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林鋒
摘 要:德育是素質教育有機組成部分之一,伴隨素質教育理念的全面普及,初中德育工作愈發引人關注。回顧過去幾年的德育工作,既有失敗,又有成長。總而言之,初中生德育問題應當遵循三多三少的原則:多鼓勵,少貶低;多肯定,少否定;多尊重,少挖苦。
關鍵詞:三多三少;初中生;德育問題
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一方面,這一階段的學生性格乖張叛逆,喜歡做一些出格的事情博取關注;另一方面,他們敏感多疑,容易受到傷害。在這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教師的引導與幫助顯得尤為重要。接下來,筆者就結合自身初中學生德育問題管理經驗,具體談一談三多三少教育策略。
一、多鼓勵,少貶低
從心理角度而言,初中生還比較稚嫩,思考問題有時比較天真。雖然顯得幼稚,但這正是他們的可愛之處,也是人性的寶貴之處。這幾年從事德育管理工作過程中,筆者發現:很多事情,站在成人的角度是學生做錯了,但是換一下立場,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本質上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個體,處理德育問題時,教師應該多鼓勵學生,少貶低學生,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是最棒的,讓學生逐漸建立自信心,這樣他們才會愿意嘗試做好某件事情。
林×是我們班的典型學困生,每次考試成績都在倒數幾名徘徊。幾次三番下來,他明顯灰了心,學習更加不積極。幾位老師反映,他上課不聽講,作業也不交,說了很多次都不改,這樣下去可能連高中都考不上。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發現班上的學生都放學回家了,只有他還在教室里面絞盡腦汁想些什么。我走過去一看,原來是在為一道物理題目頭疼。看到他這么認真的樣子,我驚喜極了,鼓勵道:看到你這么認真學習物理,老師真的覺得開心極了,你真棒!要是可以像學習物理一樣學習其他學科,那么你一定可以進步的。聽了我的話,他不好意思極了,小聲說道:“老師,不是我不想學習,可是語文、英語、歷史、政治這些科目我真的記不住,看見那么多字就頭疼,不知道怎么學。”我給他出主意,平時多跟這幾科老師溝通,向老師請教學習方法,課下問一問那些成績好的同學是怎么學習的。受到了鼓勵,他學習的勁頭更加足了,很快就取得了進步。
二、多肯定,少否定
著名教育學家馬卡連柯指出:“用放大鏡看學生的優點,用縮小鏡看學生的缺點。”德育管理歸根結底是對人的管理,初中生入學年紀在12歲左右,大部分學生心理素質并不是非常成熟。進行德育管理時,如果教師總是批評學生,那么勢必會激起學生的叛逆心理,不僅無濟于事,反而會對德育工作造成阻礙。卡耐基認為:“批評只會帶來對方的反感,對于事情的解決沒有一點幫助。”與其一味否定學生,教師不如順應初中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多進行肯定教育,時時表揚學生,促使學生在一種身心愉悅的環境中產生進取的動力。
班里面的高××是一位性格活潑的男同學,一次上數學課時,他不聽老師講課,跟同桌在下面說話,聲音非常大,已經影響了數學老師的正常授課。事后,數學老師向我反映了這件事情,希望我好好教育他一下。通過談話我了解到,他不是不想聽課,而是覺得數學老師講的題目太簡單了,上補習班的時候自己都學過了,所以上課才懶得聽講。看到他這么成竹在胸,我知道學生的確沒有惡意,于是我這樣說道:“課下你還花費這么多時間學習,真是太好了。但是能不能換個角度想一下,對于那些課下沒上補習班的同學,你在課上干擾正常秩序,是不是對他們造成了損失?大家都是同學,你忍心這么做嗎?”他羞得滿臉通紅,連連保證下次不
會了。
三、多尊重,少挖苦
處理初中學生德育問題時,筆者發現不少教師陷入了這樣的誤區:這些需要管理的學生都是有問題的,一定要嚴加管教,否則他們還會屢教不改。由于存在這種教育心理,在進行管理時教師不知不覺就帶了幾分“情緒”在里面,言語或者神態之間透露著挖苦的意味。這極大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長此以往,學生在班級里面處處感到低人一等,根本不可能心悅誠服接受教育。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自尊心人皆有之,渴望得到尊重是人的內在要求。”即便是犯了錯誤的學生,教師也要拿出百分之百的尊重,少一些挖苦與諷刺,讓學生感受到自己與老師在人格上面是平等的。
為了更好地應對初中學生德育問題,教師應當遵循三多三少教育原則,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形成積極向上的情感態度。本文簡要分析了三多三少原則在初中德育管理工作中的應用,在今后的德育工作中,教師應當繼續加強德育工作方法研究,努力探索出更多、更有效的管理方法,切實促進德育工作質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堯定升.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的三多三少[J].中學生閱讀(初中教研版),2011,2(9):123-124.
[2]王繼偉.德育活動需“用心”[J].閱讀,2016,7(11):8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