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水運建設發展情況
“十二五”以來,在交通運輸部的大力關心支持下,貴州交通完成公路水路固定資產投資5931億元,特別是2016年完成1500億元,投資總額位列全國第一,譜寫了“小省辦大交通”的新篇章,公路實現縣縣通高速,水路實現提速發展。
貴州省人民政府批復了《貴州省水運發展規劃(2012-2030年)》,出臺了《貴州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水運發展的意見》,提出“以航為主、航電結合、綜合利用、協調發展”的思路,明確省財政每年安排3億元預算資金用于水運建設,圍繞實現“通航道、優港口、增運力、興產業、補短板”的目標,實施了水運建設三年會戰。
三年會戰,貴州省共完成水路交通固定資產投資75.27億元,是會戰前貴州省水運投資總和的2倍。三年會戰實施項目35個,建成項目13個,在建項目16個,建成項目相當于“十一五”期的4.3倍。一些標志性工程的建成,開創了貴州水運建設發展的多項第一:建成烏江(烏江渡-龔灘)、南北盤江-紅水河和清水江(錦屏-白市)四級航道851公里,位居全國14個非水網省(市)第一;建成都柳江從江、大融兩級航電樞紐工程第一臺機組并網發電,實現貴州航電一體化開發建設零的突破;建成西部第一個翻壩運輸系統—烏江構皮灘水電站翻壩運輸系統工程,破解了烏江閘壩礙航的困境;建成貴州第一條旅游航運—湄江旅游航運建設工程,作出了“航運+旅游”產業的新探索,為貴州全域旅游發展做出貢獻;建成全國第一個內河航運博物館—貴州航運博物館(習水縣土城鎮),實現航運文化的新提升。
隨著烏江水運大通道的復航,催生了一批沿江石材工業園區、磷化工業園區、造船工業園區、循環經濟港口及臨港經濟開發試驗區等。五是協調效果佳。在交通運輸部的指導下,積極主動加強與部長江航務管理局、珠江航務管理局等單位的溝通匯報,在省級層面、省廳層面均與周邊省(區、市)簽訂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基本形成了上下游共同推進水運通道建設的良好局面。實現了水上交通安全連續7年零事故、零死亡,安全形勢持續穩定。
進入“十三五”,貴州省計劃完成公路水路總投資5000億元,將是貴州水運發展又一個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圍繞“突破兩主三輔水運通道”目標,省委、省政府將繼續推進水運北上長江、南下珠江聯通戰略,加快彌補水運在綜合交通中的短板地位。力爭紅水河水運主通道實現全線通航,烏江、紅水河航運擴能工程加快推進,都柳江、清水江水運出省輔助通道建設取得明顯進展,全省通航里程達4100公里,四級及以上航道達30%。為解決水運融資難問題,創新水運投融資模式,貴州省正在研究起草《貴州省通航設施管理辦法》,擬出臺通航設施收費相關政策,以收費權抵押解決融資難題和引入社會資本進行PPP模式建設。
推進珠江黃金水道建設的主要措施
一是推進打通紅水河中線通道。南北盤江-紅水河為國家規劃的西南水運出海中線通道,是貴州南下珠江連接港、珠、澳經濟區和東盟最便捷的出省水運主通道,從北盤江百層港至廣東南海入海口1318公里。紅水河龍灘水電站礙航已達16年,致使紅水河斷航40多年的歷史還在延續。龍灘水電站通航設施不通,珠江水運的科學發展就不是完整的科學發展。下步,貴州省將進一步協調廣西區交通、發改及業主大唐公司,積極作為,全力推進破解難題。
經過“十二五”的建設,南北盤江-紅水河360公里航道已達到國家四級航道標準,但按照通航1000噸級船舶的三級航道標準,局部灘段和庫尾回水變動段航道還需進一步整治。配合龍灘1000噸級通航設施建設,我省將積極推動貴州段三級航道建設。三是加快龍灘庫區貴州省境內重點港口建設。結合龍灘水電站通航設施建設情況,重點推進紅水河貴州境內黔西南州蔗香港和黔南州羅甸港2個重要港口建設,目前已完成工程可行性研究工作,規劃建設1000噸級泊位12個,年吞吐能力超過1000萬噸,建設投資13億元。
按照貴州省政府批準的水運發展規劃,北盤江通道已延伸至上游六盤水境內的龍頭寨,延伸通道里程133公里。目前,通道上董箐、馬馬崖、光照等水電站均沒有同步建設通航設施,嚴重制約與貴州省畢(節)-水(六盤水)-興(義)經濟帶的有效銜接。
二是繼續加快推進都柳江北線通道建設。都柳江為國家規劃的西南水運出海北線通道,也是貴州南下珠江的出省水運通道,從都柳江三都至廣東南海入海口磨刀門1229公里。在部出臺的《推進珠江水運科學發展的若干意見》等文件中,將都柳江通道列為支線航道加以重點建設。目前貴州省正按航電一體化模式加快都柳江通道建設,其中從江、大融、溫寨、郎洞4級航電樞紐在建,白梓橋、柳疊、壩街、寨比、榕江、永福6級航電樞紐完成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電站裝機近30萬千瓦,估算投資約50億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