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玲
(528437 廣東省中山市中山百靈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廣東 中山)
審理醫療糾紛案件過程中的鑒定問題
李玲玲
(528437 廣東省中山市中山百靈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廣東 中山)
中華醫學會在2013年全國醫療鑒定工作研討會上也提出各地醫學會要積極開展醫療損害技術鑒定。據此,在醫療糾紛訴訟領域,醫療損害鑒定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由醫學會組織的醫療損害技術鑒定;另一種是由司法鑒定機構進行的醫療損害司法鑒定。[1]法官一般不懂醫學,對于醫療糾紛中的專業性問題難以把握,在訴訟中很難形成自己的內心確信,因此只能高度依賴醫療損害鑒定。醫療損害鑒定意見甚至可以左右一場醫療糾紛訴訟的成敗,因而被稱為醫療糾紛訴訟的“準判決書”。然而,我國現有的醫療損害鑒定體制弊端重重,被社會廣為垢病,成為制約我國醫療糾紛訴訟的一個瓶頸問題。
司法鑒定;醫療事故技術鑒定
近年來,醫患糾紛已成為社會的熱點﹑難點問題,如何公正處理醫患糾紛,維護醫患雙方合法權益,關系到醫學科學健康發展和社會的穩定﹑進步。《條例》作為一部專門處理醫療事故爭議的行政法規,在醫療事故概念界定,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程序和內容,醫療事故的行政處理,賠償的標準,患者權利的保護,促進醫學科學的發展等方面的規定,具有很強的嚴謹性和公正性,具有明顯的進步意義。因此,2003年最高人民法院也頒布了《關于參照〈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審理醫療糾紛民事案件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從而確立了人民法院在審理醫療糾紛案件中,適用《條例》的司法原則。
醫療損害司法鑒定是指在訴訟過程中,對醫療損害責任的專門性問題,由司法機關或當事人委托法定鑒定單位,運用專業知識和技術作出鑒別和判斷的一種活動。負責醫療損害司法鑒定的機構屬于自收﹑自支的社會中介組織,相對于醫學會而言其獨立性﹑中立性能夠得到較好保證,并且其鑒定目的明確﹑針對性強,可出庭接受質詢,更為社會﹑法官所認可。但醫療損害司法鑒定也存在先天不足。[2]因為,醫療的經驗性和實踐性決定了從事醫療損害鑒定的人員必須有相應的經驗積累與知識儲備,要緊跟醫學知識和技術更新的腳步,時刻面對新疾病和變化中的疾病帶來的挑戰。而司法鑒定機構的法醫們脫離臨床一線,既無法積累足夠的臨床經驗,又不能應對日新月異的醫學發展,由其進行醫療損害鑒定,實現的僅僅可能是形式意義上的公正,而離實質正義的道路漸行漸遠。近年來,一些鑒定機構也會邀請臨床專家參加鑒定,但無論是臨床專家人選的產生過程,還是專家意見的采納情況都處于保密狀態,其科學性﹑公正性也就無從談起。
從隨機收集的法院判決書中看,有78.8%例完全采信了醫學會的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結論,有63.7%例適用了《條例》有關條款進行判決,但認真分析有關內容,我們發現,在法院審理醫療糾紛案件的訴訟中,鑒定的二元化,醫療損害賠償標準不一,法律適用之間沖突和混亂,高額賠償存在仍是不容忽視的突出問題。《條例》第四十九條規定的不屬于醫療事故不予賠償內容及屬于醫療事故進行賠償的計算方法和內容,與民法的基本原則和《解釋》相沖突或不一致是造成鑒定“二元化”和賠償標準不一的法律原因。
在醫療事故鑒定中,我們經常發現,雖經醫療事故技術鑒定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的醫療過失行為不屬于醫療事故,但醫方的醫療過失行為是顯而易見的,如患者因嚴重疾病而需要特殊的醫療治療時,醫方未全面履行告知義務,違反了《執業醫師法》的相關規定。例如一案例:醫方行手術搶救治療時,術前與患方談話內容不詳,雙方沒有簽訂剖宮產手術同意書,也沒有簽手術同意書,術后出現患者因大出血搶救無效死亡。醫患糾紛因此發生。市省兩級鑒定之所以認為“不屬于醫療事故’,是因為醫方雖有沒有簽訂剖宮產手術同意書,也沒有簽手術同意書等過失,但這些過失不會導致患者出現大出血而死亡,按照醫療事故的定義鑒定結論為不屬于醫療事故,也符合法學的因果關系論。按照《條例》第四十九條規定不屬于醫療事故的醫療機構不承擔賠償責任。醫方雖不構成醫療事故,但醫方這種未全面履行告知義務的過失行為是一種剝奪患者的治療選擇權和心理準備的違法行為,給患方造成的精神痛楚和物質損失是巨大的,醫方應基于人道主義的原則給予患方一定經濟賠償。[3]但第四十九條否決了患方通過這種渠道獲取救濟途徑,顯然有失于公平﹑合理的原則,因此,患方通過其它方式如司法鑒定改變訴訟事由尋求賠償是必然的了。
此外《條例》關于醫療損害賠償內容如精神損害撫慰金的計算標準和方法,與最高人民法院《解釋》不盡一致,也是造成醫療糾紛案件賠償標準不一的另一重要原因。[4]以深圳地區醫療機構造成患者死亡為例,分別按《解釋》和《條例》進行計算賠償金額,前者賠償金為478117.8元,后者為71904元,由此可見兩者的賠償標準相差太遠。
總之,在司法訴訟活動中要維護我國法制的統一性和嚴肅性,避免醫療糾紛案件賠償標準不一和處理不公,統一對醫療事故或醫療損害責任的認識,正確地對醫療糾紛案件的處理進行法律適用,進一步明確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法律地位,仍是擺在法律工作者﹑衛生行政管理者和醫鑒工作者面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1]郭慶文,陳新山. 醫療糾紛處理適用法律回顧及展望[J].解放軍醫院管理,2003.10 (2):182-183.
[2]俞飛. 淺析醫療糾紛訴訟中的法律問題[M]. 中國科技信息,2005.15:237.
[3]齊樹潔主編:《民事訴訟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172頁。
[4]龔賽紅. 醫療損害賠償立法研究[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1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