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婭妮
摘 要:德育是當前教育改革的熱點,在國家“立德樹人”的培養目標下,初中德育構建重在以學生為本。關注學生、關注細節、關注生活是生本理念下德育構建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以生為本;德育;三個關注
德育工作一直是學校教育工作之一,以德樹人的理念一直是古人教育秉持的觀點,這也是“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德育要求。在我國進入信息化時代后,德育工作成效一直處于一種困境,因為學生的認知與行為一直處于分割狀態。在當前學生每天面臨各種各樣的誘惑,這更為學校的德育工作迎來了挑戰。因此,本文借助以生為本理念,在德育工作上倡導“一個為本”(以學生為本)、“三個關注”(關注學生、關注細節、關注生活),促使初中德育行之有效。
一、以學生為本
以學生為本是當代教學對傳統教學關注教師、關注教材的變革,現代教學看到傳統教學中以教師為中心的弊端,忽視了學生的積極主動性,讓學生成為知識的接收者,而不是生成者。同樣初中德育工作在近年來成效一直不明顯,其中原因就有教師德育的說教。初中生正處于青春的叛逆期,道德的說教不但不能讓學生聽進去,反而會使學生產生一種厭惡的情緒,學生一聽就煩。以生為本的理念是當下教育倡導的理念之一,其關注學生的發展,以學生是課堂的主體為教學目標,讓學生能成為活動的積極主動者和自我建構者。
二、三個關注
(一)關注學生
學校教育重在培養人,為祖國培養出“德才兼備”之人。而教育的目的需要通過教學的手段進行落實,教學是教與學的組合
體,教學的有效性需要二者都要調動起來。初中德育工作的滲透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把學生的主動性調動起來,讓學生在學的過程中能感覺到知識的有用性,德育不再是單純的說教,德育的互動過程是教師與學生二者的情感互動。教師在教學中,能將所要傳授的道德知識以學生喜歡的方式或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呈現給學生。如在八年級“塑造自我”的教學中,要學生能既納悅自己的外在的體征、內在的精神世界,還要認識到自己在集體中的地位。為此,教師可以先以自己為例,將學生帶入主題中,然后再請學生回答,可以先讓學生在一張A4紙上對這三方面進行頭腦風暴,限時3分鐘,讓學生列點,然后依據此描述。這樣的教學就可以關注到學生,首先可以給學生一個描述的思路或方法,然后能讓學生有話可說,最后,重在讓學生能夠認識到自己,并且在描述中還能認識到班中的其他同學,增強同學之間的了解。
(二)關注細節
細節中可窺探一節課的成敗,根據學生的點滴反應,發現學生的掌握水平,這也是細節決定成敗的具體說法。細節既是教師的,也是教材的,更是學生的。關注教材的細節,有利于學生更加理解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共鳴。如在七年級的“我和父母”的教學中,它可以是一首樂曲的奏鳴,也可以是教師的一首《游子》的朗誦,讓學生更能體會父母的不易,學會感恩父母。其次是關注教師的細節,它也許是教師很隨意的一句話,也可能是教師的某一個習慣等,但是都有可能成為學生的學習對象。如一位老師上課愛撩頭發,有一些小女生覺得這樣很美,逐漸也學著老師“撩頭發”;有時是老師隨意地說了一句“口頭禪”,初中生的愛模仿等特性決定了有些同學就以此為例,逐漸形成自我的口頭禪。關注學生的細節,學生的細節更是一位老師能夠隨時掌控學生的學習動態,有時捕捉到學生的一個皺眉動作或是一個迷離的眼神,教師就要試著改變自身的教學策略,只有如此,才能讓學生繼續跟著老師走,學生才能始終成為教學的主體。
(三)關注生活
關注生活一直是教學的一個教育熱點,因為在當前德育的教育內容上,許多教師只關注了教材的德育內容,不能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不能結合學生當下的德育問題為學生提供警示的范例或者產生共鳴。在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關注生活就是要聯系生活實際。也就是要面向學生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開發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選取學生關注的話題,圍繞學生在生活實際中存在的問題,開發和利用學生生活中的課程資源,引導和幫助學生獲得對生活意義的領悟,獲得對生活、世界、人生的反思和感受,獲得對現實生活多樣性和復雜性的認識,開拓學生精神世界,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如在七年級“珍愛生命”的教學中,教師不是僅僅說生命的價值和生命的意義是什么,又或是為學生舉的例子大到國家領導,小到一只螞蟻或一株草,誠然,這樣的例子很少能激發起學生的共鳴,學生即使知道生命的價值,但是還不能切身體會到。對于初中生而言,情緒的掌控能力是學生最應關注的,因為許多初中生輕易地結束生命又或者走入歧途是因為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緒情感。那面對這樣的情況,教師就可以將一些管控情緒的小妙招告訴學生,還可以結合當下一些偶像的例子,這樣的例子既可以激發起學生的學習欲望,又能喚起學生課堂的主動性。
參考文獻:
[1]陳琦.當代教育心理學[D].北京:北京師范大學,2007.
[2]張溪.初中思想品德課應注重人文精神培養[J].才智,2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