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桂霞
【摘要】本文分析了網絡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闡述了互聯網對當代大學生的影響,提出了加強互聯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措施,旨在通過培養加強網絡教育,提高學生的自制能力,實現現代互聯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優化高效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及效率,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互聯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影響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4-0063-02
一、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課題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現代計算機技術及通信技術飛速發展,互聯網逐漸滲入到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調查顯示,在我國的網民中,60%以上為在校大學生,由此可見,互聯網是現代學生獲取知識及信息的重要工具。當代大學生是我國互聯網用戶中的主力軍,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高校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不斷的發展起來。我國高等院校各級黨委、行政、工會、共青團及其他群眾組織等的有關人員積極的推進現代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各大高校利用現代網絡,有組織、有計劃、有目標的對上網的學生進行思想觀念、政治觀念及信息素養教育方面的引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網絡教育與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的結合,是推動現代思想政治教育不斷革新的重要手段。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依據現代社會的要求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及信息素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須深入的分析及研究網絡對現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的機遇及挑戰,提高現代網絡教育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及針對性。
二、網絡對當代大學生的影響
(一)網絡對當代大學生的正面影響
1.拓寬了大學生獲取信息的途徑及方式
作為一種新媒體,網絡具有開放性、及時性、虛擬性、互動性及多媒體性,網絡技術發展下,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及當時不斷的拓展。作為網絡環境中成長起來的“網絡一代”,當代大學生深受現代網絡的影響,其利用網絡隨時可以獲取世界各地的信息及資源。高校中的校園網站為學生提供學校最新的改革措施、校內突發事件,學生通過在網絡瓶平臺發布意見的方式,參與學校的管理決策,網絡技術的發展拓寬了當代學生獲取信息的途徑及方式。
2.擴展了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空間
傳統模式下的交流及溝通,存在一定的信息傳遞障礙,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網絡環境下的開放性使得現代人們交往的廣度及深度達到了新的階段及層次。互聯網平臺打破了時空的限制,現代網絡媒介為學生個性化信息及觀點的發布提供了平臺,網絡為學生接觸不同的文化及觀點提供了可能,在虛擬化的網絡環境中,人們以匿名的方式 進行交流與溝通,部分學生利用網絡平臺向陌生人傾訴自己的煩惱,及時的緩解了其緊張煩躁的情緒,避免了部分學生極端行為的產生。網絡環境提供的多元文化及多元觀念,拓展了現代的大學生的人際交往空間,開拓了學生的視野,現代多元化的生活方式,豐富了當代學生的生活。
(二)網絡對當代大學生的負面影響
1.部分網絡信息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
網絡信息技術具有開發性,隨著網絡信息的激增,現代復雜化的網絡環境下部分不良網絡信息影響著的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現代信息技術發展下,信息傳播的方式及速度遠遠超出了現代大學生利用及處理信息的能力,種類繁多的網絡信息快速傳播,部分學生沉迷于網絡環境,產生一定的心理壓力。網絡中垃圾信息的傳播,影響了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部分學生具有明顯的網上網下知行不一的特征,網絡的虛擬性使得部分學生喪失了在現實中交往的能力,部分學生存在多重人格,社會適應能力差,存在抑郁、孤獨等現象,學生人格心理的異化問題突出,不利于當代大學生的健康成長。
2.網絡環境的自由性及隱蔽性引發當代大學生的道德失范
網絡環境具有隱蔽性,在網絡技術下的隱蔽空間中,人們逃避社會責任,逾越社會規范的行為普遍存在著。在校大學生在網絡空間中,長時間的處于一種數字化的在線空間中,隨意的宣泄自己的情緒,將自己對他人的不滿在這個隱蔽的空間中表露出來,全然不顧自身的社會責任,在國家社會中,部分國家利用現代網絡技術推行其主流文化及意識形態,以政治宣傳及文化輸出的方式,向世界各國人民宣揚其價值觀及意識形態,部分青少年深受資產階級價值觀及腐朽生活方式的影響。多元、開放的網絡環境下,各種人生觀、價值觀相互碰撞,部分青少年喪失了辨別善惡是非的能力,法律意識淡薄,學生存在道德失范的問題。
3.過分沉迷于網絡,影響學業
多數大學生利用網絡派遣業余時間,在這個虛擬的網絡環境中,部分自制力較弱的大學生換上“網絡成癮綜合癥”,學生沉迷于網絡,上網時間占據了其生活的大部分甚至全部時間,部分學生情緒低落,常常表現為精神恍惚,思想遲鈍,生物鐘紊亂,學生常常生活在虛擬的世界中,在現實生活中較為沖動任性。由于學生大部分的時間用于上網,常常出現曠課的現象,學生沉浸與網絡造成的開始不及格及掛科現象普遍存在。
三、網絡時代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一)加強高校網絡道德教育
社會道德在網絡中的延伸稱為網絡道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開展,應利用現代網絡道德自律的方式,通過加大現代網絡道德宣傳,提高現代大學生的網絡道德責任意識。高校可通過開設網絡道德教育課程的方式,培養學生正確的網絡觀,提高學生的自控能力及自律意識,讓學生正確的看待及利用現代網絡,幫助學生形成在沒有他人監督的情況下具有一定的網絡自制能力。通過網絡道德教育,發揮網絡的積極作用,實現學生在網絡環境下自我調節、自我控制的良性學習、發展模式,培養學生健康的網絡道德人格。
(二)注重校園網絡文化的建設
健康的校園網絡環境有利于學生思想境界的提升,對培養學生積極的人生態度、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一定的幫助作用。健康的校園網絡文化更是提高學生自主性、創造性及環境適應性的重要條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網絡環境下應積極的利用網絡這一現代高科技信息載體,順應時代的發展,將優秀的知識傳入課堂,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及素質,通過建設豐富多彩的主題網站的形式,吸引學生積極參與校園網絡文化的建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應將“兩課”思想政治教育與網絡相結合,利用現代網絡技術及手段為學生講解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實現網絡環境下的“兩課”教學更富有趣味性、吸引力及感染力。通過道德教育軟件的使用及網絡交流活動的開展,幫助學生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
(三)建立完善的網絡行為監督機制
法律具有強制性,是調整人們行為規范的重要手段,法律在規范人們的網絡行為中同樣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網絡法制教育是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后一道防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應實現網絡教育的規范化、制度化及法制化發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開展,應建立完善的網絡監督機制,保障網絡活動有法可依。 在法律制度宣傳過程中,各大高校應從本學校的實際情況出發,制定完善的網絡管理制度,實現以德治網與依法治網的有效結合,學校應加大監管的力度,及時的刪除網絡上的不良信息,采取實名注冊登記的方式,采取必要的技術手段及法律手段,規范學生的網絡責任意識,利用法律課程對學生進行網絡法制教育,幫助大學生做守法的網民。
四、總結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及信息時代的帶來,網絡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面臨著新的挑戰及機遇,網絡環境具有開放性的特征,當代大學生利用網絡實現了信息的交流與共享,網絡環境下信息多元化及多樣化發展,加上網絡平臺的隱蔽性特征,造成部分學生沉迷于網絡,不利于其健康成長與發展,高校應建立完善的網絡行為監督機制,注重網絡道德教育,通過建設良好的校園網絡文化,提高學生的自制能力及自控能力,幫助當代大學生科學利用網絡進行學習。
參考文獻:
[1]李大新.淺析網絡文化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J].改革與開放,2010,14:153-154.
[2]黃發芳.網絡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對策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3.
[3]赫鵬飛.互聯網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響分析及對策思考[D].河北師范大學,20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