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樹娟賈文平張麗麗趙曄崔劍郭書瑞馮嵐
1.河北省邢臺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第二附屬醫院;2.邢臺縣中心醫院;3.邢臺市第一醫院
術中腰弓保護對椎管內麻醉術后腰背疼痛的預防觀察
王樹娟1賈文平1張麗麗1趙曄1崔劍1郭書瑞2馮嵐3
1.河北省邢臺醫學高等??茖W校第二附屬醫院;2.邢臺縣中心醫院;3.邢臺市第一醫院
目的:觀察腰部支撐使腰弓處于自然回復體位對椎管內麻醉后腰背疼痛的預防、治療作用。方法:選擇80例椎管內麻醉作用下手術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患者體位:實驗組患者于手術時采用腰部保護措施(腰部墊支撐物,使其腰弓處于正常生理狀態);對照組不作特殊處理。分別于術后24小時、48小時訪視患者,了解患者腰背疼痛情況,并做出疼痛評分。結果:實驗組患者腰背痛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1)。結論:手術過程中采用腰弓保護體位對椎管內麻醉后腰背疼痛有很好的預防作用。
椎管內麻醉;腰背疼痛;腰弓保護
術后腰背疼痛是椎管內麻醉后發生率較高的并發癥之一,有數據表明,術后有3-11.5%的患者長期受到腰背痛的困擾【1】;硬膜外針刺后腰背疼發生率可高達 40%以上【2】。多數患者術后腰背疼痛較輕且隨著時間推移自愈,而一部分患者疼痛劇烈,有的甚至因疼痛劇烈不能正常坐起、站立,在手術恢復期生活質量明顯下降,延長了住院時間,加大了護理難度及治療成本,如果后期治療不及時,甚至一部分患者的疼痛癥狀會遷延伴隨一生。筆者觀察到在椎管內麻醉手術過程中采用腰部支撐方法,使腰弓處于自然回復體位對麻醉后腰背痛有明顯的預防、治療作用,本文旨在觀察這一方法的預防、治療效果。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5 年 12 月-2017 年1月擇期行下肢手術患者80例,ASA I-II 級,年齡23-65 歲,性別不限,隨機分為腰弓保護組(實驗組)和傳統組(對照組),每組各 40 人,兩組患者手術時均采用仰臥位,性別、年齡、體重、手術過程、創傷程度等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見表1.)
1.2 麻醉方法
兩組患者選擇L3-4 單點法穿刺,80例患者均穿刺、置管順利,取仰臥位后實驗組患者保持腰弓保護體位(使用一定方法使腰弓回復至解剖位置),對照組患者腰部體位不作特殊處理。手術結束后回病房,兩組患者麻醉恢復期均采用自主體位,嚴密監測患者生命體征變化直至下肢感覺及肌力恢復。
1.3 觀察指標。
分別于術后24小時、48小時隨訪患者腰背疼痛情況并進行疼痛程度評分,疼痛程度評分采取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其中,<3分為輕度疼痛,3-5分為中度疼痛,>5分為重度疼痛。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處理。計算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成組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重復測量設計的方差分析,計數資料比較采用 x2檢驗。以 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
2.1 結果: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中度和重度腰背疼痛發生率明顯降低(P<0.01)(表2)。
2.2 結論:椎管內麻醉在手術過程中采取腰弓保護體位有很好的預防椎管內麻醉后腰背疼痛發生的作用。
表1 患者一般情況比較(n=80±s)

表1 患者一般情況比較(n=80±s)
組別 例數(男/女) 年齡(歲) 體重(kg) 手術時間(min)A 20/20 45±20 65±15 51±9 B 20/20 43±20 75±15 51±12

表2 兩組中度和重度疼痛發生率的比較(%,n=60)
目前,椎管內麻醉是我國各級醫院特別是基層醫院常用的麻醉方法之一,包括蛛網膜下隙阻滯、硬膜外阻滯和腰硬聯合阻滯等。椎管內麻醉后腰背疼痛由多種原因引起,有穿刺時骨膜損傷、肌肉血腫、韌帶損傷及反射性肌肉痙攣等原因【3】,其中因體位不當致背部肌肉韌帶勞損所致者占有一定比例【4】;有研究還認為術后腰背疼痛的發生還與術中姿勢性壓迫的持續時間有關【5】。硬膜外麻醉阻滯后腰背痛相關的獨立危險因素有:較高的身體質量指數(bodymass index,BMI)、多次硬膜外穿刺操作、截石位、手術時間>2.5 h。硬膜外阻滯后腰背部肌肉弛,加之手術時間過長(>2.5 h)或采用截石位體位,當BMI>24,機體脂肪組織積聚于腹部和臀部后易造成腰椎負重過大,此類患者硬膜外阻滯后易發生腰背痛。長時間壓迫和不適體位對腰背部肌肉造成一定損傷,易致術后腰背痛發生【6】。此外,多次暴力穿刺可造成韌帶損傷,也易致術后腰背痛的發生【7】。
在以上造成椎管內麻醉后腰背疼痛的原因中,術中體位是一個明確的致病因素。在椎管內麻醉狀態下,麻醉平面內脊神經所支配的肌肉、韌帶處于松弛狀態,使人體原有的脊椎生理彎曲(尤其是腰弓)在重力作用下不能保持其原有正常形態,腰弓有變直趨向,從而使其附著所屬的肌肉、韌帶過伸,這種過伸狀態在持續一定的時間之后就會引起肌肉、韌帶拉傷及輕微椎體錯位,使相應的椎間關節活動范圍異常、穩定性下降,甚至出現關節突關節的嵌頓現象,進而引發一系列臨床癥狀。其所引起的關系變化由于新近發生,代謝廢物堆積不多,加之被椎管內麻醉作用所掩蓋,于麻醉恢復期腰背疼痛表現不明顯,而一旦麻醉恢復就會表現為腰部酸脹、疼痛等不適癥狀,并在一定時間內持續和加重,嚴重者還會引起煩躁、易怒等情緒上的反應。在臨床工作中,與患者原發病相比,患者的這種癥狀往往被醫務工作者忽視,臨床對癥處理缺如,這就造成一部分患者發展成為術后長期,甚至是伴隨一生的慢性疼痛,降低了生活質量。針對病因,重建關節內外環境的穩態是治療的終點目標。如果在手術進行時即安置好患者體位,在關節關系發生變化之前即采取腰弓保護體位,利用外部力量保護腰弓,使其始終處于正常生理狀態,就能避免腰部相關肌肉、韌帶拉傷及輕微椎體錯位,進而避免或減少椎管內麻醉后腰背疼痛的發生。。
[1]FlaattenH,Lelthausj,LavsinR,etal postural post-dural puncturn headache after spinal and epidural anaesthesia A randanized,double-blind study [J] Acta anaesthesiol Scand,1998,42(7):759-764.
[2]王云卿.椎管內麻醉術后腰背疼痛臨床研究進展[J].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2013,23(7):598-599.
[3]趙俊,主編.新編麻醉學.[M] 第一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0.568-573
[4]李和,鄒莜萌,胡中坤,劉啟敏 氯諾昔康復合地塞米松對防治腰麻后腰背痛的臨床觀察 實用醫學雜志,2009,25(7):1128-1129
[5]姚娟,孫建良 椎管內麻醉后腰背疼痛的預防與處理 [J]國際麻醉學與復蘇雜志 2013,34(7)
[6]萬超,王擁軍,施杞.神經根痛的生化機理研究進展[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1999,7(2):60-63.
[7]Hakim SM,Narouze S,Shaker NN,et ai.Risk factors for new·onset persistent low-back pain following nonobstetrie surgery performed with epidurai anesthesia.Reg Anesth Pain Med,2012,37(2):175-182.
R146
A
1672-5018(2017)02-0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