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霞
積累與表達是語文學習的雙翼,缺一不可。積累是基礎,表達是關鍵,只有多積累才能學會表達。如果從哲學的角度理解積累與表達,那就是當積累達到一定量的時候,表達才會實現質的飛躍。學會積累,才能使表達做到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言之有情。
一、積累句式,使表達完整規范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定了語言表達方面的目標: “認識并掌握語言運用的規范”“能用規范的書面語正確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如何讓低年級學生在說話時表達完整規范,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如教學二年級《識字6》動物詞串,教師創設情境帶領孩子們去野生動物園玩,要求孩子們看圖說說:動物園真熱鬧啊……這樣的句式訓練,可以讓孩子們說一句完整的話,在言說中揣摩表達方式,學會表達一句完整的話。再如,老師出示“因為……所以我最喜歡……”這樣的句子,讓孩子選擇一個動物說說喜歡的理由。這樣的積累與訓練,讓學生養成規范說話的習慣,能提升孩子們言語表達的能力。
二、積累詞語,使表達準確生動
我們時常發現孩子們在閱讀文章或句子時知道意思,但表達時往往詞不達意,不知所云。從低年級開始,教學中逐步養成積累詞語的習慣,收獲一定很多。孩子的詞匯量很少,表達的時候不可能有那么豐富的詞語。如果他積累的詞語多了,并在表達時學以致用,語句自然就更為準確和生動。繪本閱讀《小豬變形記》,老師要善于挖掘繪本中的人物動作,通過讓孩子觀察、聯系生活體驗,準確說出與動作有關的詞“拎、跑、拿、刷……”這些動詞有的來自老師給予的,有的來自學生生活實際的,在表演中練說話,將動詞準確送到句子中。事實證明,這樣的表達使孩子言語更準確,表達的內容也更生動。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及從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語言材料。”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有了言語積累,才有表達準確生動的可能。如教學二年級《識字6》動物詞串時,教師指導孩子說最喜歡的動物時,引導孩子說說這些動物的特點,相機出示一些四字詞語“身強體壯、力大無窮、氣質高雅……”,為言語運用環節做好鋪墊,孩子們在表達中更流暢、更生動,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三、積累方法,使表達遷移豐滿
要想讓孩子學會自主表達,學會遷移表達,可以依托教材,掌握表達方法。這樣長期積累方法,會使得表達實現遷移,達到逐漸豐滿的效果。
繪本閱讀《小豬變形記》,小豬變形的過程中,反復敘事的結構,是非常好的創編故事的方法,在反復讀與講的過程中,孩子們領悟到小豬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怎么說的、結果怎樣。掌握了這四步,然后放手讓他們自己講故事、編故事,就顯得水到渠成。有故事結構作輔助,使學生在編故事時不至于漫無目的,孩子們在編故事時有意地模仿運用了文中的擬聲詞、動作等,把故事講得有聲有色。
再如教學《送元二使安西》,老師讓學生對比朗讀古詩的前兩句和后兩句。學生發現后兩句直接抒發不舍之情,而前兩句中“客舍”“柳”“潮雨”等景物描寫,依然能感受到作者與友人的離愁別緒。老師趁勢小結作者這樣的寫法叫寓情于景。這種表達方法的積累,使得學生將來在習作中一定可以游刃有余地運用,通過環境描寫烘托人物心情,借環境描寫抒發自己的感情。這些寫作方法的指導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平時在教學中,及時挖掘,及時積累,在積累中悟出寫法,成為孩子自己的能力。
四、積累資料,使表達深刻豐厚
教學《送元二使安西》,這首離別詩與孩子們的生活背景相差甚遠,對詩中詩人的情感體驗難免不到位。老師智慧地進行了適時的資料拓展,在積累資料中幫助學生拉近生活與學習的距離,與文中人物同呼吸、共命運,達到同心共情的效果。比如,引導學生體會“客舍青青柳色新”中“柳色”寄托了詩人的離別愁緒,是教學難點。老師補充了關于柳文化的知識,“柳”與“留”諧音,可以表示挽留與不舍之意,緊接著又補充了古代詩人寫的與“柳”有關的送別詩句。學生在閱讀柳文化的小資料中,在誦讀與柳相關的送別詩句中體會到“柳”寄托的詩人情感,從而使學生在領悟詩人情感時更深刻,表達的語言就更豐厚。
再如,引導學生體會“迢迢陽關道”時,教者補充了一路西去路程、圖片,讓學生說說“這是一條怎樣的路”,由于資料的積累閱讀,孩子們對這條西去的路不僅理解為漫長,還認為這是一條艱難的路,一條充滿危險的路……借助資料的補充,學生的思維向廣度及深度發展。思路打開,語言表達必然更豐富;思維擴展,理解必然多元化。學生在感悟古詩情感時自然與詩人產生情感的共鳴,感悟中達到情感的內化及升華。心有所思,情有所感。學完整首詩,孩子們在暢談學習感受時,言語變得更豐富,更有內涵。
編輯 任 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