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聿科京

俄羅斯與白俄羅斯舉行的“西方-2017”聯合演習接近尾聲,北約一直宣稱這場跨國演習的規模浩大、參演兵力多,加劇了地區緊張局勢。但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讓北約緊張的另一個原因是這場演習延續了蘇聯時代直指北約的“西方”系列演習的稱謂,其寓意不言而喻。尤其是36年前那場規模空前的“西方-81”演習,北約觀察員目睹蘇軍鋼鐵洪流如何在8天內“橫掃歐洲大陸”的那場演習,堪稱機械化戰爭時代的巔峰。
蘇聯準備的“嶄新對抗”
讓我們把日歷翻回充滿競爭與沖突的1980年,美國還未完全走出越戰失敗的“精神泥潭”,而蘇聯的整體國力達到巔峰,冷戰態勢呈現出難得的“蘇攻美守”。蘇聯決策者們面臨一個頗具誘惑力的選擇,蘇聯有可能在不與敵人同歸于盡的前提下,迅速占領北約西歐國家,“一舉拔除美帝國主義在歐洲大陸的‘侵略橋頭堡”,把美蘇對峙前線從東西德邊境推進至大西洋岸邊。
就在此時,高呼“美國復興”口號的共和黨領袖里根入主白宮,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要給“蘇聯擴張主義”顏色看看。被激怒的蘇聯決心組織一次空前規模的超級演習,在宣傳蘇聯軍事學術發展和裝備水平提高的同時,提醒美國搞清楚“究竟誰是歐洲的主宰者”。
很快,代號“西方-81”的演習方案就從高級軍官的設想變成復雜而可執行的諸兵種合成戰役行動預案。本次演習的總策劃是時任蘇聯國防部副部長兼總參謀長的奧加爾科夫元帥。這位老將于1979年就在全球率先提出以電子計算機為核心的新軍事革命構想。奧加爾科夫期望的“理想軍事指揮控制體系”不僅要鏈接到每個師或者團,還要覆蓋到每個將軍、軍官和士兵,提供最準確和精細的信息,支持他們做出最合適的決策。奧加爾科夫率領一批年富力強的參謀們,結合蘇軍從“西方-79”演習以及阿富汗戰爭中獲得的經驗,夜以繼日地工作,對“西方-81”演習進行了精心規劃。
北約觀察員目瞪口呆
1981年9月14日,“西方-81”演習在蘇聯西部(今俄羅斯西部、白俄羅斯全境、波羅的海三國)、波蘭東部和北部以及東德等廣大地域全面展開,動用兵力12.8萬人,各型坦克1500輛、裝甲車和步兵戰車2000輛,此外還有空降兵兩個師、戰略火箭軍和陸軍火箭炮兵4個師、海軍1個艦隊和3個陸戰團參加。除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外,所有蘇聯、波蘭及東德的黨政軍要員均親臨現場觀摩,足見對該演習的重視。
“西方-81”是如此目標明確,以至于勃列日涅夫覺得沒必要遮遮掩掩,大方地指示蘇聯外交部邀請北約國家派觀察員觀摩。面對蘇軍鋼鐵洪流展示的橫掃歐洲的可怕前景,北約觀察員們簡直是目瞪口呆。
按照演習設想,蘇軍與華約友軍首先對部署在西德的北約一線陸空軍基地和集結地域實施戰術核打擊,同時在西德淺近縱深的敵預設防御陣地展開核突擊和航空兵轟炸。在那個“原子彈當手榴彈扔”的特殊年代,“西方-81”在8天的演習時間里,共模擬發動141次戰術核打擊,當量為100噸至1萬噸TNT,目標包括美軍設在西德的拉姆斯泰因和斯圖加特等基地。蘇軍第一進攻梯隊的坦克以30%左右的損失率撕開寬度為10公里、縱深5公里的突破口后,緊隨其后的主力坦克集群一擁而上。蘇軍近衛空降第7師則在模擬西德法蘭克福機場的明斯克郊外機場實施空降,緊接著在己方米格-27、米-24集群的近距離支援下奪取高速公路樞紐。在實兵對抗中,蘇軍近衛坦克第2集團軍拿出秘密武器——最新服役的T-80坦克。這種“陸戰之王”以極高的突擊速度向假想的英吉利海峽直插。蘇軍估計,己方快速集群在通過核武器形成的放射性沾染區時,只需滯留兩個小時左右,在進行充分的防核器材準備后,核輻射以及放射性沾染對部隊的影響微乎其微。
更讓北約感覺防不勝防的是,蘇聯海軍在波羅的海頻繁發動兩棲攻擊策應正面突擊。蘇聯國防部長烏斯季諾夫在海軍司令戈爾什科夫的陪同下,親自登臨“基輔”號航母,參加海空聯合作戰與兩棲登陸訓練。蘇聯海軍航空兵的轟炸機同水面艦艇協同實施“導彈飽和攻擊”,隨后在模擬西德漢堡的波蘭格但斯克開始登陸。演習證明,蘇聯和華約海軍能夠對北約波羅的海沿岸防線實施大規模兩棲登陸。
演習剛進入第8天,蘇軍T-80坦克群就沖到模擬法國敦刻爾克和比利時安特衛普的波蘭東部地區。蘇聯坦克兵們經過短暫而激烈的戰斗后完全控制碼頭,岸防部隊和防空兵在接下來的8小時內陸續抵達并展開陣地,徹底消除假想敵通過英吉利海峽增援歐洲大陸的可能。
美蘇對演習的反應截然不同
蘇聯對“西方-81”演習的順利推進是如此得意,以至于演習后期一個坦克連甚至通過莫斯科奧運會剛使用的電視現場直播方式,把戰斗過程展示在蘇軍總參謀部大屏幕上。“西方-81”戰略進攻最終以蘇軍的完勝告終。演習后,蘇聯和華約還舉行了規模龐大的沙場閱兵,并拍攝演習紀錄片《這樣的軍隊不可戰勝》對外公開發行。
這場演習在戰略上完全實現了蘇聯的目的——西方觀察家們沮喪地發現,歐洲的北約軍隊完全無法抵抗蘇軍及華約如此強大的攻勢,只能寄希望于大西洋對岸的美國,祈禱美國援軍能在蘇軍橫掃歐洲大陸之前搶先登陸。然而“不幸的是,西歐距離美國很遠,遠到隔著大西洋;更為不幸的是,西歐距離蘇聯很近,近到眼皮子底下”。華約不管是在實力上還是在地形上都占有絕對的優勢,美國觀察員在演習結束后也不得不承認:“可能當美軍增援剛走到半路,西歐的戰事就結束了,俄國人將站在大西洋岸邊等著我們。”
“西方-81”演習反映的華約大軍“8天從(東德)易北河沖到英吉利海峽”的能力,迫使北約軍事專家開始以此為假想背景重新規劃防御和反突擊。“西方-81”演習后,美國立即組成專門班子來研究蘇聯的軍事改革,將其稱為“奧加爾科夫革命”,并由此在美軍內部開始了軍事革新。1991年,這種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新軍事革命在海灣戰爭中獲得肯定。
蘇聯則以“西方-81”演習為契機,開始批量生產T-80坦克,加強蘇-27和米格-29戰斗機的研制,同時積極擴張“禮炮”型空間站的軍事用途,大甲板航母工程一路綠燈。1982年,蘇軍又一鼓作氣地組織了7小時的“西方-82”全面核戰爭演習,展示蘇聯打贏全面核戰爭的能力,蘇聯軍力達到歷史頂峰。但蘇聯武裝力量并沒有按照奧加爾科夫所期待的那樣,邁向徹底的體制編制改革,信息化改造沒有受到軍方和政府的重視。戈爾巴喬夫上臺后,奧爾加科夫離開總參謀中樞,他倡導的軍事改革無疾而終。建立在窮兵黷武基礎上的軍事優勢,很快也隨著蘇聯國力的衰落而成為“昨日黃花”。▲
環球時報2017-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