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慶華,劉俊英,傅勇
(1.濱州醫學院,山東濱州256603;2.萊州市人民醫院,山東萊州261400;3.濱州醫學院附屬醫院,山東濱州256603)
快速康復外科理念對老年腦出血病人神經功能和并發癥的影響
王慶華1,劉俊英2,傅勇3*
(1.濱州醫學院,山東濱州256603;2.萊州市人民醫院,山東萊州261400;3.濱州醫學院附屬醫院,山東濱州256603)
目的探討快速康復外科理念對老年腦出血病人神經功能和并發癥的影響。方法選取某三級甲等醫院神經外科住院的老年腦出血病人142例,按入院順序及住院號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采用神經外科常規治療和護理,觀察組在常規治療和護理的基礎上采用快速康復外科理念。結果觀察組病人治療后1個月和治療后3個月的ESS評分及BI評分與對照組相比,有顯著性差異(P<0.05)。觀察組病人治療后1個月肺部感染、廢用綜合征、吞咽障礙、語言障礙、睡眠障礙、情緒障礙的發生率與對照組相比,有顯著性差異(P<0.05)。結論快速康復外科理念應用在老年腦出血病人中,可促進病人神經功能恢復,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提高老年病人的生活自理能力。
快速康復外科理念;老年病人;腦出血;神經功能;并發癥
快速康復外科(Fast Track Surgery,FTS)理念是由丹麥腹部外科醫生Henrik Kehlet于2001年提出[1],是一種理念和工作方案,通過多學科合作優化圍手術期的治療和護理方案,弱化手術應激反應,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達到加速病人康復的目的。腦出血是高血壓病人嚴重的并發癥之一,常在活動、情緒激動、用力排便時發病,起病急,病人突然出現劇烈頭痛,惡心,嘔吐,伴有躁動、嗜睡或昏迷等,給病人及其家庭帶來沉重負擔。本課題探討快速康復外科理念對老年腦出血病人神經功能和并發癥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2017年1月至5月,整群選取濱州市某三級甲等醫院神經外科病區收治的老年病人142例,均在入院時行顱腦CT及MRI影像學檢查,結合臨床體征及癥狀,確診為因高血壓導致的腦出血,排除合并其他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其中男性83例,女性59例;年齡60~79歲,平均(65.25±8.09)歲。研究對象按照入院順序和住院號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71例。兩組病人的性別、年齡、病情嚴重程度、手術方式、治療方案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對象知情同意,自愿參加本研究。
1.2 研究方法
兩組病人均在入院早期(發病6~8小時內)行微創手術,術前采用CT對血腫定位,進行局麻,在血腫中心穿孔,連接引流管固定引流,抽吸血腫后用生理鹽水沖洗并注入1~3萬U尿激酶液化血腫,術后保留微創引流管3~7天。對照組采用神經外科術后常規治療方案,監測病人生命體征,給予吸氧、心電監護、控制血壓、降低顱內壓、神經營養藥物等處理。觀察組在神經外科術后常規治療方案的基礎上,采用快速康復外科理念,包括語言、吞咽、運動訓練及心理輔導、飲食教育等。(1)早期康復訓練指導:待病人病情穩定后進行康復訓練指導,指導病人肢體位置的擺放和被動肢體功能訓練,逐漸過渡至半主動和主動功能鍛煉,包括肢體伸縮和肩、肘、腕、膝及踝關節以最大活動度緩慢轉動與起坐訓練,吞咽功能訓練可使病人盡早進食以恢復體力,語言功能鍛煉可促進病人語言功能恢復,每天1~2次,每次15~20分鐘,持續2~3周。進行腹部按摩,順時針和逆時針各15~20次,促進病人腸蠕動恢復。第3周指導病人進行站立訓練、平衡訓練、室內行走,每天進行2~3次,每次15~20分鐘。根據病人恢復情況進行日常生活能力訓練,包括自己進食、穿衣、洗漱、大小便、活動等。注意張弛有度、循序漸進,防止跌傷造成繼發障礙。(2)心理輔導和飲食教育:鼓勵病人及時表達內心感受和心理需求,消除其因自身疾病產生的消極情緒,遵醫囑按時給藥,增加病人戰勝疾病的信心。飲食應以清淡、低鹽、低脂、高纖維、高能量為主,多食蔬菜水果并禁煙戒酒;保持每日大便通暢;定期監測血壓,保持情緒穩定;創造安靜舒適的環境,保證病人充足的睡眠和心理平衡。(3)出院后康復指導:責任護士教會病人及其家屬接受快速康復外科理念和進行康復訓練,患側上下肢肌力達到Ⅲ級后下床訓練,可連續坐位平衡、體位轉換、站立平衡訓練,1次/天,每次30分鐘,出院后由病人家屬督促病人進行康復訓練,持續3~6個月。出院時向每位病人發放疾病指導和康復訓練手冊,責任護士定期電話詢問病人身體狀況、用藥情況和康復訓練情況,囑病人定期復診和接受康復效果評價。
1.3 評價指標
1.3.1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評定采用Barthel指數(BI)評分表進行評價,分別在病人入院時、治療后1個月和治療后3個月進行評分,總分0~100分,按其依賴程度分為:完全依賴(0~24分),重度依賴(25~49分),中度依賴(50~74分),輕度依賴(75~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越強。
1.3.2 病人神經功能恢復情況采用臨床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量表(ESS)進行評價,于入院時及治療后1個月、治療后3個月評價病人神經功能恢復情況。ESS最高分45分,最低分0分,輕型0~15分,中型16~30分,重型31~45分,得分越高表示神經功能缺損越嚴重。
1.3.3 并發癥的發生情況治療期間,注意觀察病人意識、生命體征、有無不良反應及肝腎功能變化。治療后1個月,觀察兩組病人肺部感染、廢用綜合征、吞咽障礙、語言障礙、睡眠障礙和情緒障礙這些并發癥的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行t檢驗和方差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病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和神經功能恢復情況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病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和神經功能恢復情況比較(x±s,分)
2.2 兩組病人治療后1個月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病人治療后1個月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高血壓導致的腦出血是臨床較常見的腦局部急性血液循環障礙性疾病,主要是因為病人長時間處于高血壓狀態而誘發的腦實質出血,病理特征以亞急性或急性腦損害為主,影響神經系統功能和病人的生活質量。腦出血病人神經功能恢復與出血部位、出血量、手術時機、手術方式有很大關系,快速康復外科理念提倡微創手術,康復與治療同步進行,減少手術創傷和應激反應,促進病人神經功能恢復[2]。病人生命體征平穩后進行康復訓練指導,動作循序漸進,有規律進行;對病人進行心理輔導和飲食教育,使其主動參與早期康復訓練;鼓勵病人增加戰勝疾病的信心。
3.1 快速康復外科理念促進病人神經功能恢復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提高
表1顯示:兩組病人在入院時的BI評分和ESS評分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兩組病人在治療后1個月和治療后3個月的BI評分和ESS評分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觀察組病人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和神經功能恢復情況較對照組好。快速康復外科理念應用在老年腦出血病人的康復訓練中,康復訓練與藥物治療同步進行,遵循規律、有序、持續和量化原則,能夠促進老年病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和神經功能的恢復。神經系統的康復主要表現在意識障礙的改善及肢體活動的恢復,本研究采用BI評分和ESS評分評價老年病人肢體肌力的恢復及活動能力的改善,判斷病人神經功能康復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情況[3]。
3.2 快速康復外科理念降低老年腦出血病人并發癥的發生率
表2顯示:觀察組病人在治療后1個月,肺部感染、廢用綜合征、吞咽障礙、語言障礙、睡眠障礙、情緒障礙的發生率較對照組明顯低(P<0.05)。快速康復外科理念應用在老年腦出血病人的康復訓練中,理念決定行為,病人在科學理念和正確指導下進行康復訓練,減少了肺部感染、吞咽障礙等并發癥的發生[4]。堅持每天進行康復訓練,能夠提高病人的免疫力,促進神經功能恢復,減少語言障礙、睡眠障礙和情緒障礙等并發癥的發生,提高生活質量,加速病人術后康復,達到快速康復外科理念的目標[5]。早期康復訓練模式是一種以盡快促進病人身體功能恢復到正常狀態為根本目的的干預模式,在高血壓腦出血病人的康復治療中,制訂具有針對性的早期康復訓練計劃和具體措施[6],對控制并發癥的發生、促進病人神經系統功能的恢復、加快病人康復進程具有重要意義。在康復訓練和飲食教育的同時,與病人建立良好的信任關系,使病人保持心態平衡,幫助病人緩解悲觀、焦躁等情緒,使其逐漸適應角色轉變、積極參加社會活動,幫助其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使其更好地回歸社會,體現自身價值,從而減輕家庭和社會的負擔。
[1]焦麗琴,高淑鳳.不同社區康復模式對腦卒中偏癱患者的療效[J].山西醫藥,2014(41):50-51.
[2]元海成,秦鳴放.快速康復外科理論臨床研究新進展[J].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志,2015,23(5):534-536.
[3]劉麗娟.優化康復護理模式對腦出血后神經功能缺損程度的影響[J].護士進修雜志,2015,30(2):175-177.
[4]康崇梅.病區護士干預對腦出血術后患者神經功能恢復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6,22(15):96-98.
[5]安淑君.腦出血康復期患者團隊化完全管理模式應用效果分析[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7,36(1):113-117.
[6]雷麗君.預見性護理在腦出血患者中的應用體會[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7,20(2):129-131.
(*通訊作者:傅勇)
R195
B
1671-1246(2017)18-0142-02
2015年山東省醫藥衛生科技發展計劃項目(2015WS0502);2016年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ZR2016HM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