結概括了做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注意點,提高學習策略方面的技能。
三、“發現型”日記,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
數學是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離開了生活數學僅是加減乘除、圖形符號,抽象空洞,毫無魅力可言。而數學日記將生活與數學緊緊地聯系在一起,它讓學生對身邊與數學有關的事物充滿了好奇心,充滿興趣。使得學生樂于接觸數學信息,在課堂之外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如“生活中的分數”寫道:我家有一箱津威牛奶,我看了看標志,一共有40瓶。這時,我想起了老師教的分數。于是,問媽媽:“媽媽,我拿了4瓶牛奶,爸爸拿了9瓶牛奶,我和爸爸各拿了幾分之幾?又剩下了幾分之幾的牛奶?”媽媽撓撓頭,說:“這……我就不知道了。”我說:“那就讓我來告訴你吧。40瓶牛奶就是40份,我拿了其中的4份,就是■。爸爸從40份中拿了9份,就是■。我拿的4份加上那9份,就是13份,40-13=27,還剩下■。”媽媽聽了,說:“今天我可是長見識了!”
如“分床”寫道:今天,大家都吵了起來,姐姐要求分床,把這個長方形平均分成3份(如圖1),每份是這個長方形的■,我和姐姐都覺得應該把弟弟的那里分成2份(如圖2),弟弟只能占其中一份,如果弟弟的那份又分成了2份(如圖3),弟弟占其中的一份,問弟弟、姐姐、我各得床的幾分之幾?你們算一算!
■
圖1 圖2 圖3
答:弟弟得到床的■,姐姐得到的床的■,我得到床的■,老師對嗎?
四、“思考型”日記,讓學生學會發現、思考數學問題
如“分牛奶”中寫道:今天下午,老師拿了四個人的營養餐,說要一起分享給大家,一袋里面有7包牛奶,有4袋。老師還說先分給左邊的4小組,每一小組有5人。還多出一些牛奶,先給4個營養餐的人,每人2包,還多出2包,又給了右邊四組的2個人。解答:一袋里面有7包,有4袋。那就是7×4=28(包),又把28包給了4小組,每小組有5人,那是28-(4×5)=8(包),8包分給4個人,應該沒有了呀!怎么還有2包呢?真不知是我算錯了,還是別的什么原因,真奇怪!
五、“延伸型”日記,有助于拓寬學生的數學視野
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數學知識大多是和書本密切相關的教科書里面的,很少有時間去接觸更多更廣的知識。學生寫數學日記,不僅能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而且多元化地將數學知識進行整理、思考、內化,并以自己理解的方式表達出來,有助于發展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
如“方位知識”中寫道:(1)同學們下次來我家記住先向西走,再向南走;(2)大雁向南飛,冷風隨后追;(3)可以借助房屋來確定方位,一般情況下房屋的陽臺都是朝南的,你可以找到一個住宅小區來確定南北了。
學生的學習是豐富多彩的,生活是五彩繽紛的,學生的數學日記更應該是多元化的。學生需要一個表達數學認知過程、思想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平靜的港灣,數學日記就提供了這樣的平臺。從學生的數學日記中,可以看出學生已經走進了生活,感悟到數學是現實的、有用的,體現了一定深度的數學發現、數學應用和數學思考的水平,增強了學習數學的興趣。數學日記作為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教師應將其引入到數學的學習活動中,通過不同類型的數學日記,讓學生的學習多樣化。
參考文獻:
[1]吳國珍.讓小學生在“數學日記”中成長[J].中小學教學研究,2012(6).
[2]王運穎.寫好數學日記,享受成長快樂[J].小學教學參考,2004(9).
編輯 李琴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