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穎
華羅庚說得好:“千古數學一大猜。”波利亞也說過:“要想成為一個好的數學家,你必須首先是一個好的猜想家。”這說明猜想在數學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了猜想,數學中才有了偉大的發現,才有了新的成就。猜想是數學發展的動力。
那么,什么是數學猜想呢?數學猜想實際上是一種數學想象,是人的思維在探索數學規律、本質時的一種策略。數學猜想能縮短解決問題的時間,能獲得數學發現、創新的機會,能鍛煉數學思維,發展學生的數感。因此,在教學的每一個環節,教師都要注意留有時間和空間,鼓勵學生想一想、估一估、猜一猜,使學生巧妙構造數學研究的對象,靈活運用各種思維方式找出解題的途徑,自覺溝通數學知識的縱橫聯系,發現知識的規律,鍛煉自己的創新思維。本文結合教學實踐,與各位同仁共享“猜”出來的精彩。
一、新課引入有猜想——激發興趣,啟動思維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新課引入的時候,如果通過猜想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教學“3的倍數”這一知識時,我從2、5的倍數開始,我報出一個數,同學們立即可以判斷它是不是2或者5的倍數,學生自信滿滿,對答如流。后來,我說,我們來挑戰一個新的數字吧,你能很快說出下面的數是3的倍數嗎?33、43、53、63、83、35、133。同學們答不上來了,或者有的答錯了。我說,你們哪個同學隨便報出二、三位數,我都能很快地說出它是不是3的倍數?同學們不敢相信!那就來試試吧。果然,只要同學們報出一個數,我都能很快說出它是不是3的倍數。老師為什么這樣快呢?我們今天就一起來學習這一內容。
至此,同學們的學習欲望得到很好的激發,他們會在接下來的學習中非常關注知識的關鍵與核心,從而提高學習的效率與探究的實效性。
二、探求新知有猜想——激活思維,引導建構
猜想過程中,同學們能夠通過教師的引導,主動積極地進行發現與探究,這樣對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也是十分有利的。通過“猜想—驗證”,同學們的思維水平與思維過程得到陶冶,深度學習、深度思維也得以呈現與強化。
例如,在“圓的周長”的教學中,教師并沒有按部就班地直接進行教學,而是讓學生想一想,如果要測量一個圓形花壇的周長,該怎么辦呢?同學們說,可以用尺去量一量,也可以用步測。我又拿出了一個直徑是10厘米的小圓,這個圓的周長又該如何測量呢?同學們說,可以用直尺測量。直尺怎樣測量?最后同學們說,用滾一滾的方式進行測量。把直徑10厘米的小圓在直尺的邊緣滾一滾,已經超過30厘米了。這時,我激發同學們猜想:周長與它的直徑是怎樣的關系?學生回答說,3倍多一些。是不是每個圓的周長都是它直徑的3倍多一些呢?于是我又拿出5厘米、8厘米、12厘米的圓,讓同學們在小組中合作探究,最終通過操作驗證,得到了相同的結論。
由此可見,“猜想—驗證”的探究性思維方式,在這里得到了很好的培養。
三、鞏固新知有猜想——探尋規律,拓展思維
規律是數學的核心。要引導學生發現,拓展學生的思維,我們必須努力設計富有挑戰性的問題,幫助學生鞏固知識的同時,獲得突破性的學習體驗。
比如,在平面圖形面積的總復習課中,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情境:同學們,大家聽過阿凡提的故事嗎?前些天,我從書上看到一個阿凡提趕羊的故事,其中有個數學問題非常有趣,咱們一起來研究研究。(敘述故事)當年,阿凡提給巴依老爺當長工。有一天,巴依老爺買回一群羊,說:“阿凡提,快把羊趕到羊圈里去!”阿凡提說:“好的,老爺!”突然,阿凡提大聲喊起來:“老爺,這個長方形羊圈太小了,趕不進去。”巴依老爺有些不高興地說:“什么,太小了?阿凡提啊阿凡提,你不是很聰明嗎,你就想辦法吧,要不你自己花錢買些材料,把羊圈圍大些。”然后我問:“同學們,你們說阿凡提會自己花錢去買材料嗎?”在學生異口同聲否定這一做法的同時我又提出了:“周長一定的時候,什么平面圖形面積最大?”這一問題,引發學生猜想,原先枯燥、單調的練習過程轉化成學生非常感興趣的“游戲”內容,學生個個躍躍欲試,根據日常經驗、個人喜好等作出了各種不同的猜想,并迫不及待地驗證……正是有了猜想,學生的知識被激活,思維被激發,情感被激勵,取得了“課雖終、趣不盡、思不止”的效果。
波利亞曾說:“一個孩子一旦表示出某些猜想,他就把自己與該題連在一起,他們會急切地想知道他的猜想正確與否。于是,便主動地關心這道題,關心課堂上的進展。”實踐證明,讓學生學會猜想,有利于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積極參與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使學生既能更好地獲得知識,又能獲得探求知識的方法,從而更好地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因此,我們要在教學中重視和鼓勵猜想教學,一如大教育家波利亞的大聲疾呼:“讓我們教猜想吧!”
參考文獻:
[1]薛瓊.淺談數學猜想能力的培養[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0(12).
[2]佟健華.數學創新思維的魅力[J].數學教育學報,2000(3).
編輯 趙 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