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觀桂
摘 要:青少年在學習羽毛球運動技術初期,要注意掌握技術的循序漸進,由體驗發力,到學習正確的握拍方法,再體驗發力動作等一系列的技術,青少年羽毛球入門技術。
關鍵詞:羽毛球;運動技術;動作
我國運動員在大賽中都獲得過優異成績,為了保持我們的優勢,大力開展青少年羽毛球運動是最重要的任務,培養青少年運動員的過程中,抓好基礎訓練是最關鍵,打下牢固的基礎,對于青少年未來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從日常訓練教學和比賽的經驗中,我們發現,常規教學法主要是使學員先掌握擊球的完整技術動作,在掌握動作的基礎上才學“發力”。而現在大多數球員的完整動作基本都能掌握,而且也能滿足擊球需要,但是擊球效果不理想,這主要是發力技術沒有掌握好,而“發力法”恰恰解決了這一問題。它強調的是先學會最后的擊球用力,發好力后才慢慢細化動作。而且在學習發力后才能進行下一步的學習。“發力法”讓球員先入為主地了解掌握了最后的發力技術,而不是把精力放在完整技術上,一旦理解掌握了擊球要點,接下來的學習就進入動作細節的鞏固階段。運用“發力法”教學成功解決了球員擊球不到位的問題,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羽毛球是由肢體支配的器械與目標進行碰擊而發力,發力時往往首先反向回引,以增加加速的距離,使后面的擊打發出更大的擊打力,然后加速向前,最后與目標撞擊發力。這種力往往是瞬間爆發,對目標具有一定的破壞性,同時對肢體也具有一定的震蕩。
我們要發力去擊球,必先要掌握如何最大程度地發出最適宜擊球的力,以及這種力從人體傳導到球的最佳方式。當然,整個擊球動作的完成是由整個軀體協調完成,但在不考慮移動的情況下,原地擊球的發力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握拍和揮拍。
握拍是羽毛球技術的基礎中的基礎,關于基本的握拍方式已經在羽毛球專業領域得到很好的總結。要點如下:
正手握拍是用手掌握住球拍的中部,球拍垂直于地面,虎口對準球拍的第二條棱的一種握拍方法,這種握姿要求握力適中,就如手中握個雞蛋。而反手握拍法是以正手握拍為基本要領,球拍柄向外旋,而拇指斜扣在球柄第一棱的寬邊上,或放在第一或第二棱的小窄面上。食指向下靠。這種握拍方式手掌與手柄之間留有空間,方便調節擊球方向。
在這里,我們是把握拍和發力在一起作為羽毛球技術基礎的入門切入點開始練習,我們發現,后場擊高球的時候,拇指食指和中指的合力向前壓,而無名指小指的合力向后拉,這兩組相反的用力使球拍迅速向前閃動,擊中速度快而準確的底線球。在扣殺球、高球、后場被動抽球等用力較大的技術中,擊球瞬間的握拍是很重要的。中場擊球技術中,指力和腕力是很重要的。球的落點、力量和速度往往是受這些力量影響的。在這里,特別要提出的是,在頭頂擊球時,握拍須稍外旋。此外,就是不斷地進行正確動作的練習,以形成正確的肌肉記憶。中后場能夠上手擊球,說明球相對于自身較高,能夠舒展身體進行擊球。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應當盡量搶高點正手擊球。特別要強調的一點是,在后場球飛行軌跡較高可以使用正手擊球的情況下,使用反手擊球是毫無意義的,也削弱了自身擊球的發力,只有在不能正常使用正手的情況下才能使用反手打中后場上手球。反手擊高遠球的握拍方法與其他技術有所不同,要求在正手握拍的基礎上,稍向外旋球拍,特別強調拇指頂貼在拍柄第一斜棱旁的寬面上。有的運動員將大拇指放在第一、二斜棱之間的小窄面上,食指稍向下靠,這種方法也可以。采用拇指頂小棱握拍法,并持拍于胸前,拍面朝上。中后場上手擊球方式有三種:拉球、吊球和殺球。發力方式以后場正手高遠球為切入點進行練習、平高球,吊球和殺球就是擊球點相對于身體比高遠球更靠前,落點靠手腕手指控制。
中后場中下手球,說明球相對于自身已經有不同程度的壓迫性,由于無法得到高擊球點出球機會,我們無法進行從上往下壓迫對手的擊球。應對中場的中手球,使用過渡。處理中下手球時,可以學習一種類似乒乓球的臺內弧圈球技術,通過手腕、手指的小旋轉發力,使球能夠低弧度過網后急速下墜,迫使對手起高球。相持和被動時,要求揮拍動作要一致、靈活和突變,動作要快、發力要短,在擊球前應保持一致的準備姿勢,在擊球一瞬間突然改變動作,以迷惑對方,影響其反應。
總之,掌握正確的握拍動作,是提高青少年羽毛球技術的基礎,青少年羽毛球運動技術綜合教學入門技術由體驗發力到運用動作擊球發力等一系列的基本技術,應循序漸進。
參考文獻:
延峰.青少年運動訓練100問[M].河海大學出版社,2000-01.endprint