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桃杏+董巧婷
【摘要】“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精神。教師作為一種神圣的職業,需具備精益求精、專注、創新、團隊合作等工匠精神的各種特質。求精、求專、求新、求德是工匠精神內涵的四維有機整體。現代教書匠應該在深刻領會工匠精神傳統內涵的基礎的,進一步傳授工匠精神的思想,弘揚工匠精神的當代價值。
【關鍵詞】工匠精神 教師 職業素養
【基金項目】項目資助:2017年河北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教育規劃項目(GH171098, GH171100)。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4-0186-01
2016年3月5日,“工匠精神”第一次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被提及,李克強總理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精神,是個體的職業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
一、工匠精神的起源及其文化內涵
我國工匠精神的代表人物較多,庖丁、木匠魯班,鑄劍大師歐冶子、干將、莫邪。西方國家的工匠精神在制造業方面表現較為明顯。在制造業品質方面具有優良的口碑,擁有眾多的長壽企業和享譽全球的世界品牌,以德國、瑞士和日本最為典型。
世界各國傳統文化中都尋到以追求精益求精為核心的工匠精神的根源。但各國由于自然資源和人文環境的差異,工匠文化的表現也有所不同,但本質和內涵是一致的。1. 求精。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本質;2. 求專。專代表一種信念和堅持。工匠精神從內容也可簡化為“專業”二字,從狀態上可以簡化為“專心”二字。專是一個過程。3.求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這是古人的創新理念。“堅持變中求新、變中求進、變中突破”,這是習近平總書記的創新理念。4. 求德。以德為先,不僅是我國古代工匠藝人必須遵循的職業準則,而且是工匠精神得以產生的價值基礎。
求精、求專、求新、求德是工匠精神內涵的四維有機整體。至美、至真、至上、至善,是工匠精神的傳統內涵在現代社會發展中的價值表現。
二、基于工匠精神內涵的教師素養培育方向
教師作為一項神圣的職業,應具備精益求精、專注、創新、團隊合作等工匠精神的各種特質。要在教學技藝上精雕細琢、在業務上不斷推陳出新,結合時代發展不斷總結實踐經驗,實現自我價值。
(一)對崗位,愛崗敬業。
工匠精神的工作態度與工作作為需要通過崗位來體現。愛崗敬業是職業道德的內核之一。一方面是愛崗。熱愛自己的工作崗位,熱愛教師的本職工作;第二,敬業。即對待教學育人、求實創新的工作要恭敬嚴肅。愛崗敬業作為教師最基本的職業道德規范和要求,是對教師工作態度的基本考量。
(二)對學生,仁愛用心。
教師的工作重心不僅是教材,更應該是關注學生。幫助學生成長,拓展學生思維等,這應該成為當前教師的主要工作內容之一。對待學生,需要從心做起,潛心教學、精心育人。在日常的師生交往和教學課堂上,都應該長期地和常效地影響和引導學生,刻意培養學生熱愛生活、執著追求,鍛造學生成才、成匠。
(三)對自身,追求卓越
教學技能和專業知識是教師匠技的體現。時代在變化,學生個體也不所不同,從教學技能上,教師的教學理論和方式也應該是一個動態調整的過程。在教學中對教學模式的創新、教學技能的提升是教師從工匠精神出發,做到精益求精的重要內容。而教學技能更是教師自身專業知識的體現,因此,教師還需要不斷學習專業知識,保持持續專業知識學習。
(四)對團隊,合作共贏。
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提出“教師集體”的思想,認為以往把教師看成了孤立的個體,嚴重偏離了教師之間的團隊合作、配合、共同努力。教師集體應開展同伴互助和專業引領并行,突出團隊合作,可以更好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三、基于工匠精神的教師職業素養鍛造
(一)做好教師職業規劃
職業規劃是指個人發展與組織發展相結合,在對個人和內外環境因素進行分析的基礎上,確定一個人的事業發展目標和實現目標的方案。在教育職業發展中做到興趣與教育相結合,從某種程度上能有效抵制浮躁、功利的心態,保證教育工作的持續性和有效性,使自己在工作中保持執著和專注,不斷沉淀和提升,提高匠技和匠藝。
(二)以德為先,注重價值取向
具有工匠精神的教育旨趣不僅要求有精湛的技藝,更追求道技合一的和諧。荀子曰“禮者,所以正身也;師乾,所以正禮也。無禮何以正身?無師吾安知禮之為是也?”師德是為師之本,教師要塑造學生,首先要塑造自己的靈魂。具備高尚情操、淵博學識和人格魅力,才能成就事業。
(三)勤練內功,提升內力
工匠精神體現著重技能、技藝的務實精神,體現著專注持久、追求卓越、確保誠信的職業操守,體現著精益求精、求巧求新的創新精神教師的匠藝包含教育理念、專業知識和創新方法等。教師必須勤奮努力,豐富教學模式,提升科研水平,才能做到教學有法。
教師在職業發展中要確立與“大國工匠”培養與“工匠精神”培育相適應的人才觀、發展觀和質量觀,只有這樣才能在人才培養和自身發展方面得到更大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李婉芝. 匠氣·匠心·匠技——培育高校青年教師的工匠精神[EB/OL].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6-12/01/content_467703.htm?div=-1 中國青年報,2016年12月01日
[2]朱亮. 應用型高校:塑造人文精神和工匠精神相結合的大學文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6):180-185
[3]孫清華. 西方國家的工匠精神及其當代傳承[J].想教育研究,2016(10):41-44
[4]李宏偉,別應龍.工匠精神的歷史傳承與當代培育[J]. 自然辯證法研究,2015,31(8):54-59
作者簡介:
朱桃杏(1978- ),女,安徽樅陽人,石家莊鐵道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