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曉東
(朝陽縣六家子林場,遼寧 朝陽 122000)
半干旱地區歐李栽培技術(一)
韓曉東
(朝陽縣六家子林場,遼寧 朝陽 122000)
歐李又叫鈣果,一種野生水果,耐干旱耐嚴寒,耐貧瘠,適合沙壤土和石灰石土質。落葉灌木,樹高30~80厘米。樹皮灰褐色,小枝被柔毛。葉互生,長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2.5~5厘米,寬1~2厘米,先端尖,邊緣有淺細鋸齒,下面沿主脈散生短柔毛;托葉線形,早落。花期4月下旬至5月中旬,果期6~9月末。歐李樹在綠化美化環境、治理荒山沙漠、防治水土流失方面具有特殊的效果,為新型第三代經濟果林,被國家林業局列為生態林優良樹種,主產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山東、山西等地。本文規范了歐李生產程序,提出了歐李綜合栽培技術,為在我國“三北”地區大量沙地、撂荒地、閑置荒廢地等大面積科學種植、大面積推廣應用提供了有力依據和示范范例,具有顯著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歐李耐旱、耐瘠薄、耐寒冷,對地形要求不嚴。平地、丘陵、山地可單獨建園;也可在通風透光的喬木果園行間或農田地的邊緣、公路旁栽植。山地要選陽坡或者半陽坡。歐李喜歡沙壤土,不要選擇黏土和含鹽過高的鹽堿土。選地后,栽植前要進行深翻改土。平地每畝施腐熟農家肥2500~4000公斤,結合施磷肥,平撒在地面上;揀出雜物,打碎土塊和糞塊,并深翻40厘米;最后做畦,畦寬是100厘米,埂寬是30厘米,畦長因地而定。坡度較小時,可修等高壟栽植;坡度較大修水平梯田栽植;地形復雜時,可挖魚鱗坑栽植。水平梯田和魚鱗坑的修建要同施肥改土相結合,施肥量參照平地標準。改土時,注意將底土放在外埂上,并做成外高內低梯面,便于保水。梯田面寬100~150厘米。
選擇山西農業大學從歐李自然雜交的實生后代中選育的“農大6號”品種。該品種株高80~100厘米,長勢強,一年生枝灰褐色,柔軟,較直立;二年生枝灰白色。新梢淺紅褐色,頂端嫩葉淺金黃色。葉片倒卵形,葉中大,中綠色,葉尖不明顯。花蕾綠色,花瓣白色,花中大。果實扁圓形,果皮深紅色,光潔無粉,縫合線明顯,梗洼較深,果柄粗短。果實甜味濃,中酸,微澀,果肉厚,黃色,果肉汁液較多,肉質細嫩,半離核,可食率96.7%,平均單果重13.03克,大小均勻,為濃甜型加工兼鮮食品種。栽培試驗證明,二年生樹平均畝產444公斤,三年生樹平均畝產1000公斤以上。
在冬季較為溫暖的地區,春季枝條萌芽前或秋季落葉后都可進行定植。因為秋天定植苗木對根系傷口愈合非常有利,第二年春天枝條萌芽早而采用較多。冬季相對較寒冷的地區,秋季定植易發生生理干旱或凍害而影響苗木成活率,所以以春季定植效果較好。朝陽地區均采用春季定植,一般在清明節前后。
鈣果是矮生小灌木果樹,利用桃砧等高位嫁接,亦可進行喬化栽培。在發展歐李栽植園或栽植基地時,要根據不同自然氣候條件和地理條件、回報周期、更新周期和植株高矮,因地制宜選擇不同的植株密度和栽植模式。栽植模式通常為以下6種:常規密度模式、草地果園高密度模式、寬窄行密植模式、地埂栽培模式、立體栽培模式、果糧間作模式。朝陽縣試驗區主要采用的是常規密度模式。歐李多為單行栽植,株行距60厘米×90厘米。采用計劃密度時,株行距40厘米×40厘米,三年后間伐為40厘米×90厘米或90厘米×90厘米。歐李也有帶狀栽植,帶距120~180厘米,行距80厘米,株距40~90厘米。每667平方米栽1200株左右,雌雄株比例為10∶1。此方法3~4年內不會郁閉,產量高,生產性能穩定。

徹底清理歐李栽植園或栽植基地原有植被物,平整土地,確定定植坑位置,準備開挖定植坑。按照株行距定點挖坑,坑深40~50厘米,長、寬為40厘米,表土與心土分開堆放。回填表土與農家肥混合占坑深的1/2,踩實,植入苗木,使根系舒展,覆土后踩實。做水盤、澆水10~20公斤,再封埯。大苗栽植后馬上進行定干,單干苗剪留25~30厘米;分支大苗,對分支剪留15~20厘米,主干剪留20~30厘米。營養缽苗栽植時,參照裸苗栽植程序,要防止散坨。密度大時,可開溝栽植,溝深35~40厘米。定植前施基肥,農家肥畝用量5~10噸,磷肥以過磷酸鈣為主,每畝180公斤。剩余的表土存留,等定植時使用。
根系在苗木定植前進行科學修剪,側根一定要剪出新茬,根系較長的要剪短,以在營養缽里根系能舒展為準。莖枝修剪以留5~10厘米為宜。栽植苗木時應邊復土邊踩實,栽植深度與原苗木的根莖部位水平,不能過于深也不能裸露側根。當天栽植后須馬上澆透水。
根據苗木根系的大小將沉降后的定植溝深挖或再次回填至所需深度,將栽植壟修成中間高兩邊低的形狀,然后將苗木放入樹坑,扶正,根系向兩邊均勻擴散開,用周圍表土回填。回填土至一半時用手輕輕提一下苗木,輕踩四周土壤,使根頸部與地表保持相一致,然后繼續回填至與地面水平。
定植后,當天澆一次水,以后視土干濕情況酌情澆水。10天左右噴一次葉面肥,尿素1%~2%、磷酸二氫鉀等。鈣果少有病蟲害,棚里溫濕過大,晴天時中午注意通風。為防止病害發生,棚內育苗可預防性噴1~2次防治真菌性藥物,如三唑酮、代森錳鋅等。春季地溫低地區,栽后要蓋小拱棚。夏栽時,栽后馬上覆蓋遮陰網,防止苗木曬蔫,影響成活率。秋栽苗木在地凍前要澆一次越冬水。冬季嚴寒地區應做防寒覆蓋。秸稈是較理想的覆蓋材料,也可用疏松土壤將苗木直接覆蓋。取土時需注意要遠離苗木根系。
目前果園土壤管理有清耕法、清耕覆蓋作物法、覆蓋法、覆草法、果糧間作法和免耕法等6種。朝陽縣鈣果試驗區采用最為普遍使用的免耕法,同時結合覆蓋法進行。春季覆蓋宜使用地膜,可有效地提高地溫,且對半干旱地區土壤起保墑作用。夏季覆蓋則多采用覆草法。覆草在半干旱地區果園尤為重要,其優點主要有:
覆草后可截留較多雨、雪水分,減少地表直接蒸發,改善土壤團粒結構,增加土壤持水力和抗旱能力。
覆草能增加土壤有機質,改善土壤環境。據調查,每年每667平方米覆蓋500公斤以上蒿草、秸稈等有機物,連續覆蓋5年,能使土壤有機質含量從0.7%上升到2%左右,蚯蚓、微生物增加。此外,鉀和硝態氮的增加也很明顯。
清耕區地表溫度在夏季大都超過30℃,使根系生長受阻。覆蓋后能調節土溫,使溫度相對穩定,夏季土壤溫度變化不劇烈,有利于根系生長。
覆草后,土壤中微生物、蚯蚓等活動旺盛,有利于土壤團粒結構形成。尤其在干旱、山坡地里,能避免暴雨、風蝕造成的水分流失,使土壤松軟而不板結,有效改善土壤的水、肥、氣、熱條件,從而滿足果樹生長需求。
覆草一年四季均可進行,但晚霜期終止到進入夏季高溫前較好。使用材料以青蒿、綠肥材料為好,農作物秸稈、稻草等亦可。樹盤、行間均可覆蓋,厚度10~15厘米,每年重復加蓋。亦可行間生草,在有灌溉條件或雨水多的地區,行間生草要選擇適宜品種,并注意弋割次數。
在春季和果實9月中下旬采收后,增施腐熟有機肥,在有機肥中適量摻拌硫酸亞鐵,以滿足果實對鐵的需要。
歐李一年中有三次需肥關鍵期。第一次施肥在春季萌芽前后,促進萌芽和枝條生長,主要以氮肥為主,每畝施50公斤尿素加上150公斤過磷酸鈣,或每畝施用果樹復合肥100公斤,每667平方米施用農家肥3~5噸,在行間開20厘米深溝施;第二次施肥在新梢旺長和幼果膨大時,主要施磷鉀含量較高的復合肥,可促進新梢生長和幼果膨大;第三次施肥在果實生長高峰期前,以磷鉀肥為主,促進果實膨大成熟。
施用步驟:按秋施基肥量,結合常用基肥中氮、磷、鉀百分比含量,根據作物需肥量、土壤供肥量、肥料利用率和肥料中的有效養分含量等參數,計算各種肥料的使用比例。鈣果在秋季和花前最好要補充鈣肥,果實膨大期應注意施鉀肥,對容易缺鋅的果園,生長前期應施鋅肥。由于鈣果對氮磷鉀的需求量尚未有人進行深入研究,施肥量和氮磷鉀配合比例可借鑒李樹進行。即每公頃產量為9850公斤,需吸收氮33.9公斤、磷10.2公斤、鉀43.5公斤、鈣47.0公斤、葉片氮磷鉀的適宜含量,氮為3%、磷為0.6%、鉀為1.72%。
鈣果根系具有較強的吸水抗旱能力,正常雨水年份可不做人工灌溉,但在干旱少雨的年份,要想達到優質豐產,就要盡可能地配備灌溉系統,以滿足植株正常生長需求。一般來說,鈣果一年中有3個關鍵需水時期:一是春季萌芽至開花前(3月下旬至4月上旬),此期肥水管理有利于提高坐果率,花期最好不要澆水;二是新梢旺盛生長的幼果膨大期(5月中旬),此期施肥灌水有利于新梢生長健壯和促進幼果膨大;三是果實第二次生長高峰以前(7月中下旬),此期如果缺水果實便不能正常膨大。施肥灌水對加速果實膨大具有重要作用,但此時北方正是雨季,要視土壤墑情而定。同時要注意排水,不讓土壤積水。
結合覆草、覆膜,減少灌溉次數;在需水時期進行微灌,即滲灌或滴灌。這樣既省水,又有利于根系生長。一般灌溉浸潤深度為30~40厘米,而越冬水浸潤深度應在60厘米以上。鈣果根系不耐濕澇,土壤含水過多會影響其正常生長,所以易發生洪澇和積水的地區應配備相應的排水系統。山地果園如果排水不良,易造成地質災害,所以,排水工作非常重要。梯田排水一般通過背溝將多余水分排至主排水溝。石壁梯田常在石壁基部筑有排水口,土壤含水過多時下滲的水分從排水口流出,最后通過背溝排走。平原區降水較多時容易積澇,可通過明溝將多余水分排走。地下水位較高時,需挖深溝或鋪設暗溝排除多余水分,降低地下水位。果實成熟期如逢雨澇,對于易裂果的品種,可在行間鋪設地膜,防止過多的水分下滲。這樣由于根系吸水量減少,可有效減輕裂果。
可通過延遲萌芽開花,躲避霜凍。主要措施為鈣果種植地灌水,通過灌水降低地溫,使鈣果根系生長活力減弱,達到延緩樹體早春花芽分化的效果,使鈣果花期后移而避開凍害。一般在鈣果萌芽到開花前灌水2~3次,可延遲開花2~3天。在鈣果樹體萌芽前將低濃度的乙烯利或萘乙酸、青鮮素等水溶液噴灑到鈣果樹體上,也可抑制花芽萌動,可延遲花芽分化并提高鈣果樹體的抗寒能力。
一般采用種植區域熏煙,預防霜凍。具體做法:在霜凍來臨前,利用鋸末、麥糠、碎秸稈或鈣果田雜草、修剪下來的鈣果枝條、落葉等交互堆積作燃料,堆放后上壓薄土層或使用發煙劑點燃發煙。煙堆置于果園上風口處,一般每畝鈣果種植地安放4~6堆。熏煙時間從夜間0時至次日凌晨3時開始,以暗火濃煙為宜,使煙霧彌漫整個種植區域,至早晨天亮時才可停止熏煙。通過熏煙造成冷氣流上升而減輕和預防凍害。還可在鈣果種植田塊周邊種植高大喬木的防護林,有較好的防凍效果。防護林帶的建立,可有效降低春季寒風對于種植區鈣果樹體的傷害,對改善種植區域小氣候、調節溫濕度、提高鈣果生產中果品產量和品質,增強種植區防災抗災能力具有十分明顯的作用。
主要通過提高鈣果樹體和器官的細胞液濃度而實現冰點下降達到抗凍目的。對鈣果樹體噴灑化學藥劑或肥料,使花芽抗逆性增強,從而降低受凍率和受凍程度。在鈣果樹體萌芽開花前3~5日內向樹體噴施抗寒劑,可明顯提高防御凍害能力,并且能增產10%以上。對正在開花的鈣果樹體,可于低溫凍害發生前向樹體噴施磷、鉀肥或0.3%~0.6%的磷酸二氫鉀水溶液,也能有效增強樹體的抗寒性,減輕凍芽、凍花災害。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